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鶴畫,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源遠流長,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藴。其筆觸間舞動着傳統與現代的交融,色彩中流淌着自然與人文的碰撞,每一筆都彷彿在訴説着一個古老的故事,每一畫都如同在描繪一個雋永的意境。在中國美術史上,仙鶴畫以其獨特的魅力佔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不僅是中國畫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例如,畫家
丹頂鶴的中國畫風表現–工筆與寫意的對比
工筆畫法
- 選擇精緻工具:
紅毛
、衣紋
、葉筋
筆,清水
、雲母
等熟宣紙,塊狀顏料
。 - 勾勒細膩線條:從嘴部開始,注意線條力度變化,起筆、收筆用力。
- 分染羽毛層次:用於表現羽毛層疊關係。
- 罩染:用較淺墨色,逐層上色至滿意。
- 細節處理:對頸部斑紋等進行細膩著色。
寫意畫法
- 簡化工具:筆、紙、顏料要求較低。
- 注重墨色運用:根據丹頂鶴身體各部分調試墨色。
- 勾畫結構:用中鋒筆法,注意羽毛結構的表現。
- 渲染:用淡赭石色增加羽毛質感。
- 點睛之筆:用硃砂調點曙紅畫出仙鶴的紅頂。
- 背景烘托:用淡草綠色渲染背景,用淡赭石渲染土坡。
創作過程
- 中鋒勾勒嘴部,注意用筆輕重變化。
- 畫出脖子,注意墨色濃淡。
- 用曙紅畫出紅頂,同時勾出頭部輪廓。
- 中鋒畫出羽毛結構,注意疏密。
- 用濃墨畫出黑色羽毛,表現筆墨乾濕變化。
- 渲染羽毛,添上舌頭
傳説中的仙鶴與中國國畫
傳説中的仙鶴,即丹頂鶴,生於沼澤淺水之地,其形態高潔,被譽為「濕地之神」。因其色清雅,身姿優美,常為中國國畫家所鍾愛。畫中的仙鶴,不僅具有色彩美,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鶴有「一品鳥」之譽,常作為瑞禽出現。宋徽宗的《瑞鶴圖》以宮殿為背景,羣鶴盤旋,體現了鶴的仙雅與高貴。畫中鶴姿各異,與遠處的雲霧相輝映,構成一幅祥瑞景象。
鶴因能高飛,被視為神仙的坐騎,常伴祥雲出現,寓意報瑞與長生。在繪畫中,鶴常與松、竹、梅等高風亮節的植物搭配,賦予畫作獨特寓意。松樹經冬不凋,常被用於祝壽;竹子虛心堅韌,被視為君子的象徵。鶴與這些植物的結合,體現了對高尚品質的追求。
清代的沈銓和虛谷都是繪畫仙鶴的高手。沈銓的《松梅雙鶴圖》注重細節,工筆精麗,敷色濃豔,立體感強。畫中的仙鶴漫步於梅間,與梅的冰肌玉骨相映成趣,盡顯鐵骨冰心。虛谷的《梅鶴圖》則以梅鶴雙
朱炳仁與邊景昭的藝術對話
從竹鶴圖到熔銅藝術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蘇軾有《竹鶴》詩曰:“此君何處不相宜,況有能言老令威。誰識長身古君子,猶將緇布緣深衣。”
邊景昭繪《竹鶴圖》,圖中一對仙鶴姿態優雅,軒昂高潔,在翠竹間怡然自得。畫家以工細的筆法描繪鶴的形象,鶴潔白輕盈的羽毛片片分明,頭頸與尾羽處則用重墨,再加上鶴頂的一點丹紅,格外醒目。 《詩經》中記載:“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鶴的身影在文人墨客的筆下演繹了千年。時至今日,朱炳仁先生開創了“熔銅藝術”,讓這種古典題材煥發新活力。作為中華老字號“朱府銅藝”第四代傳人和中國當代銅建築之父,朱炳仁先生在2006年因承建常州天寧寶塔的一場意外之火,創立了“無模可控”的熔銅藝術。
在朱炳仁的熔銅藝術中,傳統與創新交織,
延伸閲讀…
在朱炳仁的熔銅藝術中,傳統與創新交織,
延伸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