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類型 | 內容 |
---|---|
一 | 道,天地的演變規律,中國哲學的信念之一。它決定了事物的「有」或「無」[1],生物的「生」或「死」的存在形式;[2] 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和周而復始的自然現象,是萬事萬物在道協同作用下所產生的結果;[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 |
二 | 此信念,不只為道家、儒家等哲學流派重視,也為道教等宗教流派使用。另一方面,道家之「道」是非人格神,而道教之神(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則是有格神,後兩者宗教經典中的 λόγος 和 سبيل 也被翻譯成中文的「道」。《聖經》提到「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11] 伊斯蘭教的《古蘭經》裡也提到「不信道而且妨礙主道的人們,真主將使他們的善功無效。」[12] |
三 | 儒家認同:「道者,陰陽變化之理也。」道,即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周易》中的「太極」與「道」字相通,正因為萬物由「道」所生,因此萬物變化均由太極,化成兩儀、四象、八卦。所以《周易》的卦象才能蓋括所有變化,成為筮卜的依據。 |
四 | 道家、道教奉老子為始祖,道家、道教的名稱也由此而來。《老子》第一章一開始就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為妙之門。」[14] |
五 | 老子堅信,「有」、「無」兩者是道(天地萬物的演化運行機制)的對立統一體,道通過「有」、「無」反應了「天地萬物」形成、演化、消亡,即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自然現象,他用「天地之始」形容「無」,用「萬物之母」形容「有」。「有」能給人便利,「無」能發揮其效用。[24] |
六 | 道是淵源流長的,有挫鋭解紛的能力。老子相信,道的信念無需發號施令,即「道常無名」。樸實無華的民心雖然微不足道,卻令天下人無法征服。如果王侯能順其民心,萬物將自我繁衍昌盛。[31] |
七 | 萬物相互作用,各自復歸其根,生命自我繁衍,是沒身不殆,死而不亡,生死交替,天長道久的根源。道的信念無需發號施令,即「道常無名」。樸實無華的民心雖然微不足道,卻令天下人無法征服。如果王侯能順其民心,萬物將自我繁衍昌盛。[30] |
八 | 一個人再聰明,也無法躲過天道輪迴。人道不如天道,天道輪迴,沒有人能夠輕易躲過。王陽明是「心學」的奠基者,他認為「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就是對待敵人的一種高級的策略和手段。 |
1. 什麼是道


前言
「道」的概念在中國哲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諸多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什麼是道,一直是哲學家們探討的重要課題。本文將試圖對道進行深入的探究,以期闡明其深刻的內涵。
道的字面含義
「道」字在中文中的本意是道路、軌跡,引申為規律、原理等含義。在哲學語境中,什麼是道?道被認為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萬物存在的根據和歸宿。它是超越具體事物和現象,而自在地存在於天地之間的終極實體。
道的特性
對於道的特性,歷代哲學家有着不同的解讀,但普遍認為道具有以下特點:
特性 | 釋義 |
---|---|
無形無相 | 道不存在於感官可以感知的具體形式中。 |
無始無終 | 道永恆存在,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
無邊無際 | 道遍佈整個宇宙,沒有時空的限制。 |
自然而然 | 道遵循自然的規律,不帶有任何目的性。 |
道與萬物的關係
道是萬物的根源,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來。道與萬物的關係可以比喻為水與波浪的關係,水是波浪的本源,而波浪是水的顯現。萬物是道的具體表現形式,而道是萬物共同的本質和規律。
把握道的方法
由於道的無形無相,直接把握道是不可能的。但哲學家們提出了各種方法來體悟道,包括:
方法 | 釋義 |
---|---|
觀照自然 | 通過觀察和體驗自然界,感悟道的規律和美妙。 |
心性內省 | 通過內在的反省和冥想,覺悟自身的本性,從而體悟道。 |
無為而治 | 順應道的自然規律,不妄加干涉,以此達到和諧而治。 |
結語
什麼是道?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規律,是無形無相、無始無終、無邊無際、自然而然的終極實體。道與萬物既緊密相連,又超越於萬物之上。體悟道的方法是多樣的,需要通過觀照自然、心性內省、無為而治等途徑,才能逐漸接近道的真諦。
延伸閲讀…
道是什麼?
「道」是什麼?在哪裡? – 山水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