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號塔坐落於大包米訊號山花園,香港天文台於一九〇七年興建,擺放原置於附近前水警總部圓屋內時間球。
香港有兩座向海員和市民報時而興建建築物,訊號塔是其中之一。
美國一名高空信號塔換燈泡技師,工作挑戰指數百分百。


訊號塔現已成訊號山花園標誌。
一九〇八年一九二〇年期間,訊號塔時間球每天引放一次。
時間球直徑六呎空心銅球,每日下午一時前以人手絞動,升至桅杆杆頂,一時引放下墜至杆底。
一九二〇年一九三三年期間,時間球改為每日引放兩次,時間上午十時和下午四時。
美國一名高空信號塔換燈泡技師,工作挑戰指數百分百。
(圖/翻攝自YouTube)
於領薪水上班族來説,如果能得到一份工作、能賺進大鈔票工作,吸引人。
不過以下介紹這個工作,乍看,但做見仁見智了!美國一名技師施密特(Kevin Schmidt),每天工作「換燈泡」,換一天燈泡,能賺進摺合台幣60萬高薪。
但他「換燈泡」可不,因為他得徒手攀爬到超過460公尺高空,接近101大樓高度換燈泡,挑戰指數百分百。
外灘信號台(英文:Gutzlaff Signal Tower),稱郭實獵塔、洋涇浜氣象信號台、外灘信號台,位於中國上海中山東二路1號,外灘南端,為阿塔努布式建築[1]。
1927年天文台擴建,並塔樓邊上建了一座長方形羣房,塔高升至48.8米。
無線電、電話通訊手段普及,該台重要性隨下降,1956年該台撤銷後,該建築改建外灘歷史陳列室,加以保護。


延伸閱讀…
1930年統一了遠東各個地方暴風警報信號。
使海上航行船員能夠地瞭解這些旗幟信號,徐台天氣信號完善,當時,朝鮮外,東亞各海關屬港口遵照使用。
1949-1965年這座信號台上海解放後十幾年中,發揮着作用,直到1965年因有廣播電台和通過電話詢問天氣,此處作用,予以撤銷,交由水上公安局派出所使用。
建成以來,該台每天黃浦江面船隻提供氣象信號五次,遇天氣突變時,桅杆掛上風旗或風球示警報。
無線電、電話通訊手段普及,該台重要性隨下降,1956年該台撤銷後,該建築改建外灘歷史陳列室,加以保護。
延伸閱讀…
1993年10月,在外灘綜合改造工程中,天文台處於規劃後中山東一路中央,保護這座歷史建築,政府決定它平移。
當時沒有建築平移技術,天文台一天只能移動幾釐米。
後這個450噸天文台還是整體江邊移動了24.5米且沒有絲毫損壞,立於現址。
2003年中斷其使命半個世紀後,信號塔恢復了其初建時功能——發布氣象訊息。
上海市民通過「電子風球」不僅能夠看到颱風警報,還可以瞭解到暴雨、高温、低温和大霧災害性天氣來臨消息。
與以往,翻新後信號塔懸掛實物形式風球,取而代之是光學和電子設備組成、顯示着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電子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