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僉,乃眾口一詞,羣賢齊頌之義。於古籍典章與泱泱史冊中,此字爍爍生輝,指陳共識與全民之聲。
僉之釋義與用法


僉,繁體字為「僉」,注音讀作「ㄑㄧㄢ」,由「人」部首構成,筆劃共計十三畫。其釋義如下:
義項 | 解釋 | 舉例 |
---|---|---|
皆、全部 | 眾人皆持相同意見或行動 | 《書經.堯典》:「僉曰:『於!鯀哉。』」 |
眾人、大家的代稱 | 表達全體之想法或決議 | 《楚辭.屈原.天問》:「僉曰:『何憂?』」 |
副詞,表示全部或一致 | 強調所有或眾人一致 | 《三國志.卷四一.蜀書.張裔傳》:「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
僉在古典文學中的運用
僉字在古典文學中頻繁出現,用於描繪集體意見或決議。例如:
- 《書經.堯典》:僉曰:「於!鯀哉。」(眾人皆言:唉!鯀啊。)
- 《楚辭.屈原.天問》:僉曰:「何憂?」(眾人皆問:何憂之有?)
- 《三國志.卷四一.蜀書.張裔傳》: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正因如此,無論賢能愚蠢,眾人皆甘願捨命忘身。)
僉在近代文學中的演變
進入近代,僉字逐漸式微,其義項逐漸轉化為「全部」或「眾人一致」之意。現代漢語中,僉字已較少單獨使用,多見於成語或慣用詞中,如「全體一致」、「眾口一詞」等。
僉字的方言讀音
僉字在不同的漢語方言中存在不同的讀音。以台灣方言為例,僉字讀作「tsíam」,與「錢」字同音。在閩南語中,僉字讀作「tsiám」,與「添」字同音。
結論
僉,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漢字,其釋義與用法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不斷演變。從羣賢齊頌到全體一致,僉字見證了中華語言與文化的豐富多樣。
僉(qiān)注音:國語審音與閩南語的異同
僉 注音在國語和閩南語中具有不同的讀音和聲調,反映了兩種語言的音韻演化差異。
國語注音
在國語裡,僉 注音為「qiān」,屬陰平聲。例:
- 僉(qiān)議
- 僉(qiān)同
- 僉(qiān)署
閩南語注音
閩南語中,僉 的注音與國語相異。以下是常見的閩南語方言中僉的注音:
方言 | 注音 | 聲調 |
---|---|---|
泉州話 | kiâm | 陰平聲 |
漳州話 | kiṃ | 入聲 |
廈門話 | kiǎn | 上聲 |
台灣話 | kiân | 上聲 |
注音比較
下表比較國語和閩南語中僉的注音差異:
方言 | 注音 | 聲調 |
---|---|---|
國語 | qiān | 陰平聲 |
泉州話 | kiâm | 陰平聲 |
漳州話 | kiṃ | 入聲 |
廈門話 | kiǎn | 上聲 |
台灣話 | kiân | 上聲 |
音韻演化
僉在國語和閩南語中的不同注音反映了兩種語言音韻演化的差異。在中古漢語中,僉的讀音為 qieṃ/,屬入聲。
- 國語:中古漢語入聲保留,演變為陰平聲。
- 閩南語:中古漢語入聲分化為入聲和上聲,僉在廈門和台灣話演變為上聲,在泉州話保留為陰平聲,在漳州話則併入入聲。
總結
僉 注音在國語和閩南語中的差異體現了語言音韻演化的獨特性。國語保留了中古漢語入聲,而閩南語則分化為上聲和平聲。這種差異不僅反映了語言的多樣性,也為語言語音演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延伸閲讀…
注音索引[ㄑ/ ㄑㄧㄢ/ 僉]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2021
僉的意思|漢典“僉”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