「五德是哪五德」,這是中國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提出的觀念,也成為中國文化重要的一環。根據這一理論,五德代表著木、火、土、金、水五種德性,而這五德則在循環運轉中終始不斷。這種觀念對中國的信仰和方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觀念源自於儒家的五行説,鄒衍進一步提出了按照五行運行規律解釋王朝更替的理論。根據他的説法,當一個王朝得到天授的五德時,會被天命成為天子。然而,當德行衰退時,下一個德性就會取而代之,這就是所謂的「天命革命」。
五德循環的歷史觀——從鄒衍到秦始皇


五德終始説的起源與影響
鄒衍的「五德終始説」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歷史觀念,它源於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的思想。該理論認為,天下的興衰更替受五行(金、木、水、火、土)週而復始的循環所支配。這種觀念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可以説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行的概念及其在政治上的應用
五行的每一種元素都代表一種德性,而這些德性據説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替,新的德性能夠克服舊的德性。當一個朝代的德性衰退時,具有下一種德性的新朝代便會取而代之,這就是所謂的「革命」。因此,五德終始説為當時列國諸王代周而興統一天下提供了理論基礎。
德性 | 元素 | 顏色 | 例子 |
木 | 木 | 青 | 虞朝的土德 |
火 | 火 | 赤 | 夏朝的木德 |
土 | 土 | 黃 | 殷朝的金德 |
金 | 金 | 白 | 周朝的火德 |
水 | 水 | 黑 | 秦朝的水德 |
五德終始説在政治上的運用
鄒衍的學説為當時的君主提供了一種依據自然法則來解釋王朝更迭的方式。例如,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便自稱水德,因為水能夠剋制火,而周朝被認為是火德。因此,秦始皇不僅在政治上實行了中央集權,在服色、制度和政治精神上也都遵循了水德的特徵。
朝代 | 德性 | 顏色 |
夏朝 | 木德 | 青色 |
殷朝 | 金德 | 白色 |
周朝 | 火德 | 紅色 |
秦朝 | 水德 | 黑色 |
五德終始説的理論基礎
鄒衍的理論不僅為政治更替提供了自然法則上的解釋,也為君主的統治提供了一種合法性的基礎。根據他的理論,每個朝代在興起之時,都要遵循其所代表的德性的特徵,而在其德性衰退時,則會被具有相應相剋德性的新朝代所取代。
鄒衍説:「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五德循環中,每一德性會依次被其所剋的德性所取代。例如,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因此朝代的更替也是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