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仁」是古代中國人的倫理觀念,它因為儒家的發展而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孔子對「仁」的重視和闡述提高了它的重要性,使其成為孔子思想的核心。儘管「仁」這個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存在有所爭議,但無可否認的是,它代表著一種崇高的道德觀念,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


仁的發展與涵義
中國古代的倫理觀念中,「仁」在儒家思想中佔有核心地位,成為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孔子對「仁」的重視和闡述,使其成為其思想的核心。「仁」字的出現及含義在歷史文獻中有所變化,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戰國時期的中山王𰯼鼎中的寫法,其構字及解釋歷來多有爭議。
《書》中最早出現「仁」字,如《周書·金縢》中的「予仁若考」,但其含義歷來有爭議,有人認為是「佞」的假借字。
《詩》中兩次出現「仁」字,用於讚美狩獵者的英姿。至《國語》、《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仁」字已頻繁出現。孔子以前,人們通常把尊親敬長、愛及民眾、忠於君主和儀文美德都稱為仁。
孔子繼承了前人的觀念,並將「仁」發展成為系統的仁説。他在《論語》中多次提及「仁」,意在強調以愛人為核心的實踐指導原理,並以此為基準貫穿於諸種道德之中。孔子的弟子樊遲曾問仁,孔子回答「愛人」,這意味著君子應該是仁者。孔子的「仁」具有廣泛的涵義。
何謂仁
仁者,人也。
延伸閲讀…
仁(先秦儒學)Jen (Pre-Qin Confucianism) – 華文哲學百科
智慧之源第240期何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