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五臟寶典:揭開臟腑奧秘,守護身體健康!

【五臟】五臟寶典:揭開臟腑奧秘,守護身體健康!

五臟六腑:「表裏對立」與「陰陽交融」的生理平衡

中醫中的臟腑觀念,與現代醫學的臟腑結構不同。臟腑是指人體內部的「象」,反映出各器官發揮功能時呈現的表徵。

「表裏對立」與「陰陽交融」

五臟 Play

臟腑間的生理關係,可視為「表裏對立」和「陰陽交融」的互動。臟為「裏」,腑為「表」。根據《素問‧金匱真言論篇》,「肝、心、脾、肺、腎皆為陰」,相對於腑而言屬陰。

五臟六腑的表裏關係

五臟

此外,「心包絡」與三焦互為表裏;腦、髓、骨、脈、子宮等則稱「奇恆之腑」,既似臟又似腑,其功能兼具二者。

臟腑功能特點

每個臟腑具有其獨特的生理功能。臟主生化蓄精,腑主受納傳化。臟有病多虛證,腑有病多實證。臟實可瀉腑,腑虛可補臟。

五行與臟藏

先秦兩漢時期,五行與臟藏的對應關係有不同説法。今文經家認為,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黃帝內經》採用此説,形成中醫傳統。

奇恆之腑

腦、髓、骨、脈、子宮等器官既似臟又似腑,故稱「奇恆之腑」。它們既具有臟的性質,又兼具腑的功能,維持著人體的平衡。

臟腑聯繫與協調

臟腑相互聯結,相互影響,並透過經絡、營衞、血氣等途徑協調運作,維持生命平衡。

五臟:人體健康運作的基石

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是中醫裡用於描述人體內部主要器官系統的概念。它們不僅負責維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機能,也與情緒、精神狀態和整體健康息息相關。

五臟與五行

中醫理論將五臟與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聯繫在一起,形成五行學説。這種聯繫不僅僅是象徵性的,也反映在它們的功能和彼此關係上:

五臟 五行 特性 功能
掌管血脈,主宰思維
主理氣血、疏泄情緒
消化吸收,運化水谷
主管呼吸,調節津液
控制生殖,儲藏精氣

五臟與生理機能

心:負責泵血,輸送氧氣和營養物質到全身組織,維持生命活動。
肝:解毒、合成蛋白質、儲存糖原、調節血流。
脾:消化和吸收食物,運化水分,調節血糖水平。
肺:呼吸和 газообмен,調節體温和水分平衡。
腎:過濾血液、產生尿液,調節體內鹽、水、礦物質的平衡。

五臟與情緒

中醫認為五臟對應特定的思維模式和情緒:

維持五臟健康的建議

  • 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蔬果全穀物。
  • 規律作息,避免過度疲勞和睡眠不足。
  • 適度運動,增強體質。
  • 情緒管理,避免過度壓抑或激憤。
  • 定期養生,如針灸、拔罐、中藥調理等。

五臟失調的症狀及調養建議

五臟 失調症狀 調養建議
心悸、失眠、心煩意亂 安神降壓,補氣血
頭痛、眼睛乾澀、情緒起伏大 舒肝活血,清熱解毒
腹脹、腹瀉、食慾不振 益氣健脾,消滯化濕
咳嗽、氣喘、疲乏無力 滋陰潤肺,理氣化痰
腰膝痠軟、頻尿、耳鳴 補腎強腰,益氣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