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白石】真正藝術驕子 |

【其白石】真正藝術驕子 |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齊純芝,字渭清,祖父取號蘭亭,老師取名璜,字瀕生,別號寄萍老人、白石山人,湖南湘潭人,近代中國國畫畫家。

[1]:46後人“山人”二字略去,故後常號“白石”。

齊白石和張大千並稱“南張北齊”。

齊白石於1864年元旦出生於湖南省沙府湘潭縣(今湖南省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農民家庭,原名齊純芝。

[1]:46體弱多病。

於家族以務農為生,祖父齊萬秉認為農耕不能賺錢,於齊白石4歲時起教授寫字。

於8歲時公公開設蒙館學習,半年後輟學,輟學後,協助家中農。

14歲起作木匠,學習雕花木工。

後來兼習繪畫,並拜蕭薌陔師。

25歲時起拜名士胡沁園、陳少蕃師[2],胡沁園之取名璜,號瀕生,家中靠近白石鋪,故取別號白石山人。

學習詩、書、畫、篆刻。

並開始兼以賣畫生,雕花木工賺錢。

32歲時起刻印產生,開始名家學習刻印。

35歲時拜學者王湘綺為師。

1903年39歲時第一次到北京。

40歲時,開始周遊天下,後到南北各地遊歷,飽覽名山大川,使他開闊了眼界,師法,充實了作品「造化」內容。

1905年41歲時當時廣西首府桂林賣畫生,認識了蔡鍔和張中正和尚(即黃興)。

42歲時起遊覽廣州、廣西、重慶、越南、上海、南京,期間,寫畫風格工筆畫轉為寫意畫。

1917年起決定於北京發展,賣畫刻印生,並結識了陳師曾(陳寅恪兄),陳師曾胡佩衡説齊白石作品“思想新奇,不是畫家能畫得出來……我們應該幫助這位鄉下農,他繪畫宣傳”。

1922年,陳師曾攜白石畫作前往日本,東京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上展出,使得齊白石日本名噪,畫價爆增。

齊白石其自傳中寫道:“二尺紙,賣到二百五十銀幣……聽説法國人東京,選了師曾和我兩人畫,加入巴黎藝術展覽會……我做了一首詩,作為紀念:‘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紙眾爭誇;平生羞殺傳名姓,海國知畫家。

’……從此後,我賣畫生涯,一天一天興盛起來。

這是師提拔我一番厚意”。

陳病故後,齊白石張次溪説:“我如沒有師曾提攜,我畫名,會有今天”[3]。

1922年,陳師曾協助下,其作品起於外國展出,受到重視。

後受林風眠邀請,到北平藝專教授中國畫。

1929年,京華美專任教授[4],1931年後張恨水北平私立北華美術專科學校教授國畫。

説,僑居海外李鐵夫友人信中曾認為當代國內畫家只有「齊白石、吳昌碩二人而已」,可見其齊白石十分推崇。

1937年,日本入侵中國,齊白石在外國享譽,受日本人拉攏,堅拒屈服,遭扣押。

後日本當局懼怕負上迫害藝術家罪名,扣押三天後釋放。

齊白石閉門謝客,進行教學,但參加了各類展覽,併《立言畫刊》記載。

邱石冥專欄“寂園剩稿”中,多次刊登《白石老人詩文抄》。

1939年2月25日出版《立言畫刊》第22期封面有白石題字。

1941年第151期刊載有邱石冥畫柏,齊白石補梅,蕭謙中補朱竹,汪慎生補鳥,四人合作花卉。

[5]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齊白石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6]。

1953年他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1954年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東德部長會議主席奧託·格羅提渥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德國藝術科學院,授予齊白石共和國藝術科學院通訊院士榮譽狀。

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他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獲得者。

這一時期山水畫,總體而言是脱《芥子園畫譜》束縛,構圖嫌刻板,個人風貌生成。

其白石 Play

享耆壽93歲。

受陳師曾影響,他創造出自成一家畫畫風格,即紅花墨葉大膽風格,原本協調紅色和墨黑一起,形成畫面對比,表現了畫面上、感覺,實現了“衰年變法”。

並學習徐渭、石濤,學習石濤、朱耷、徐渭基礎上,吸收吳昌碩技法,終於自成一家。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齊純芝,字渭清,祖父取號蘭亭,老師取名璜,字瀕生,別號寄萍老人、白石山人,湖南湘潭人,近代中國國畫畫家。

[1]:46後人“山人”二字略去,故後常號“白石”。

齊白石和張大千並稱“南張北齊”。

齊白石於1864年元旦出生於湖南省沙府湘潭縣(今湖南省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農民家庭,原名齊純芝。

[1]:46體弱多病。

於家族以務農為生,祖父齊萬秉認為農耕不能賺錢,於齊白石4歲時起教授寫字。

於8歲時公公開設蒙館學習,半年後輟學,輟學後,協助家中農。

14歲起作木匠,學習雕花木工。

後來兼習繪畫,並拜蕭薌陔師。

25歲時起拜名士胡沁園、陳少蕃師[2],胡沁園之取名璜,號瀕生,家中靠近白石鋪,故取別號白石山人。

學習詩、書、畫、篆刻。

並開始兼以賣畫生,雕花木工賺錢。

32歲時起刻印產生,開始名家學習刻印。

35歲時拜學者王湘綺為師。

1903年39歲時第一次到北京。

40歲時,開始周遊天下,後到南北各地遊歷,飽覽名山大川,使他開闊了眼界,師法,充實了作品「造化」內容。

1905年41歲時當時廣西首府桂林賣畫生,認識了蔡鍔和張中正和尚(即黃興)。

42歲時起遊覽廣州、廣西、重慶、越南、上海、南京,期間,寫畫風格工筆畫轉為寫意畫。

1917年起決定於北京發展,賣畫刻印生,並結識了陳師曾(陳寅恪兄),陳師曾胡佩衡説齊白石作品“思想新奇,不是畫家能畫得出來……我們應該幫助這位鄉下農,他繪畫宣傳”。

1922年,陳師曾攜白石畫作前往日本,東京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上展出,使得齊白石日本名噪,畫價爆增。

齊白石其自傳中寫道:“二尺紙,賣到二百五十銀幣……聽説法國人東京,選了師曾和我兩人畫,加入巴黎藝術展覽會……我做了一首詩,作為紀念:‘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紙眾爭誇;平生羞殺傳名姓,海國知畫家。

’……從此後,我賣畫生涯,一天一天興盛起來。

這是師提拔我一番厚意”。

陳病故後,齊白石張次溪説:“我如沒有師曾提攜,我畫名,會有今天”[3]。

1922年,陳師曾協助下,其作品起於外國展出,受到重視。

後受林風眠邀請,到北平藝專教授中國畫。

1929年,京華美專任教授[4],1931年後張恨水北平私立北華美術專科學校教授國畫。

説,僑居海外李鐵夫友人信中曾認為當代國內畫家只有「齊白石、吳昌碩二人而已」,可見其齊白石十分推崇。

1937年,日本入侵中國,齊白石在外國享譽,受日本人拉攏,堅拒屈服,遭扣押。

後日本當局懼怕負上迫害藝術家罪名,扣押三天後釋放。

齊白石閉門謝客,進行教學,但參加了各類展覽,併《立言畫刊》記載。

邱石冥專欄“寂園剩稿”中,多次刊登《白石老人詩文抄》。

1939年2月25日出版《立言畫刊》第22期封面有白石題字。

1941年第151期刊載有邱石冥畫柏,齊白石補梅,蕭謙中補朱竹,汪慎生補鳥,四人合作花卉。

[5]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齊白石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6]。

1953年他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1954年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其白石

1955年,東德部長會議主席奧託·格羅提渥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德國藝術科學院,授予齊白石共和國藝術科學院通訊院士榮譽狀。

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他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獲得者。

1957年出任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同年9月16日北京北京醫院逝世。

享耆壽93歲。

受陳師曾影響,他創造出自成一家畫畫風格,即紅花墨葉大膽風格,原本協調紅色和墨黑一起,形成畫面對比,表現了畫面上、感覺,實現了“衰年變法”。

並學習徐渭、石濤,學習石濤、朱耷、徐渭基礎上,吸收吳昌碩技法,終於自成一家。

  齊白石,湖南湘潭人。

原名芝,字渭清,後改名璜,字萍生,號白石,別號借山館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

歷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職。

一九五三年文化部授予“中國人民傑出的藝術家”稱號,一九五五年民主德國授予民主德國藝術科學院通訊院士,一九五六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和平獎金。

一九六三年誕辰100週年之際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

工詩,詩宗樊增祥,,有民歌意趣。

出版有《齊白石畫集》、《齊白石作品集》、《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多種。

  齊白石是近代知名畫家之一,同時是一位享譽中外篆刻家、書法家、文學家。

清同治二年癸亥(一八六四年)生於湖南湘潭白石鋪杏子塢星斗塘一個農民家庭,一九五七年九月十六日六時四十分北京病逝,享年94歲(齊白石自署97歲)。

青少年時代白石在家農,早年做雕花木匠,這段經歷其後藝術創作有着影響。

後當地文人陳少蕃、胡沁園學習詩文、篆刻、書法、繪畫,走上了以賣畫、刻印為生道路。

中年六出六歸,遍覽名山大川,了自己創作素材。

後定居京華,實現了“衰年變法”。

詩、書、畫、印臻於完善,面貌一新,形成了自我風格。

難能是,時耄耋之年,齊白石仍孜孜不倦地追求藝術上創新,創作出了大量結合社會文化發展嶄新作。

  通過藝術創作進行表達之外,齊白石畫論畫跋充分反映出畫家求新求變意識理念。

他題雲:“山外樓台雲外峯,匠家千古此霄同。

卅年刪盡雷同法,贏得同行罵此翁。

”有“曾經陽羨山無,巒倒峯斜勢扶。

一笑前朝諸巨手,平鋪抹死工夫。

”面當時畫壇傳統勢力非議,齊白石堅持己見,治印“流俗”以示回擊,並説:“吾畫不為宗派拘,無心沽名,娛而已,人慾罵,我聽。

”另作詩云:“逢人恥聽説荊關,宗派誇能汗顏。

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慣桂林山。

”事實上,齊白石中國畫傳統作過任何貶低,只是他推崇徐渭、石濤以及近代吳昌碩創新求變精神,而“正統畫派”守泥古繪畫觀念格格不入。

“餘畫山水二十餘年,喜,前清除青藤、大滌子外,雖有好事者論王姓(王石谷)畫聖,餘以為匠家作。

” 《白石詩草》中,齊白石寫道:“青藤、雪個、大滌子畫,能縱橫塗抹,餘心極服,恨生前三百年,或為諸君磨墨理紙。

諸君不納,餘於門外餓而去,事。

”有“青藤雪個遠凡胎,缶衰年有才。

我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語。

通過仔細研究齊白石書畫風格發展脈絡,我們發現其以創新理念到了每一個階段。

 
  齊白石山水畫,是一個介於“出世”與“入世”之間世界,是桃源仙境批評田園牧歌相融合筆墨天地,是他內心、對生活種種懷想感悟。

而言,齊白石40歲之前創作山水畫習慣上劃為風格早期。

現存白石山水畫應為湖南省博物館收藏《山水人物圖》,上款為“鳳鳴”,鈐“齊伯子”、“名璜別號瀕生”印。

這一時期山水畫,總體而言是脱《芥子園畫譜》束縛,構圖嫌刻板,個人風貌生成。

中晚期山水畫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方面:一,山水畫創作基於寫生素材而生動。

第二,作品構圖,人留下印象,“餘近來畫山照,一山一水,或一丘一壑。

”第三,筆墨,如山水造型現有層巒疊嶂態,水墨,皴擦,及至晚期筆鋒,側鋒多,他自謂“……生平喜畫桂林一帶風景,奇峯聳,平灘捕魚,即或畫山居圖,是灕江見”,可知這些變化並畫家空想,而是具有現實遷想得。

中年開始,齊白石山水畫受到畫壇保守勢力非議,但他堅持己見而動搖,顯示出藝術大師特有執著和品格,正如其作品上題詩“渡湖過海不知休,得遊。

行盡煙波家萬裏,能患難舟。


  齊白石人物畫領域入手。

早年白石不僅繪製了大量人物肖像畫作品,主要是創作了大量仕女畫。

這些仕女畫風格既受到了民間繪畫影響,同時受到了清代江浙地區畫家風格啓發。

如《伏虎仕女》仕女造型有黃慎、王素特點,筆墨線條則摻入了何紹基書體韻致;如白石34歲繪製《放風箏》、《玩銅錢》、《拍球》、《踢毽子》中,筆多折行,逼似錢慧安;而多作品則黃慎、錢慧安兩家風範融合,而畫出當地譽為“齊美人”動人樣式。

中年後白石鍾情於女性形象描繪,並她們作為美化身加以頌揚,同時拓展題材,變化風格。

《白衣大士圖》含笑,情態動人;《紅線盜盒圖》描寫是唐代紅線女平息戰爭而盜金盒故事,寄託了齊白石希冀天下太平、人間願望;《黛玉葬花圖》、《麻姑獻壽圖》中人物宛若純少女,而多情;而《抱兒婦圖》習見母子親情題,是矯飾女性質樸美的讚美肯定。

對女性形象刻畫外,李鐵枴、鍾馗神仙人物是白石一生喜愛畫題,二者容貌神界人物。

人們既敬畏他們法力,因為他們心地善良而、讚頌他們。

李鐵枴、鍾馗人們心目中這些特點,齊白石做出了富有想象力和創作性藝術實踐,他不僅造型上進一步他們生活化、人間化,同時平添了幾分、幾分,是幾分揶揄、幾分調侃。

社會、人生關懷期待,令齊白石晚期人物畫出現了一些表現現實題材作品。

《畢卓像》是歷史上忠賢典範來反襯當時腐敗惡吏;《不倒翁圖》譏諷挖苦方式揭露社會貪官污吏嘴臉;而《牧牛圖》是早年生活一種喚醒追憶,洋溢着揮之不去鄉情鄉思。

  齊白石花鳥畫構成了其藝術創作中光輝燦爛部分。

“觀天地造化”白石達致“萬物富於胸中”,而“腕底有鬼神”無上妙境。

畫家善於因勢利導地一蟲一卉描繪,刪繁就簡地建構出而花鳥世界,幅幅無雷同相似感。

眾香國中牡丹、芍藥、紫藤、牽牛、玉蘭,昆蟲世界蜜蜂、蜻蜓、螳螂、飛蝶,組合穿插成一個個“形神兼備”而變化多端的造化。

齊白石擅長作雜畫,此,飛禽走獸、魚蝦螃蟹是畫面主角,而白菜、葫蘆、瓷瓶、瓦罐,化為,登堂入室,這不僅展露了畫家取材百無禁忌涉獵,了齊白石“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個性精神。

風格上,如早年《工筆草蟲冊》筆致而天真,中年作品借開今而“掃除凡格”,晚年畫作筆墨而戛戛獨造。

是“衰年變法”後花鳥畫作品,人留下了千變萬化、異彩紛呈觀感。

其原因即得益於畫家運筆驅墨、施彩上色“百變神通”,工筆寫意寫意兼備,即便是同時處理同一題材,齊白石能夠變化出多種多樣表現方式,如畫四季花卉,能有新生、和凋零,畫秋天殘荷敗蕾能分出新秋、中秋和晚秋。

由此充分展現出齊白石轉益多師、兼能俱工,以及為造化傳神寫照藝術精神。

  齊白石繪畫創作中,令人津津樂道是他畫蟹蝦。

齊白石畫蟹源於生活外,其精益求精藝術追求推動了風格樣式一變再變。

他説:“餘之畫蟹七十歲後之一變,此一變”,“寄萍老人八十七歲所畫,八十之前不能。

”來説有三個階段。

早期蟹殼作墨團狀;50歲左右畫蟹蟹殼化黑墨一團,既不能表現殼凹凸不平,畫出殼質感,蟹鉗往往開張,兩眼逗號;55歲左右70歲蟹殼往往數筆畫成,蟹殼有筆痕,而蟹大鉗不長,兩眼呈細長形;晚期蟹殼往往畫成三筆,每筆有,蟹殼、有質感,水墨法表現蟹細毛,堪稱一絕,自成一格,是白石詡道“老來畫法無來,有西風筆底秋”。

題《蟹》時有“古今畫蟹者神形俱似能有幾人,非庵心忻於餘,千古評定”語。

齊白石,原名芝,字渭青,號蘭亭。

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齊白石生於湖南湘潭,57歲後定居北京,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職,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豔,造型生動,意境。

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

其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趣。

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

現代中國美術史上,齊白石是“詩書畫印”巨匠。

北京榮寶2023春季藝術品拍賣會榮名為寶專場推出齊白石精品三十件,題材,件件精彩。

白石老人畫面看似,實則每作品融入了自己生活經歷和真情實感,並以詩畫結合方式直率地表達了社會人世看法。
其白石

工緻草蟲到氣磅礴寫意花卉、蔬果、動物、山水,筆酣墨,力健有鋒,視角,水墨淋漓,民間藝術風格傳統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峯,形成了詩、書、畫、印四絕一代宗師。

本季作品多有權威畫冊出版,來源,傳承有序,識者珍之,期待您關注支持。

説:此作品原杉村勇造舊藏。

其日本中國美術史學者,齊白石研究專家,著有《畫人白石》、《乾隆皇帝》、《中國古銅器》書。

1933年楊鍾羲東遊日本時,杉村勇造同行。

1935年杉村勇造回信。

杉村勇造所藏白石作品購於作者本人。

1.《畫人白石》,杉村勇造,日本求龍堂,1967年。

2.《二十世紀美術作品檔案·齊白石3》P139,河北教育出版社,2020年。

RMB: 1,200,000-1,800,000關於荔枝,我們熟悉兩首詩,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蘇軾《惠州一》:“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

日啖荔枝三百顆,辭長作嶺南人。

”荔枝“荔”諧音“利”,寓意利子、吉利、多利、大吉大利。

荔枝是白石常用創作題材之一,早年“五出五歸”三客欽州,對荔枝一見鍾情。

記:回到欽州,正值荔枝上市,沿路我看了田裏荔枝樹,結着累累的荔枝,倒好看。

從此我荔枝入了我畫了。

有詩:此生無計作重遊,五月垂丹勝鶴頭。

口不辭勞跋涉,願風吹我到欽州。

其欽州友人共賞荔、詠荔、畫荔,是畫荔,筆精墨妙,形神兼備化。

RMB: 600,000-900,000牽牛花為齊白石定居北京後常畫題材,齊氏其自述中曾稱:“我梅蘭芳認識,那一年(1920年)下半年。

那時他住前門外北蘆草園,他書齋名‘綴玉軒’,佈置得講究。

他家裏種了花木,光是牽牛花就百來種樣式,有開着碗花朵,見見,從此畫上了此花。

”前人棄如草芥牽牛花藉此進入中國傳統繪畫題材庫,並成為齊氏藝術經典符號。

是幅《牽牛草蟲》,齊白石擅長“兼工帶寫”手法出。

他用“井”字型竹籬畫面分割格局,竹籬形成兩橫線,籬架頂端四朵綻開鮮紅牽花,嫩綠葉塊層層疊疊鋪散其間,整個畫面色彩繽紛,顯,不經意地凸顯了生物成長姿態和插植籬架人安排。

竹架下兩隻筆蟋蟀能聽到夏天聲音。

RMB: 1,200,000-1,800,000“富貴壽考”意在指富貴長長。

牡丹和石頭寓意着和長壽,是白石老人鍾愛題材。

是幅《富貴壽考圖》中,兩叢牡丹花飄葉舞,地生長佔據了畫面,兩株盛開牡丹與下方石頭空間和色彩上呼應,紅色表現出花瓣陰陽,墨色表現出枝葉、曲直和起伏。

牡丹枝葉書法筆意寫,筆法,有金石趣味,右下側篆書題跋“富貴壽考”形成呼應。

筆法,色彩和構圖傳達出一片生趣。

款識:小小盤子,安得太平。

白石老人並篆。

1.《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書畫選》,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9月。

2.《散珍集成(叁)·齊白石卷續》P86-P87,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年11月。

3.《世紀丹青——吳昌碩·齊白石作品集》P183,榮寶齋出版社,2017年。

展覽:“世紀丹青——吳昌碩·齊白石作品展”,榮寶齋主辦,2017年。

RMB: 1,800,000-2,000,000蔬果題材是白石藝術成就中不可或缺一部分,沒有傳統文人畫高深意境,全然是生活,閲能感其精神鬆豁達、。

RMB: 3,000,000-3,500,000牡丹,國色天香,花中之王。

其白石 Play

延伸閱讀…

齊白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齊白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蘋果採用沒骨法,直接用洋紅和藤黃點畫,色墨,筆,筆觸豪放,新鮮、水分表現得淋漓;構圖上方篆書題款“小小盤子,安得太平”相呼應,相得益彰,白石老人筆下宣示出一種精神上,這種白石老人一生追求人情感。

此作寓意吉祥,畫面豔麗而質樸、而天真,書法筋骨、氣勢。

款識:白石山翁寫。

百梅祠外塘頭眺(湘綺師餘題借山圖詞句雲,袖手塘頭吟眺),十字坡前(餘時牧牛處)牛背眠。

往事尋無是夢,心隨鴻雁度湘煙。

齊璜並題句。

出版:《世紀丹青——吳昌碩·齊白石作品集》P164-P165,榮寶齋出版社,2017年。

展覽:“世紀丹青——吳昌碩·齊白石作品展”,榮寶齋主辦,2017年。

RMB: 1,500,000-1,800,000家鄉故土親人思念是白石一生創作源泉。

1917年,避兵匪之亂,齊白石赴京城,怎會想到客居他鄉便是一生。

晚年思鄉情結,唯有寄情筆墨。

齊白石反覆提筆,繪時見。

是幅《心隨鴻雁度湘煙》所繪鴻雁一件承載了齊白石鄉思佳作。

畫作題款:“百梅祠外塘頭眺,十字坡前牛背眠。

往事尋無是夢,心隨鴻雁度湘煙。

”所畫齊白石家鄉梅公祠旁荷塘之鴻雁、蘆葦,這些家鄉風物齊白石腦海中形成了不滅印跡,家鄉懷念都畫進了畫裏。

我們白石作品,地感受到及世間天然趣。

他文人畫家不屑看、不屑畫“”之物寫入畫卷,民間喜聞題材付諸筆端,通過詩文題識賦予其情感。

齊白石打通邊界,拓展了傳統文人畫表現空間,走進了人們內心。

1.雙成親手持桃賜,不是星精便是仙。

凡骨未除思欲啖,諸君且待六千年。

白石齊璜四百六十八甲子時畫於燕京。

1.《奉文堂藏齊白石書畫》P20-P21,香港佳士得,2013年。

2.《世紀丹青——吳昌碩·齊白石作品集》P218,榮寶齋出版社,2017年。

展覽:“世紀丹青——吳昌碩·齊白石作品展”,榮寶齋主辦,2017年。

RMB: 6,000,000-8,000,000白石老人鄉野而來,繪題材生活氣息,是吉祥寓意,非直白不歡欣,於是創壽酒題材,桃寓壽,取酒諧音,寓意“壽久”。

此作兼其寫意之筆繪出,顏色豔而媚俗,酒壺桃子拉開距離,淡赭色畫出,寥寥數筆,看上去既。

其寫出桃葉脈,充分描繪其而質感同時,表現出筆線本身力度和變化,壽桃襯託得如此生機和喜慶,故求畫者輻輳。

畫作中上款人“志青”即馮汝玠(1873-1940),民國時任北京大學教授,金石、文字、目錄學,活躍於京津文化界,齊白石、張大千、於非闇交往密。

見畫上題“志青先生壽”,可知白石老人此畫作為壽禮相贈,祝其福壽綿長。

畫中蟠桃釀,充滿添壽之意。

構圖而趣,用筆簡括,色墨,氣氛。

書款筆力,堪為白石老人“壽酒”題材佳作。

此作乃收藏家、古董商奉文堂藏。

上款人龔古今(1915—1990),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副教授,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稿》、《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帝國主義侵華文件選輯》。

王儁彥,1928年生,山東人,1947年9月入讀燕京大學經濟系,1951年9月燕京大學畢業留校,1952年轉入北大經濟系工作,1954年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研究中心教授,1958年轉馬列主義教研室,後成立馬列主義學院。

主編《大眾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經濟中國》、《政治經濟問題剖析》。

RMB: 1,500,000-2,000,000梅花是白石喜歡題材,不僅因其象徵着情操,是他於故園回憶,寄託着鄉愁。

齊白石《自述》中記道:“蓮花塘離餘霞嶺,有二十來裏地,一望是梅花,我把住梅花祠,取名百梅書屋。
其白石

我做過一首詩,説:‘關情是移家,屋角寒風香徑斜,二十里中三尺雪,餘霞雙屐到蓮花。

’梅公祠,梅花之外,有很多木芙蓉,花開時好像鋪着一大片錦繡,好看得。

”這種於梅花生動記憶貫穿白石老人一生中。

是幅《紅梅雙喜》構圖,一隻倒垂而下梅枝,梅枝穿插自如,交織獨具匠心,筆墨凝練,老筆縱橫。

兩隻氣定神閒喜鵲落着梅花枝頭上,一上一下相呼應,姿態生動,對望,橫生。

齊白石筆墨,豔亮麗色彩,生動造型,以及他天真童趣心靈和奇特想象力,創造出一種律動,一曲樂章。

2.五福。

八十七歲白石,丁亥。

鈐印:老白、星塘白屋不出公卿3.延年。

八十七歲白石老人,丁亥新秋。

鈐印:白石翁、吾草木眾人1.圖1、2出版於“世界藝術巨匠·齊白石先生榮獲‘國際和平獎’六十週年紀念郵票”,2016年。

2.《世紀丹青——吳昌碩·齊白石作品集》P196-P197,榮寶齋出版社,2017年。

3.《榮寶齋中國現代書畫名家展作品集》P74-P81,榮寶齋出版社,2014年。

展覽:“世紀丹青——吳昌碩·齊白石作品展”,榮寶齋主辦,2017年。

RMB: 10,000,000-15,000,000壽桃是白石老人晚年描繪題材之一,寄予了老人願望,象徵多壽多福。

此屏畫壽桃一雙,並枝葉葱葱。

盡見齊氏畫桃家法,舉凡洋紅寫桃、藤黃綴蒂、濃墨勾筋、淡墨勾緣、敷色變化,可自此幅中得窺一斑。

畫面採用角線構圖,枝葉、相間、錯落,表現出生命力,畫風簡括大氣,其畫荷花所創紅花墨葉恰成。

畫金黃佛手五枚,合“五福臨門”祥瑞寓意。

作品取勢用色有缶意趣,但細品酌,是白石才有韻味神情。

菊花象徵着、長壽,是白石老人常畫題材,傳達長壽祈願。

觀此屏菊花,構圖上參差錯落,共畫兩黃三紅五朵菊花,並以籬笆兩枝和穿插菊葉勾連上下,具動態。

“富貴高壽”意在指富貴長長。

牡丹和石頭寓意着和長壽,是白石老人鍾愛題材。

畫面中牡丹花飄葉舞,地生長佔據了畫面,盛開牡丹壽石空間和色彩上呼應。

款識:借山老人坐欽州之天涯亭啖鮮荔枝亖十年,如目前,白石。

1.《藝林薈萃·古今名家書畫精品集》,南京博物館、武漢博物館,2001年。

2.《齊白石藝術》郵政明信片MXP2004-279,中國郵政,2004年。

3.《散珍集成·齊白石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4.《畫苑集珍》,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

展覽:“藝林薈萃·古今名家書畫精品展”,南京博物館,2001年9月。

RMB: 5,000,000-6,000,000是幅《得利圖》鮮紅荔枝個個飽滿圓潤,筆尖點出外殼質感,、得宜,使具有光感和立體感,令人聯想到裏面瑩美的果肉。

畫面中題跋體現了白石老人金石書法功底,筆力勁健。

款識:宗方先生雅屬。

甲申秋七月,三百石印富翁齊白石思鄉時候酒後一揮。

出版:《張憲宗珍藏中國近代書畫·齊白石作品集》P156-P157,香港蘇富比,2002年。

1.“張宗憲中國現代書畫收藏展”,上海,2002年6月。

2.“張宗憲中國現代書畫收藏展”,香港,2002年10月。

3.“張宗憲中國現代書畫收藏展”,台北,2002年12月。

RMB: 3,000,000-3,500,000牡丹,國色天香,花中之王。

延伸閱讀…

齊白石:真正藝術驕子

齊白石- 抖音百科

雍容華貴,美豔倫,是、吉祥、、象徵。

牡丹乃歷朝歷代文人墨客傾心襄贊題材。

白石老人例外,他人生後畫,是牡丹,一生畫了多少幅牡丹,統計。

齊白石一生所創牡丹可謂”奼紫嫣紅開遍”,然而”墨牡丹”其少見。

是幅《牡丹蜜蜂》即是不可多見墨牡丹。

一叢牡丹拔地而起,兩株牡丹雖用墨寫,但是水墨變化,繪出牡丹怒放態,舒展。

篆籀法寫成有力枝幹,葉子斜向而,似有風吹之勢,花梗亭亭玉立,託着盛開花朵。

花朵左上方兩隻蜜蜂空中飛舞,打破了畫面,使場景有動,主次分明。

畫作主體即花朵,用墨沒骨法掃出方位花瓣,表現花瓣,花朵,而層次之感。

齊白石牡丹題材一類多數豪放而見長,而此幅作品淡雅墨與色,潤秀而取勝。

此作筆墨縱逸,有一種、天真而意味,呈現出齊白石大膽灑脱胸襟和崇尚心性。

款識:一枝紅杏出牆來。

昔人句。

借題其畫,覺羞,頤養之人,不肯苦吟。

出版:《現代中國畫名家·齊白石》P160,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

原名芝,字渭青,號蘭亭。

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

早年木工,後賣畫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

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豔,造型生動,意境。

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

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

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職。

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

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

1864年1月1日(農曆癸亥年一八六三年冬月二十二日),齊白石生於湖南沙府湘潭白石鋪杏子塢星斗塘。

名芝,字渭清,字蘭亭。

27歲改名璜,字頻生,別號白石山人,號寄園。

1870年,從外祖父周雨若讀書,常用習字本、賬紙作畫。

1878年,拜周之美師學習雕花木工。

做木工之餘,《芥子園》師,習花鳥、人物畫。

1888年,拜民間藝人蕭薌陔師學畫肖像。

1889年,拜胡沁園、陳少蕃師學詩文,得胡沁園幫助,脱離木工生活,專習繪畫,人作肖像養家。

1894年,王仲言七人結“龍山詩社”,推選社長。

後黎松庵結“羅山詩社”,一起吟詩、作畫、摹刻金石。

1899年,拜湘潭名士王闓運師學習詩文。

同年刊第一套印譜《寄園印存》,印學丁敬、黃易,規矩,可以。

1900年,居住於蓮花峯下梅公祠,自稱“百梅書屋”,並院內蓋一小屋,名“借山吟館”。

致力於繪畫、作詩。

1902年,應夏午詒邀請,赴西安教畫。

西安結識樊樊山,盡觀樊藏八大山人、金農名家書畫。

是年,其花鳥畫風一變,走上寫意畫路徑。

1904年,隨王闓運赴江西,遊廬山、南昌地,刊印《白石草衣金石刻畫》,王闓運其作序。

1905年,赴廣西,遊桂林。

蔡鍔、黃興相識。

1906年,春節後,過梧州廣州到欽州,郭葆生留其教畫。

飽覽郭藏徐渭、八大、金農諸名家真跡。

用功作畫,其郭代筆。

秋,回湘潭,教畫薪金購置舊屋並數十畝水田。

1907年,春夏之交,赴欽州,遊肇慶、端溪。

冬,回湘潭。

1908年,春天即赴廣州。

是年,回湘潭住幾天,其餘時間廣州度過。

1909年,廣州過春節,後去欽州。

初夏赴上海,賣畫生。

夏秋之間,遊蘇州。

往南京拜訪李梅庵,其治印三方。

10月返回湘潭,結束“五出五歸”遠遊生活。

其後在家鄉葺“寄萍堂”,開始8年山居生活,潛心吟詩作畫。

對八大山人、石濤花鳥畫多所取法,畫筆見,但草蟲寫生,多工緻,間或以寫意出。

書法學金農,得其神髓。

1917年,避土匪擾赴北京。

“張勳復闢”,匆匆去天津避難。

局勢,復歸北京,琉璃廠南紙鋪掛潤格賣畫。

期間和老朋友樊樊山、夏午詒、郭葆生往來甚密。

並結識陳師曾、姚茫父、陳半丁。

其中陳師曾訂交,對晚年齊白石有影響。

是年冬,離京返湘,鄉居一年。

1919年,胡寶珠結婚,從此定居北京。

1923年,陳師曾南京病逝,數次題詩痛悼好友。

1925年,春,大病,人事不知七晝夜。

卧病榻月餘,停止作畫、刻印。

梅蘭芳正式拜師學畫。

1926年,母親、父親去世。

兩度停止作畫、刻印。

1927年,應林風眠邀請,任教於北京藝術專科學校。

1928年,印行《白石詩草》《借山吟館詩草》(手寫本影印)1933年,印行《白石詩草》(八卷鉛印本)1936年,遊四川。

川結識黃賓虹。

1937年,聽信長沙舒貽上算命説,用瞞天過海法,自署77歲。

是年7月,北平淪陷,心情,不見客。

1940年,農曆正月,妻陳君春去世,撰《祭陳夫人》文。

為反抗日寇及漢奸騷擾索畫,貼出“畫不賣官家”告白,謝絕見客。

1944年1月,繼室胡寶珠病故。

6月,拒絕北平藝專配給煤。

1946年,抗戰結束,復琉璃廠掛潤格,恢復賣畫刻印。

10月,去南京、上海辦畫展,200多張畫全部賣出,帶回一捆捆“法幣”,廢紙,買不到10袋麪粉。

1949年1月,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

1950年,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

參加北京市“抗美援朝書畫義賣展覽會”。

冬,為《人民日報》畫《和平鴿》1951年2月,畫作10餘幅參加瀋陽市“抗美援朝書畫義賣展覽會”。

1952年,三天時間,為北京亞太地區和平大會創作丈二巨幅《白花與和平鴿》。

同年,多次創作題《和平勝利》《和平萬歲》作品。

1953年1月7日,北京文化藝術界200餘人參加“齊白石90歲生日慶祝會”,文化部授予齊白石傑出的人民藝術家稱號。

擔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10月,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任理事會主席。

1954年4月28日,中國美術家協會故宮博物院舉辦“齊白石繪畫展覽會”,9月15日,出席首屆全國人代會。

1955年6月,陳半丁、何香凝14位畫家世界和平大會合作巨幅《和平頌》。

1956年4月27日,世界和平理事會宣佈授予齊白石國際和平獎金,9月1日,北京舉行授獎儀式。

1957年5月15日,擔任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

5–6月間,作後作品《牡丹》。

9月16日,北京醫院逝世。

齊白石北京定居後,內心是“故里山花此時開”思想軌跡。

齊白石可能將家鄉草木趕過黃河帶到北京,但家鄉草木作為一種信息白石來到北京,並化作藝術信息傳達出來,實現齊白石心理。

齊白石刻了許多寄託着懷鄉情閒文印,如“吾家衡嶽山下”、“客中月光照家山”,是白石抒胸臆第一主題。

齊白石寫了許多懷鄉詩,如:“登高時倍思鄉,飲酒簪花腸,寄語南飛天上雁,心隨君侶到星塘。

”如“譜塵世味,夜夜夢星塘”、“此時梅開際,屋檐前花有無”,這些詩句是白石“夜安眠”、“枕上愁餘”時些肺腑語。

變法和着變意,變意和着變法,鄉心伴着童心,童心總念鄉心。

齊白石作品《我知魚》,畫着小魚圍逐釣餌,是白石時作慣事,故能“知魚”;齊白石77歲時畫《墨豬出欄》,是因為白石有一顆“牧汝追思七十年”心;齊白石畫那些蜻蜓、紅甲蟲,是因為白石記得鄉里人叫蜻蜓作“婆子”,叫甲蟲作“紅娘子”,這農民眼中草蟲,是農民審美情趣;齊白石畫鮎魚題“年年有餘”,畫石榴象徵多子,畫桃子象徵多壽,這是民間藝術喻意象徵特色。

齊白石筆下鍾馗、壽星、仙佛一類作品,是農民們聊天時嘴邊上對象。

這類作品,是白石戀鄉情結和童真情趣流露,是“農器譜傳吾子孫”願望,是一種有異於“詩書傳家”農民意識表白。

當齊白石畫《白菜辣椒》時,不僅於紅對比,同時“牡丹花之王,荔枝果先,獨不論白菜菜王”,而不平;齊白石有關畫白菜題句中,所表示“不是獨誇有味,知此是農夫”,“不獨老萍知此味,先人三代咬其”,《農耕圖》中那位老農自白。

是白石對本色、本質掩飾自我肯定。

齊白石沒有入仕願望、於應酬、不管閒事、世無爭、一顆心,沉浸藝術體驗之中,沉浸藝術故鄉裏。

齊白石鄉心、童心和農人心流露和藝術中鄉土氣息,根源於齊白石勞動生活。

齊白石藝術上走投無路,那是地襲“八大山人”情感所遭到碰壁命運,實質上那是白石心態過去文人之間和結局。

當齊白石認定自己是農夫時候,往年儲備信息源源不絕地奔赴腕底、舌端、刀鋒,化作了藝術信息,拋棄了古人表達情感藝術手段,創造出表達齊白石特有情懷藝術語言和藝術形式。

齊白石藝術中鄉心、童心和農民心流露,是白石和本質藝術表現。

齊白石本質、自我、變法、變意以及本質藝術表現,才是齊白石“衰年變法”底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