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歷史,使用廣,名目繁多,説法一,有:「裏言」、「俚言」、「鄉言」、「俗言」、「傳言」、「常言」、「邇言」、「恆言」;「裏諺」、「野諺」、「古諺」、「鄉諺」、「俗諺」;「裏語」、「俚語」、「民語」、「常語」、「古語」、「直語」、「鄙語」、「諺語」;「俗話」、「古話」、「煉話」、「談」、「俗談」、「方言土語」、「街談巷語」。
可見,歷來人們於俗語理解並不一致。
「俗語」一詞,始見於中國西漢司馬遷《史記·列傳》附褚少孫補寫《西門豹治鄴》一文:「民人語曰:『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
」這裏「俗語」一詞,是指民間流傳的説法。
後來,劉向《説苑·貴德》和班固《漢書·路温舒傳》引述路温舒寫漢宣帝信中話語,正式「俗語」來指通俗、形象、流行人羣眾中定型語句:「故俗語雲:『畫地作獄,議不可入;刻木為吏,期不可對。
』此疾吏風,辭。
」(《説苑·貴德》)「故俗語雲:『畫地作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
例如,「人骨頭硬,鐵打不動」,「鐵」來誇大體頭,比喻人堅強;「一尺水,百丈波」,「一尺水」説成能抓起「百丈波」,不言而喻,這是誇大事實;「一腳踢倒泰山,一步邁進黃河」比喻人心情,想一下子把事辦,而事實上,泰山是一腳踢不到,黃河是一步邁過去;有,「上浮雲走,後晌曬死狗」,「曬死狗」誇大天氣熱程度。


」(《漢書·路温舒傳》)
《五代史·卷三十二·死節傳·王彥章傳》中記載,「彥章武人不知書,俚語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比喻是俗語常用修辭手法,這類俗語往往用人們熟悉事物,如飛禽走獸、花草樹木、農田作物、生活用品,來説抽象、陌生事物,使道理變得易懂。
例如,「兵敗如山倒」是明喻,「如」本體「兵敗」和喻體「山倒」連接起來,比喻軍隊戰敗;如「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3],本體和喻體間「是」連接起來,比喻黃土能變成金子,人能變富;借喻手法俗語運用得普遍,好像「紅花得葉扶」[4],喻體「紅花得葉扶」當成本體來説,比喻即使一個領、有能力人需要別人幫助。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前者物擬作人,後者人擬作物。
這種修辭手法往往帶有諷刺、憎惡意味,用來突出人物待徵,是思想品德、精神面貌、言行舉止,使形象、更生動。
例如,「黃鼠狼雞拜年」是擬人,黃鼠狼人格化了,賦予人活動,黃鼠狼本來是吃雞,去雞拜年,比喻人裝,有用心;「賴狗扶上牆」[5]是擬物,不成器人比擬成「賴狗」,説人無,扶植起來。
借代是要説人或事物直接説出來,而是借用其有密切關係其他事物或名稱代替。
借代可以是:借本體事物突出特徵代替本體事物;借本體事物有密切關係其他事物代替本體事物;借本體事物一部分代替本體事物;借本體事物產生結果代替本體事物。
俗語簡短,借體形象、性質上有顯著、典型特徵,使人一目瞭然。
例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芝麻」代替小事,「西瓜」代替大事、事情;「情人眼裏出西施」句中國古代美女「西施」代指美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狀元」代替了人物;至於「家家唸」,「唸」事情了。
誇張,顧名思義是要事實誇大或縮小,達到修辭效果。
誇張分為直接誇張和融合誇張兩種。
前者是直接突出、誇大或縮小事物某種特徵,事物説得際,;後者是運用比喻、擬、借代,誇張相融合表現形式,用來加強誇張意味。
例如,「人骨頭硬,鐵打不動」,「鐵」來誇大體頭,比喻人堅強;「一尺水,百丈波」,「一尺水」説成能抓起「百丈波」,不言而喻,這是誇大事實;「一腳踢倒泰山,一步邁進黃河」比喻人心情,想一下子把事辦,而事實上,泰山是一腳踢不到,黃河是一步邁過去;有,「上浮雲走,後晌曬死狗」,「曬死狗」誇大天氣熱程度。
俗語,而形象化,反映人民生活經驗、智慧和願望。
地運用俗語,可以點綴話語、活躍氣氛,可以指點迷津、令人警醒。
今天給大家帶來100個常用俗語,仔細讀來一點呢! 1、鞍不離馬背,甲離身。
馬卸鞍,人解甲,比喻時刻處於高度警惕狀態。
拔出蘿蔔帶出泥,比喻事情辦得不乾淨利索,使得其他人或事受到牽連,比喻引起了不必要麻煩。
4、不管白貓黑貓,捉住老鼠貓。
一百顆星星發出的亮光不如一個月亮發出的光,比喻量多不如質優。
告誡人們不要孤注一擲,所有精力資本投入到一件事情上,應該做多手準備,留幾條後路。
遇到困境後應有所變通,不要一種選擇。
臉:京劇中反派角色。
指扮演角色,對事情採取尖酸態度。
比喻採取方相反行動,或有意搞垮方。
14、避其鋭氣,擊其惰歸。
避開敵人氣勢,敵人時打擊。
只有聲勢而沒有實際行動。


延伸閱讀…
後之比喻力所不能及。
比喻報復人,人。
指説些官場上辭令、口吻,或冠冕堂皇話來應付、推託或責人。
比喻提前打招呼,作好思想準備,以防患於。
調解糾紛,矛盾。
33、冰炭不言,。
比喻內心不用表白,表現行動上。
比喻這裏行不通,別的地方尚有迴餘地選擇空間。
36、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指出兵之前,準備糧食和草料。
比喻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比喻空作許諾,不肯實施,不肯人實惠。
口語中指人哭時候聲,但是不掉眼淚。
只有聲勢而沒有實際行動。
延伸閱讀…
指在選擇事物或選擇配偶時,得不到,不合心意。
比喻事物原來基礎上數量多,規模。
形容個人的慾望表面上接觸了,沒有得到滿足。
指不應效法古代,不應拘泥於現狀。
46、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比喻不能相貌、外表判斷一個人,海水是可以鬥去度量一樣,不可某人相貌低估其未來。
自恃某一外部條件而主觀努力,用以批評一種因循守思想。
比喻提出多次要求或者要求單位或下屬能得到照顧。
處世之中,示人,能限度激發別人同情心,從而讓人你恩惠。
吹牛,説笑話,沒有目的聊天。
比喻絕望中作徒勞無益掙扎,比喻乘機撈處。
59、林子了,什麼鳥有。
比喻世界複雜,什麼奇怪人和事物有。
比喻事情做得徹底,還留有問題。
形容瞎指揮,胡湊合。
63、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比喻只有破除、錯誤東西,才能建立、東西。
意為佔事是存在,要想有收穫,有付出;有時是提醒人家提防利益誘餌陷阱。
比喻人手下做無關事,或做跑腿、服務性工作;或起次要作用,配角。
比喻有了缺點、錯誤,加改正,任其自流,更壞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