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南面而治,古有玄機
自古以來,中國政治傳統中流傳著「南面稱王,北面稱臣」的不成文規範。然而,韓國瑜即將參選2020年總統,並宣佈當選後將在高雄辦公,打破了這一慣例。


這一切的背後,有著深遠的歷史緣由和文化寓意。
八卦離卦的啟示
歷代帝王皆以八卦中的離卦精神為治國準則,象徵著光明與治理。離卦之「離」字意為明亮,喻指太陽正午時分,普照南方,萬物可見。因此,《周易‧説掛》有云:「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
烏龜居穴朝南的象徵
此外,南方的「南」字也藴含著明亮之意。在商代甲骨文中,南代表半截露天的烏龜形象,朝向陽光而居。古人據此取「南」字為向陽之義,象徵繁榮興盛。
帝王面南接見臣僚
古代帝王大多定都北方,其大殿和寶座皆「坐北朝南」。帝王接見臣僚時,皆南面而坐,臣僚則面朝北方稱臣。這種朝向反映了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和臣子的敬意。
「北面稱臣」的引申意涵
「北面稱臣」一詞除用於臣僚對帝王稱臣外,亦有「投降」之引申義。《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劉邦與項羽二人面朝北方,由楚懷王封王,意即投降之意。
韓國瑜的南北平衡論
韓國瑜表示,當選總統後在高雄辦公將達致南北平衡,實現「雙子城,雙首長」的構想。他希望藉此扭轉中央政治重心過度集中於台北的現狀,促進區域發展。
然而,中國歷史上並無帝王「北面稱王」的先例。能否打破這一傳統,韓國瑜的魄力和智慧,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北面稱臣南面稱王」的歷史演變
時間 | 主要事件 |
---|---|
春秋戰國 | 各諸侯國之間征伐不斷,強國吞併弱國,形成「北面稱臣南面稱王」的格局。 |
秦朝 | 秦朝統一全國,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結束了「北面稱臣南面稱王」的局面。 |
漢朝 | 漢朝初期,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限制諸侯王的權力。但漢武帝之後,封建勢力抬頭,「北面稱臣南面稱王」的格局再次出現。 |
三國時期 | 三國鼎立,魏國稱臣於蜀漢,孫權稱王於江東,形成了「北面稱臣南面稱王」的態勢。 |
南北朝 | 南北朝時期,北方由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治北方,南方則由漢族建立的南朝統治南方,形成「北面稱臣南面稱王」的局面。 |
唐朝 | 唐太宗李世民實行中央集權,加強邊疆防備,重用漢族官吏,一度消除了「北面稱臣南面稱王」的格局。 |
五代十國 |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五代政權依附於北方契丹政權,形成「北面稱臣南面稱王」的格局。 |
宋朝 | 宋朝對北方契丹、女真等遊牧民族實行羈縻政策,形成「北面稱臣南面稱王」的態勢。 |
元朝 | 元朝建立後,統一中國,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再次結束了「北面稱臣南面稱王」的格局。 |
明朝 | 明朝對北方蒙古部落採取羈縻政策,形成「北面稱臣南面稱王」的局面。 |
清朝 | 清朝建立後,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徹底消除了「北面稱臣南面稱王」的格局。 |
「北面稱臣南面稱王」的影響
「北面稱臣南面稱王」的格局對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國家統一是維持國家穩定和發展的前提。
- 不應依附於強者,而應自立自強。
- 避免地域歧視和偏見,促進民族團結和國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