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生能夠出生人,是一種福報,是過去世做過好事、善事,所以今生能夠獲此人身。
因此,感恩自己是有福報。
第二,所謂感恩,這一生有許許多多恩人之外,往昔多生多劫中,我們獲得許多人幫助;即使不談過去生,今生今世而論,我們今天活這世上,是受到無數人直接或間接幫助成就。
因此,感恩、報恩是佛教徒處事待人、看待世間基本態度。
從佛教三世因果觀來看,我們之所以擁有今生,是從過去世到現在得到因緣果報,佛法稱「業」。
現在到未來,佛法雖有消業、受報説,願、願觀點。
這些主題是主要因,發電機發電是主要因,電視機顯現影像來表現一些什麼,是主要因;它緣是什麼?不能説電視機是個機器,發電機是個機器,要電源,不能這個來説,因為發電機主題是發電,電視機主題是顯現影像,所以它緣不能電來説。


有些人一生中做了很多好事、善事,發生了際遇。
我們相信有業報,但將際遇作業報看,而當成是鍛鍊成機。
從感恩、報恩生命觀看,一切際遇是成長助緣。
境遇順流,挫折、打擊逆流;能順流而行是福報;逆流而上雖,而鍛鍊、成長功用,力量。
這時段來談緣認識。
打開始有談過緣問題,「緣」包含了時間空間,什麼樣環境、什麼樣時候,發生一些人問題、事問題,是因為什麼緣而生起。
所以緣,如果要,大體上有兩種,一個是主緣,一個是助緣;主緣,主要,助緣輔助。
什麼緣要這麼説呢?舉例,發電機、電視機,不管什麼樣機器,機器本身是一個物質組合體,這個架構不能叫做緣,可以發現發電機電視機差別--緣。
發電機本身是藉著水力量或火力量,來催動它而產生電,發電機是一個主體,它之所以能發電,要有主要緣;主要緣是什麼?譬如水力發電、火力發電叫做主緣,發電機來講,它副緣是什麼?發電機水哪裡來,火哪裡來?水,説河流水,可是這些水聚積起來,然後發揮它力量。
如果水是主要緣,水壩變成助緣了,因為水力量來催動發電機,這是主緣,要使水發揮力量,要有幫助它一個環境,譬如水庫、水壩。
電視機來講,電視機主要是螢光幕上面來顯現影像。
發電機電視機哪裡?發電機目的是要發電,電視機是顯現影像,表現一些內容,不管人、事、物有一些主題。
這些主題是主要因,發電機發電是主要因,電視機顯現影像來表現一些什麼,是主要因;它緣是什麼?不能説電視機是個機器,發電機是個機器,要電源,不能這個來説,因為發電機主題是發電,電視機主題是顯現影像,所以它緣不能電來説。
譬如製作位,製作有一個製作組織,組織裡面要有執行人;怎麼去分辨什麼是主緣,什麼是助緣呢?這不是操縱攝影機問題,是螢幕上顯現它影像,這個影像表現是故事,表現是新聞,要以表現來它主緣助緣。
譬如表現戲劇,主緣是導演,那什麼主緣不是編劇呢?要瞭解編劇只是一個助緣,包括那些演員是助緣,因為導演是主宰這一個「」,而顯現電視上,表現戲曲或者什麼故事,其他那些編劇也好、工作人員也好是助緣,所以緣有主要還有輔助。
現在談「緣」,依佛法來講總離不開四種緣--「因緣、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什麼要談這問題?因為一個佛法具備體、、相、境四個條件;而體、、是一個架構,架構完成後表現什麼樣境界,表現什麼樣內容。
所以我説,「境」是一個內容,、個人本身修養,不管是道修養或是業造作,是一些內容。
不能説境界只有「道」有境界,「業」有境界;什麼?譬如「善」,善、多數善、普及性善,內容,是如此;所以談體、、相、境,表現一個佛法,如果一個往往去把握。
有體、有用、有相説什麼?內容是什麼?主題是什麼?意境是什麼?不能捨棄這些而只談本體怎麼,作用怎麼樣,表相怎麼樣,不能這種方式去説。
談體、、相、境,一個人來講,人本體這個色身,整個人架構;人作用眼、耳、鼻、舌、身,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鼻子能聞,舌頭能辨別味道,這上面可以發現它作用。
「相」談什麼?人相絕不是談「樣子」,所謂是什麼呢?是指作用是什麼地方發起相,所以談外相;「外相內用」這個意思,產生作用要有外相;外相是什麼?色、聲、香、味、觸。
知道了本體作用,以及外面相,這境有什麼關係呢?這裡面依於本體產生作用,依於外面一些,不管是物相也好或是一個意思方面,有其內容,這種內容完全是一個個體來表現,不是去表現別人。
譬如電視節目裡,有模仿節目。
「模仿」體、、講,本體模仿者,產生作用不是自己,是依於某人模仿某某人;這個依於某某人問題,外面相;表現內涵既然是模仿,要像那一個模仿人。
個人而言,可以説有業、道,如果業來説個人,本體業,如果道來講,本體道,產生作用。
有人懂因果道 理,他們會感嘆地説:"大富天,小富由儉。


延伸閱讀…
所以這上面談體、、相、境,説話,業、道可以解釋。
業上,業為本體,業有善、,表現出來一種作用,作用、;業為本體,它作用會產生喜怒哀樂,有善、,依於什麼?是依於相應於外面而發起造作,這時得到結果,它內容是什麼?譬如善「境」樂,境,道來説,道本體,道跟業是個概念;那是什麼樣道?佛法來講,覺悟道,或講菩提道;作用是什麼?是可以突破作用,不是「心」發生作用。
怎麼説是突破作用呢?有一句話説「因禍」;是因為什麼?反而得到,像吃一次虧、上一次當,反而增加一分智慧,這是它作用。
相,還是依於業而來,譬如善、是一種、計、執著;善、是怎麼樣發起?是因為業本體產生作用,什麼有這一些?我們知道會得到這種差別,是因為外面緣而產生,這種境界既然,內涵嗎?要瞭解苦、樂,有,有樂,這是內容,但不是一個境界完整性,什麼?因為是道來講,如果道是「不以苦」一種境界,「不以樂」另一種境界。
這是道、業來説體、、相、境,談它緣。
可是要把握,如果道來談體、、相、境,不要忘了是依於業基礎,沒有業無道可言。
施捨財物是,拼命工作只是導一種助緣。
假如過去有佈施,今生不管你怎麼努力是賺不到錢,或無法積聚財物。
人們不是 見過許多做生意賣力商人,到捨不得住旅館而睡自己貨車裏;有做生意忙累到數天才洗一次澡人。
可是到頭來是負債累累,貧無 地,以至於處處向人租借房子。
這不是時、運,是命。
這是因為有佈施,有種財富正因,所以雖然拼命工作,到頭來是度日。
有人懂因果道 理,他們會感嘆地説:"大富天,小富由儉。
延伸閱讀…
"這句話不是。
有人認為賺不到錢是找錯了職業,運氣、人緣、方法因素造成。
事實上,這些因素只是助緣,而非原因。
佈施才是來根本原因。
福慧家園三月十二日修會主題「六種助緣」,港澳總住持永富法師主持,禮請環亞機場服務管理有限公司創辦人暨行政總裁宋海西、香港外科專科醫生翁裕雄、航空服客艙經理李靜幸、信諾建顧問公司董事林淑惠、達廣國際投資控股副總裁郝瑩,社團法人庭芳慈善關懷協會理事蕭菁菁各領域事業有成人士現身説法,藉由工作經驗生活體驗,分享自己如何將星雲大師教導「微笑能助長活力、恕能助長氣度、包容能助長和諧、放生能助長壽命、能助長人緣讀經能助長智慧」六種助緣,落實於生活處世智慧,並勉勵大家佛法要能付諸實踐,方能締造人生。
如何才能讓嘴角上揚?身體記憶、心理開朗、靈魂釋放;事空服工作三十多年、客尊李靜幸分享「微笑能助長活力」體驗時提到,接觸佛法後,學習微笑來愛自己、肯定自己之外,在工作中秉持著「伸手打笑臉人」發揮敬業精神,並以一分同理心來體諒客人需要,她感恩佛法帶給自己轉變,認為當自信綻放出來後,面客人會覺得。
「恕能助長我們氣度。
」恕來善緣林淑惠談到,恕能贏得敬重、融化仇恨、感動人心,在生活中若遇到境界,要能轉換心情、情緒管理;待人、一分責備、多一分讚嘆,方能讓我們人格提昇、增長氣度助緣。
「感謝星雲大師,讓我有因緣成就佛緣;感謝有佛法相伴,讓我增長智慧。
」郝瑩提及,包容是一種胸懷、是智者展現,一門藝術,生活中人要多一些包容,不欲、施於人,家庭例,要互尊互敬,才能讓家和萬事興。
「護生是本、放生是末。
」熱心公益不餘遺力蕭菁菁引用星雲大師智慧法語説,人正面能量、善因好緣、生命,護生放生最佳展現,關懷別人,收穫是自己,是一種福報。
宋海西表示,培養行為,於培養善業,善業一種行為,可增長人緣,行為利益包括:理解包容、避免仇恨;氣度宏、感動人心;你有我無、歡喜;優質情緒、贏得尊敬;待人、四海一家,慈善行為,帶來人緣、人見人愛、處處貴人、利益無量。
「讀經是提昇智慧方式。
」行醫濟世多年翁裕雄分享,讀經會影響工作,會讀經人,百忙之中會抽出時間來讀經,讀經處很多,包括尋求人生意義、人生目的、貫通般若思想、規律起居生活、發心修行六波羅蜜、身心生命,多讀經閲讀星雲師著書籍,方能開啟智慧。
「我做,如何人,奉行星雲大師身教。
」師志為己志永富法師,各種曲調帶領高唱「老拙歌」歌曲,鼓勵大家學習「不倒翁」,遇到挫折、馬上奮起精神之外,引用文殊菩薩「遇緣即是師」聖言勉眾,學佛是改變觀念,《阿彌陀經》中提到,不得善根福德因緣,所以「緣」。
讀經要能學會「轉」,轉變因緣、轉識,才能得到功德利益,期許大家面世間一切要能瞭解因緣、歡喜承擔,在生活中力行四、多發願,多善因好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