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山公墓】揭曉中國政要安息之地:走進神秘莫測的八寶山公墓

【八寶山公墓】揭曉中國政要安息之地:走進神秘莫測的八寶山公墓

八寶山革命公

1950年,周恩來領命建設八寶山革命公墓,選址於北京西郊150畝土地。任弼時成為安葬在八寶山的第一位顯赫者,其墓地佔地300平方米,被尊為「八寶山第一墓」。

黑山會的演變與消亡

八寶山公墓 Play

清末民初,黑山會轉型為宦官養老組織,貧困或年邁的閒散太監在這裡得以安度晚年。長春宮總管張蘭福於1911年創建同仁院,為閒散太監提供居所和養老金。

萬曆年間,圍繞剛公祠堂和護國寺形成規模宏大的宦官墓葬羣和宦官組織。弘治年間「重修黑山會墳塋碑」記載,當時已有百餘宦官葬於此地。

嘉靖三十年,《黑山會護國寺碑記》記載,麥福、高忠等重修祠堂和興建護國寺,從此形成祠寺並存的格局。嘉靖九年,《重修皇明故司禮監太監剛公墓記》記載,張佐將寺遷移至剛公墓旁。

八寶山公墓

剛公祠堂與護國寺的始末

明朝正統年間,內官監太監李德修葺剛公墓。弘治年間,《重修黑山會墳塋碑》記載,剛公墓「有堂,有祀,牌樓,石門,井然備具。」。

嘉靖十年,《重修皇明故司禮監太監剛公墓記》記載,尚衣監太監李某和內官監左少監婁斌在剛公墓的神道建了一座佛寺。

八寶山的現況

目前,八寶山面臨骨灰存放飽和的問題,要求家屬另尋安置點。儘管有「墓滿為患」的窘境,但高幹子弟正陸續將先人的骨灰遷回故里,由政府出資設置墓地或紀念館。

「名墓」的象徵意義

八寶山成為逝者尊榮的象徵,尤其對於高幹後代,將先人的骨灰安葬於此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彰顯。然而,近年來,中央政府提倡生態安葬,鼓勵黨員幹部帶頭「不與活人爭地」。

八寶山公墓:北京的國家級紀念性公墓

八寶山公墓位於北京市西山腳下,是中國國家級紀念性公墓,於1949年建立。公墓佔地約300萬平方米,安葬著許多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革命烈士、科學家、文化藝術界人士等。

地點 面積 建立時間
北京市西山腳下 約300萬平方米 1949年

歷史

八寶山公墓的前身是西山八大處龍泉寺旁的「革命公墓」,安葬著在抗日戰爭期間犧牲的烈士。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公墓更名為「革命公墓」,並於1951年擴建為「八寶山公墓」。1994年,公墓被列為國家級紀念性公墓。

安葬名人

八寶山公墓安葬著許多中國近現代重要的歷史人物,包括:

  • 毛澤東(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
  • 周恩來(中共中央委員會總理)
  • 朱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 劉少奇(中共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 鄧小平(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
  • 陳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 彭德懷(中華人民共和共和國元帥)
    *賀龍(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 陳毅(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 聶榮臻(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陵園

八寶山公墓內設有多個陵園,分別安葬著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傑出人士。主要陵園包括:

  • 毛澤東陵
  • 周恩來陵
  • 朱德陵
  • 劉少奇陵
  • 彭德懷陵

墓碑和雕像

八寶山公墓內的墓碑和雕像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許多墓碑上刻有墓主生平業績和紀念性文字,而雕像則形象地再現了墓主的風采和精神。

紀念館

八寶山公墓還設有紀念館,展示墓主生平事蹟和相關史料。紀念館為遊客和參觀者提供了瞭解中國近代歷史和人物的重要途徑。

參觀指南

八寶山公墓每天對公眾開放,但陵園需要提前預約。參觀時請注意以下事項:

  • 尊重墓地肅穆的氛圍,保持安靜
  • 禁止拍照、錄影和吸煙
  • 注意衣著端莊,不得穿著短褲、拖鞋等
  • 遵守公墓管理規定,服從工作人員指引

圖片

延伸閲讀…

八寶山革命公墓

烈士高幹長眠地北京八寶山公墓「客滿」

毛澤東陵墓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