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佛教術語,為慈與悲二者的合稱,為佛教基本教義之一,也是四無量心的基礎。大乘佛教中,菩薩以追求慈悲及智慧為最高目標。\n悲(梵文、巴利語:Karuṇā)是佛教的主要教義及修行目標,英文通常翻譯為同情(Compassion)。為四梵住之一。\n慈悲是所有佛教教派的共同理念,意思是同情心或同理心,當別人受苦時能夠同情的心。在上座部佛教而言,慈悲被認為是達致今世解脱及喜樂的法門。而在大乘佛教來説,慈悲更是普渡眾生以及修成菩提心的法門。]
大乘佛教中,慈悲與般若並重,乃菩薩道的基礎。大乘修行強調破除自執,以慈悲之心化眾。


在對座部佛教中,慈悲與善、喜、捨等四無量心相輔相成。佛陀教導四無量心為修行之基石,能淨化身心,今生得樂,來世生天。
慈悲為佛教核心教義,是同理與關愛之情。佛教各宗派均認可慈悲的修行價值。上座部認為慈悲能解脱苦厄;大乘則視其為普度眾生、成就佛道的途徑。
慈悲的實踐與修持
實踐方式 | 目的 | 佛教教派 |
---|---|---|
發願普度 | 破除自執 | 大乘 |
培養同理心 | 感受他人苦樂 | 全部 |
修四無量心 | 淨化身心、獲得喜樂 | 對座部 |
見性明心 | 破除自我中心 | 大乘 |
佛教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慈悲的定義
在佛教的教義中,慈悲是一個核心價值觀,被定義為:
- 無緣大慈:對一切眾生無條件的愛與關懷,不受任何緣由或條件所限制。
- 同體大悲:將眾生視為自己同胞,感同身受他們的苦難,以拔除眾生痛苦為己任。
慈悲的實踐形式
佛教的慈悲體現在多種實踐形式中,包括:
實踐形式 | 描述 |
---|---|
佈施 | 給予他人衣食住行等必需品,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 |
持戒 | 遵守佛教戒律,避免傷害他人,淨化身心。 |
禪定 | 通過修習禪定,培養內心的平靜與慈悲。 |
智慧 | 通過聞思修習佛法,開發智慧,破除執著,生起大慈大悲。 |
利他 | 積極致力於幫助他人,解決他們的困境。 |
慈悲的功德
修習慈悲能帶來諸多功德,包括:
功德 | 效果 |
---|---|
心靈的安寧 | 減少煩惱,增進內心的祥和。 |
人緣的和睦 | 與他人建立友善和諧的關係,減少衝突。 |
消除罪業 | 化解業障,獲得良好的命運。 |
身心的健康 | 身體輕安,疾病減少,心態樂觀。 |
解脱生死 | 超越輪迴的痛苦,證得涅槃解脱。 |
慈悲心的培養
培養慈悲心並非易事,需要不斷地修持與訓練,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 思維眾生苦:觀想所有眾生在輪迴中的痛苦,生起憐憫之心。
- 觀想眾生恩:回想眾生對自己或身邊人的恩德,培養感恩之情。
- 修慈心禪:修習發送慈心給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眾生,願他們離苦得樂。
- 實踐慈悲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力行佈施、助人等善行,以培養慈悲的習慣。
結論
佛教的慈悲精神是教義的精髓之一,鼓勵人們無私地愛護一切眾生。透過慈悲的實踐,我們不僅能利益他人,還能淨化自身的心靈,獲得解脱的究竟安樂。
延伸閲讀…
慈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p063 慈悲 – 星雲大師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