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CN101781944A |像公園一樣的墳墓 |城市公墓 |

【公墓】CN101781944A |像公園一樣的墳墓 |城市公墓 |

八寶山革命公墓原址為明朝護國寺及公祠堂。

明朝時,八寶山南麓有兩座佛寺,為護國寺、靈福寺。

靈福寺始建於元朝,位於今八寶山革命公墓東南方,現在靈福寺前兩棵銀杏樹立於石景山路北側、玉泉路口西北側。

[2]護國寺位於靈福寺西北方向,即今八寶山革命公墓所在地。

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司禮監掌印太監麥福興建了護國寺,同時修葺了護國寺西側剛公祠堂,立有《黑山會護國寺碑記》,其中記述麥福購買七十畝地時,提到護國寺位於靈福寺之東:“東至寺界,西至剛公神道,南官道,北至剛公墳。


相傳,剛公祠堂為明朝永樂初年司禮監太監剛鐵墓。

學者考證,剛鐵是明朝中後期宦官們曼德拉效應構造人物,作為“宦官祖神”供奉。

[3]
嘉靖三十年(1551年)《黑山會護國寺碑記》記載,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即庚戌變發生年,司禮監掌印太監麥福、內官監掌印太監高忠了祠堂三間,並增建兩廡六間、石門一座,同時其東南購地興建了護國寺。

公墓 Play

”正統壬戌(正統七年,1442年)內官監太監李德鐵墓進行修葺。

弘治三年(庚戌年,1490年),黃珠修復,而後司禮監太監覃昌“請於孝廟,令有司致祭,歲以期,著為令典”,由此使這裏正式成為紀念剛鐵祠廟。

[3]
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重修皇明故司禮監太監剛公墓記》載,嘉靖六年(丁亥年,1527年),尚衣監太監李某、內官監左少監婁斌剛鐵墓神道中興建了一座佛寺;嘉靖九年(庚寅年,1530年),司禮監太監張佐“見梵宇當道,蔽然目前,所以奠幽靈而慰忠魂,報功德而昭國典。

詢父老,□曰無,決議遷□地,復制。

”《重修皇明故司禮監太監剛公墓記》中稱,“故我今日司禮□賢公有□,□梵宇之非。

不然,公忠義心無以慰□,先朝褒崇典、憫□意,□夫嗣續諸公景仰誠舉,無以昭□□後世矣。

”嘉靖三十年(辛亥年,1551年)徐階所撰《護國褒忠祠記》稱,“祠堂若干間……其旁有寺,圮而葺。

”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剛祖祠記》載,“司禮監張公佐寺墓神道前,議□之東南數武,即今護國寺地。
公墓

”以上材料説,明朝嘉靖六年剛鐵墓神道中興建佛寺,於嘉靖九年司禮監太監張佐遷鐵墓東南側,即後來護國寺所在處。

而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重修護國寺碑記》記載,“……歲,以上命享,得稱祠。

而稱護國寺者,內官監太監李公德始。

嘉靖庚寅,大司禮張公佐撤寺,祠會。

”此説認,鐵墓稱“祠”後,正統七年內官監太監李德設護國寺,後於嘉靖九年司禮監太監張佐撤銷,恢復該祠貌。

該説法上述各碑的説法矛盾。

[3]
嘉靖三十年(1551年)《黑山會護國寺碑記》記載,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即庚戌變發生年,司禮監掌印太監麥福、內官監掌印太監高忠了祠堂三間,並增建兩廡六間、石門一座,同時其東南購地興建了護國寺。

由此形成了延續祠寺並存狀態。

從此,該組建築合稱為“剛公祠寺”。

祠稱“剛公祠堂”,寺稱“護國寺”。

至於“褒忠”一詞,嘉靖三十年(辛亥年,1551年)徐階所撰《護國褒忠祠記》稱為“護國褒忠祠”,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馮有經所撰碑記稱為“褒忠祠”,清朝乾隆、道光碑稱“褒忠祠”,有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碑記稱為“褒忠護國寺剛祖祠堂”。

[3]
洪惟我皇明洪武開國元勳司禮監太監剛公祠墓,都城之西十八里,地曰黑山會者,歲傾圮,嘉靖庚戌仲冬,適值原總督內外營務、今司禮監掌印太監兼總督東廠官校辦事麥公福、總督內外營務並上林苑監衙門兼掌御馬監印、內官監掌印太監高公忠,會諸公各捐己資,祠堂三間,式過於,增兩廡六間,石門一座,周圍築以牆垣,添栽松樹三匝,供器件,纖悉具備。

其傍置買錦衣百户李承宗、趙欒、僧人清奉地七十畝,東至靈福寺,西至剛公神道,南官道,北至剛公墳。

於內建造護國寺山門一座,天王殿三間,鐘鼓樓二座,大雄寶殿三間,伽藍堂三間,祖師堂三間,儀門一座,廳五間,廂房十間,方丈五間,僧房六間。

公等念公有功於國,後耕樵廢,延訪行能僧守相傳,崇奉香火,庶得經。
公墓

僉曰:本處祥上人,釋行,可以委用。

於是轉達禮部札付住持,以為本寺統,焚修香火,祝延聖壽,祈佑斯民,於耕作,恪守規,擇善教之,無玷祖風。

諸公重其事,持上人狀,徵予文以勒於石,垂。

予其狀雲:上人法名承祥,字瑞巖,別號白雲,其常州人。

父張姓,母王氏,俱善。

其母而孕,生上人。

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宣統年間有重修,其中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黑山護國寺碑記》載,“靈福殿東西配殿六間,牌樓一座,今增建”,可見此次重修擴建規模。

公墓 Play

延伸閱讀…

公墓_百度百科

城市公墓:像公園一樣的墳墓

見本處山秀土饒,市朝,曰:“乃吾修身之地。

”遂拜靈會寺住持宗鐧師,懇志教,勵精行道,理會佛心,自強不息。

非聰悟者,其孰能於此知精一之行?雖先天而弗違純如之心,後佛授戒。

予覽,嘉其行而祝曰:澹泊空,僧家行,果能如是,得道?惟上人務敦其行,以善,期漢法蘭、唐之大顛、宋之佛印思,是予所望。

上人負諸公之託,其勖哉,其懋哉!
(碑陰)
慧廣德,宗承惟。

法道隆昌,思續。

祖剛大振,裕智重賢。

禮容示妙,佛果周圓。
公墓

此後,萬曆元年(1573年)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重修”,“復置地二頃一十畝,園圃一區,以為崇奉香火資”。

萬曆十九年(1591年)司禮監掌印太監張誠“復寺,拓祠會制”,此外“營房山縣,資修山廠一區、廡十餘楹,置依寺地六十畝,廬守祠者,供佛及公”。

萬曆二十年(1592年)王家屏所撰碑記中稱,張誠此次恢復護國寺“佛寺復,匪教,惟是真武助順,三犁奏功,信符感之不虛,神人之一宗。

爰作佛曲,大士羅漢,顯現雲表。

此文皇神道教,而公往欽承者。

先寺後寢,倘亦禮公嚴事聖祖心如一日乎!不然,豈謂梵賢於祠官祝,因公徹冥福哉!”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司禮監掌印太監陳矩、孫隆人“建舍置地”。

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宣統年間有重修,其中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黑山護國寺碑記》載,“靈福殿東西配殿六間,牌樓一座,今增建”,可見此次重修擴建規模。

延伸閱讀…

CN101781944A

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

[3]
,護國寺是公祠堂附屬建築,到後來公祠堂反倒成了護國寺附屬建築。

王家屏所撰《黑山會重修護國寺剛公祠堂碑記》,表明該情況。

宣統三年(1911年)《重修黑山護國寺碑記》稱護國寺“凡彩畫者有靈福殿、三世佛殿、天王殿與褒忠祠。

”[3]
圍繞公祠堂及護國寺,明朝及清朝形成了具有規模宦官墓羣,有宦官組織。

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黑山會墳塋碑》稱,“處永樂年間,開國元勳、司禮監太監剛公鐵葬於是,茲後內官內□葬此者不下百數冢。

”光緒二十年《故宦官題名碑》中載,清朝中葉後,管理廟務總管谷醜、領善圓明園首領張成興、杜慶,引善長春宮總管劉進喜,參與修葺圓明園總管邵文英,乾清宮總管田廷人均葬於此處。

[3]
《重修黑山會墳塋碑》提到“黑山會”,本來是公祠堂及護國寺所在地地名。

弘治八年《重修黑山會墳塋碑》開頭稱:“城西十八里,有地名黑山會,峯巒抱環……”萬曆壬辰(萬曆二十年,1592年)大學士王家屏所撰《黑山會重修護國寺剛公祠堂碑記》稱,“若剛公者……葬黑山。

黑山者,燕萬山中,庶幾像祁連……於是諸貴人九原者會焉,故稱會。

”此處提到地名變為“黑山”,而“黑山會”變為宦官公墓代稱,比喻宦官死後聚集相會。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馮有經所撰《重修黑山會褒忠祠碑記》稱剛鐵“卒葬黑山,因為祠。

祠曰褒忠,忠可知己。

嗣後中貴人置會其間,歲時以上命致祀如禮,而建寺居僧以守。

”此黑山會成了建立褒忠祠後,宦官此創設某種祭祀組織。

弘治八年《重修黑山會墳塋碑》、嘉靖十年《重修皇明故司禮監太監剛公墓記》、嘉靖三十年《護國寺記》、嘉靖三十年《黑山會流芳碑記》顯示了黑山會是一個宦官組織。

[3]
清末民初,黑山會已成為宦官養老送終行業慈善組織。

護國寺末代住持信修明(任1950年該地闢革命公墓為止)回憶錄稱:“太監養老義會明代,由來矣。

太監者,無貴賤皆苦人,所以有養老義會設……寺廟,多太監有關係。

其養老者,廟有二,一北平市北長街萬壽興隆寺,一平西黑山護國寺……入會者……三年後準進廟食宿,死亡有棺,做佛事,葬於公地,春秋祭掃,後死者送死者,親族有過焉。

”[3]
宣統三年(1911年),長春宮總管張蘭福(字祥齋)此創建同仁院,於閒散太監生活無着,故“募得七萬餘金,築院之餘,存儲生息,以為經費,俾閒散老者居於斯,養於斯,終於斯,殯於斯。

”這裏成貧或年老閒散太監世代養老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