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有人提交了《關於支持鄭州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承載力建議》,明確建議鄭州提升副省級城市。
而關於原本拆分潮汕地區潮州、汕頭、揭陽合併,並升格副省級城市。
還有人建議,珠海、中山合併,升格副省級城市。
爭奪副省級城市外,爭奪直轄市是熱門話題。
儘管1997年重慶升級直轄市後,京津滬渝四大直轄市格局維持到如今,但依舊擋不住民間猜測和遐想。
各自懷揣着轄夢,其本質是想着通過行政級來爭奪多頂層設計資源,助推自身產業、經濟、人口發展,城市角逐賽道上獲得位次。
中國城市發展,來以政策主導,君見目前經濟頭部城市中,蘇州這個特例外,是高級別城市。
行政級別外,有功能頭銜,比如省會、經濟特區、計劃單列市、國家中心城市。
行政級別、功能頭銜,能夠獲得資源政策傾斜。
從行政級別上看,轄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縣級市。
從功能層面上看,有省會首府城市,有計劃單列市。
此外,有城區人口規模劃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I型大城市、II型大城市,不論。
副省級市,稱副省級城市,是指為加快部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地發揮中心城市輻射作用,將城市黨政機關行政級別確定副省部級一種省轄地級市[2],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機構編制術語[2]。


頭銜,能夠獲得政策多。
中國城市發展,程度上依賴頂層設計,所以,各城市於頭銜爭奪,此。
伊犁行政級別升級,副省級城市爭奪戰,想來會,:第一,維持了26年格局,終於打破了。
第二,能夠獲得副省級頭銜,會有多財政自主權,有利於自身發展。
這裏,有介紹一下副省級城市發展過程。
副省級城市脱胎於計劃單列市,是分税制改革結果。
19841993年,管理層後批准重慶、武漢、瀋陽、、哈爾濱、廣州、西安、青島、寧波、廈門、深圳、南京、成都、長春14個城市計劃單列。
1993年,進行了一輪調整,僅保留了重慶、深圳、廈門、青島、寧波、6個計劃單列市,其餘全部撤銷。
1994年,中國搞分税制改革,意圖增加中央財政收入、強化全國一盤棋管理體制。
這種背景下,重慶、深圳、廈門、青島、寧波、這6個經濟人口大省中“非省會第一城”,賦予了省級經濟管理權限,成為“轄市”,主要中央交税,帶動全國發展。
然而,擁有省級經濟管理權限行政級別是地級市。
因此,他們行政級別提高,有。
於是,他們升級副省級城市。
與此同時,是計劃單列市廣州、武漢、哈爾濱、瀋陽、成都、南京、西安、長春,一起升級,同時將濟南、杭州一起升級成為副省級城市。
1997年,重慶升格直轄市,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同時減少了一個,演變成了今天15個副省級城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
關鍵問題來了,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有什麼?副省級城市設立初,《關於副省級市若干問題意見》中提出了副省級市權限:副省級市中實行計劃單列,有關規定繼續享受原有管理權限;實行計劃單列,中央賦予權限原則上改變;不是計劃單列,其權限需要調整變動,所在省和管理層部門協商後確定。
這段話中,可以看到,副省級城市享有權限其實不如計劃單列市。
副省級城市雖然擁有部分省級社會經濟管理權限,但這些權限劃分並不明確和統一,要看所在省區能夠它多授權。
而計劃單列市,是一個香餑餑。
計劃單列市,擁有經濟和財政自主權,和省,於經濟直轄市,或者説半轄市。
理論上財政只需要上交部分給中央,不用上交省裏。
但事實上,這些年五大計劃單列市,每年會上交少部分省裏。
從目前民間和地方城市爭搶梳理,蘇州、鄭州、福州、潮汕三市,。
副省級市,稱副省級城市,是指為加快部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地發揮中心城市輻射作用,將城市黨政機關行政級別確定副省部級一種省轄地級市[2],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機構編制術語[2]。
副省級市是一個行政管理概念而非行政區劃概念,15個副省級市民政部行政區劃登記中均列地級行政區(地級市)[3]。
1994年2月25日,經中共中央、國務院,原屬計劃單列市8個省會城市列為計劃單列市,16個市(包括原14個計劃單列市和杭州市、濟南市)行政級定副省級。
重慶市升格直轄市後,當前副省級市共有15個。
副省級市《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三個實施辦法通知》(國辦發〔1993〕85號)、《公務員職務、職級級別管理辦法》規定,其市直機關、市轄區行政級別國務院部委管理國家局機構級別確定,市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級機關正職公務員副省部級,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市級機關副職公務員正地廳級,市政府工作部門正職公務員「副部級機關內設機構、副省級城市機關司局級正職」(俗稱「正局副廳級」),市政府工作部門副職公務員「副部級機關內設機構、副省級城市機關司局級副職」(俗稱「副局處級」)[4][5]。
1995年,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關於副省級市若干問題意見》(中編發〔1995〕5號)[6],明確前述16個市定「副省級市」,但作為省轄市,所在省省委、省人民政府領導。
1997年3月,重慶市升格直轄市,副省級市減少15個。
副省級市是指城市黨政機關「行政級別」,而不是指城市「行政區劃級別」。
所謂行政級別,是指城市行政機構,市委、市政府機關主要領導(市委書記、副書記、市政府市長、副市長)以及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門領導行政級別。
1994年2月25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關於副省級市若干問題意見》通知(中編發[1995]5號])指出:「一、關於省關係問題。
16市定副省級後,省轄市,所在省省委、省政府領導。
」説,副省級城市市委書記市長行政級是副省(部)級,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長、市政協主席職務列入《中共中央管理幹部職務名稱表》,其職務任免省委報中共中央審批。
但「行政區劃級別」上,副省級市屬於地級市[7]。
副省級市目前有15個,中國地理大區順序如下:[8]
註:
1.青島、、寧波、廈門、深圳是計劃單列市,其他是省會城市。
2.華中地區和華南地區亦可合稱中南地區。
副省級市一系列行政文件而設置,包括《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關於重慶、廣州、武漢、哈爾濱、瀋陽、成都、南京、西安、長春、濟南、杭州、、青島、深圳、廈門、寧波共16市行政級定副省級通知(中編[1994]1號)》、《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關於副省級市若干問題意見〉通知(中編發[1995]5號)》、《人事部關於印發〈副省級市國家公務員非領導職務設置實施辦法〉通知(人發[1996]86號)》文件。
[9]
國務院關於新增副省級市態度積極。
國務院領導指示,要總結16[10]市經驗基礎上,對其它省會城市加強調查研究,提出標準,統籌考慮,時候,條件省會城市級別問題提請中共中央、國務院審批。
不過,自1994年明確16市為副省級市以來,有其他城市增補成為副省級市。
中編發〔1995〕5號文,副省級市市直機關、市轄區和縣級別問題,國辦發〔1993〕85號通知中國務院部委管理國家局機構級別確定,即「即市直工作部門副廳級,內設機構處級。
市轄區及其工作部門級別,可市直機關應關係定;市轄縣和代管縣級市級別處級,其工作部門科級。
」國辦發〔1993〕85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三個實施辦法通知》規定:
國務院直屬機構和部委管理國家局工作人員,下列職務應關係定級工資:局長、副局長、司長、副司長職務相當於國務院部委副部長、司長、副司長、處長;處長及以下職務國務院部委。
職務工資套改下列標準執行:局長、副局長執行國務院部委副部長、司長職務工資標準,司長、副司長職務工資標準國務院部委副司長、處長職務工資標準高一檔,處長及以下職務執行國務院部委職務工資標準。
實際上,市直屬機構副局長算作,而是增加一個級別,叫()副局級。
[11]
全國計劃單列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座談會自1985年起,各計劃單列市輪流舉辦,後於1999年更名「全國副省級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聯席會議」,截止2012年9月舉辦27次[12],自此舉辦。
其中,文化及相關行業主要分佈於服務業之中。


延伸閱讀…
近日,地方各級兩會召開,15個副省級城市發佈2022年GDP數據和2023年目標任務。
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梳理15城相關數據發現,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有機組成,已成為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引擎,並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不可或缺支柱作用。
2022年受定性因素影響,部分城市GDP實現了逆難而上或突破性增長,但有城市增速放緩或出現負增長。
全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發生變化。
寧波市統計局整理發佈副省級城市數據顯示,2022年,15城創造GDP總和突破22萬億(226874.65億元),佔2022年全國國民生產總值(1210207億元)18.75%。
比15城2021年GDP總量(216471.18億元),2022年增量超1萬億(10403.47億元),於2022年甘肅省GDP(11201.6億元),表現出了復甦態勢。
經濟總量到,排名是:深圳32387.7億元、廣州28839.0億元、成都20817.5億元、武漢18866.4億元、杭州18753.0億元、南京16907.9億元、寧波15704.3億元、青島14920.8億元、濟南12027.5億元、西安11486.5億元、8430.9億元、廈門7802.7億元、瀋陽7695.8億元、長春6744.6億元、哈爾濱5490.1億元。
15城中,深圳總量超過3萬億元,自2012年超過廣州後11年位居第一;廣州(28839.0億元)位居第二,成都突破了2萬億(20817.5億元)排名第三;武漢、杭州、南京、寧波、青島、濟南、西安7城均破萬億,晉級10;廈門、瀋陽、長春和哈爾濱8000億,哈爾濱排名墊底。
其中,成都、武漢表現搶眼。
15城GDP增速排序,是西安(4.4%)、廈門(4.4%)、武漢(4.0%)、(4.0%)、青島(3.9%)、寧波(3.5%)、瀋陽(3.5%)、深圳(3.3%)、濟南(3.1%)、成都(2.8%)、哈爾濱(2.5%)、南京(2.1%)、杭州(1.5%)、廣東(1.0%)、長春(-4.5%)。
,15城中, GDP增速破“4”共有4城,西安、廈門4.4%並列第一,武漢、4.0%並列二甲;青島以3.9%差距排位前三;寧波、瀋陽現3.5%增速並列第四位,深圳、濟南、成都、哈爾濱、南京晉級前十;杭州、廣東;長春是唯一負增長城市。
19個副省級(含4個直轄市)以上城市,GDP總量位居前4城市是上海( 44652.8億)、北京( 41610.9億)、深圳( 32387.68億)、重慶( 29129.03億)。
其中,上海和北京突破4萬億持續穩住了第一和第二位置;深圳繼續反超重慶排名第三,重慶以優勢廣州(28839億)第四。
5到10名排位,是廣州(28839億)、成都(20817.5億)、武漢(18866.43億)、杭州(18753.07億)、南京(16907.85億)、天津(16311.34億)。
其中,廣州、成都5個副省級省會城市實力超越天津市,寧波(15704.3)差距位居第11位,成為一匹黑馬。
全國27個省會城市中,共有10個副省級省會城市,是廣州、武漢、南京、成都、西安、杭州、濟南、哈爾濱、瀋陽、長春。
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梳理27城2022年數據發現,進入省會城市前十副省級省會城市有6個, 位居前五是廣州、成都、武漢、杭州和南京,持續領跑;濟南排列全國第9位(下表),不及長沙(第6)、鄭州(第7)、福州(第8)。
此外,西安、瀋陽排列第11名和12名,保持了2021年排名位置;長春第14位滑到了2022年第16名,是27個省會城市中唯一負增長(-4.5%)城市;哈爾濱位列第18名,去年排名下滑一位。
總體上看,與前面15個副省級城市排位基本相符,與合肥、昆明、南昌、石家莊、太原省城市之間競爭呈白熱化狀態。
其中,石家莊6.4%增速不容覷。
排除客觀因素影響,綜上分析可見,廈門、、瀋陽、長春、哈爾濱5個副省級城市GDP總量突破萬億, 其餘10個副省級城市晉級“萬億俱樂部”,可與重慶、四川、陝西兩省之外西部9省份和東北3省相抗衡(請參考我們近期推文《 31省2023年GDP目標出爐,百億、千億級文旅項目密集亮相 》),表現出了發展態勢和區域支撐力。
第三產業(服務業)是衡量一個城市發展活力標誌。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規定,GDP(國內生產總值)統計範圍,主要包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 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其他行業)。
其中,文化及相關行業主要分佈於服務業之中。
延伸閱讀…
副省級城市統計數據顯示 ,2022年,服務業增加值超過萬億元城市有6個,排序是廣州(20611.4億)、深圳(19956.2億)、成都(13825.0億)、杭州(12787.0億)、武漢(11674.0億)、南京(10522.7億);晉級前有青島(9245.4億)、寧波(7908.8億)、濟南(7426.7億)和西安(7091.4億),這4城均突破7000億。
其中,廣州是唯一服務業破2萬億,位居副省級城市冠、排全國城市第三(第一上海、第二北京);深圳1.99萬億暫居第二位,廣州不到50億;成都1.38萬億名列第三;杭州、武漢、南京3城均突破1萬億,位居第四、第五和第六。
雖然這些數字優勢於結構優勢,但折射出了服務業城市經濟發展中核心地位。
例如,青島市2022年服務增加值9245.4億元,同比增長4.5%;寧波市2022年服務增值7908.8億元,同比增長了3.8%;發揮了支柱作用。
而長春市有3498.3億元,同比下降了1.8%,這是長春15個城市中唯一負增長關鍵因素。
接上數據分析可見,15個副省級城市服務業佔比重, 2022年,佔GDP超60%以上城市多達10城,是廣州比重71.47%、杭州比重68.19%、成都比重66.41%、哈爾濱比重64.1%、南京比重62.24%、青島比重61.96%、濟南和西安比重61.7%、深圳比重61.62%、武漢比重61.88%。
此外5城,比重49.1%外,寧波、廈門、瀋陽和春超過50%以上。
拋開廣東服務業説,服務業佔比排在第二位杭州高達68.19%,於廣東不到3個百分點。
其中,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超過5000億,佔GDP27%。
是杭州電商全國,有人調侃若李佳琦放到武漢抵得上一座國廣(武漢國際廣場,武漢時尚購物廣場) 。
看排名第三成都,服務業佔比66.41%,2022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6.8%。
此,第三產業不僅是副省級城市長板,是發展實體經濟支撐,這個優勢未來城市“拼經濟”競爭中繼續放大。
雖然三產增加值中找不到文化產業增加值數據,但目前廣州、深圳、成都、杭州、南京、青島、寧波、瀋陽8城發佈202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看,排名為杭州(2586億)、深圳(2500億)、成都(2074億)、廣州(1730億)、寧波(1253億)、南京(1064億)、青島(650億)、瀋陽(233億)。
其中,突破2千億有3城(杭州、深圳、成都);突破1千億有3城,廣州退至第四位,寧波反超南京晉前五。
8城202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分析,佔GDP比重排序,為杭州(14.3%)、成都(10.4%)、深圳(8%)、寧波(8%)、廣州(6.2%)、南京(6.5%)、青島(4.6%)、瀋陽(2.7%)。
其中,突破10%有2城,是杭州和成都;突破8%2城是深圳和寧波;突破6%是廣州和南京。
另2018—2020年零散統計數據,長春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729億,佔GDP比重5%;武漢2019年文化產業增加811.98億,佔GDP比重5%;西安2019年文化產業增加值600億左右,比重超過6%;廈門201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1040億,佔比重5%左右。
反觀,文化產業拖了後腿城市有。
瀋陽作副省級省會城市,202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300億(232.7億),佔GDP比重有2.7%;有副省級省會城市濟南文化產業增加值比重3.2%左右,大連市2019年文化產業增加值比重只有4%。
這是直接影響這些城市服務業融合發展肋。
綜上梳理分析, 文化產業已成11個副省級城市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佔GDP5%以上),區域GDP綜合貢獻率和支撐作用正在提高,是服務業發達城市。
例如,杭州文化產業增加值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高達20%、成都和寧波比重超過15%、深圳比重12.5%。
不以一時論成敗,厲馬秣兵再出發。
截至2月17日,杭州和成都外,其餘13個副省級城市“兩會”召開,2023年經濟目標和任務進行了安排部署。
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梳理13城政府工作報告時發現, 國內經濟恢復態背景下,各城市促消費、增長信心和底氣,文化產業發展迎來激勵競爭態勢。
13城公開2023年預期目標看(下表),GDP增長數據位居前4城市是西安(7%左右)、武漢(6.5%以上)、廈門(6.5%)、長春(6.5%左右),前3城基本與去年增速排位相符,長春作為去年19城中唯一負增長(-4.5%)城市預期目標拉高到了6.5%左右,實屬令人,要實現這目標接下來各領域有一場硬仗要打。
預期目標5到9名排位看(下表),大連和瀋陽慎,2023年GDP預期目標擬訂6%以上,大連若此目標拼進,有望衝刺“萬億”關;廣州和深圳兩個“兄弟城”目標錨定了6%,體現一個“穩”字;哈爾濱作為工業基地目標定6%左右,體現了“拼”精神。
此外,寧波、濟南、青島和南京5城,而言。
寧波、濟南和青島3城目標錨定了5.5%以上5.5%左右,高出去年增長率2個百分點左右,實現預期壓力不是;南京目標了5%以上增長點,低調了很多 。
杭州和成都雖公開預期目標,但浙江(5%以上)和四川(6%左右)預期目標看,這兩城預期目標可能會鎖定“5.5%—6%以上”區間。
文旅消費場景恢復態,各城促進文旅消費納入年度重點任務。
濟南市提出,促進老商埠、印象濟南建設夜間消費集聚區,推動百花洲、曲水亭街建設商旅文體融合特色街區。
哈爾濱市提出,開展“冰城夏都”“引客入哈”旅遊營銷活動,年內接待來哈旅遊遊客累計達到1萬人次以上且符合條件旅行社,給予獎勵2萬元。
副省級城市(Sub-provincial city)是中國行政架構副省級建制省轄市,正式施行於1994年2月25日,前身計劃單列市,其黨政機關主要領導幹部行政級別省部級副職。
看基本簡介副省級市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長、市政協主席職務任免省委報中共中央審批;但副省級市行政區劃類屬於省轄市,所在省級行政區管轄。
看行政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