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中華民國國父暨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陵墓,位於中國大陸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東鄰靈谷寺、西毗明孝陵。
孫中山於1925年3月北平市逝世後,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民黨遵照他遺願,南京其修建陵墓。
中山陵1926年1月開始興建,1929年春建成祭堂主要建築,當年6月1日孫中山入葬,陵墓全部工程1931年才告完成。
[1]
中山陵呂彥直設計,整體平面呈警鐘形,孫中山“喚起民眾”政治遺囑相契合。
陵墓設計充分利用地勢,將牌坊、陵門、碑亭、祭堂主要建築到排列紫金山南緩坡上。
中山陵吸取中國古代陵墓稱佈局,利用墓道和台階主要建築軸線,並佈置大片綠地,將陵墓建築羣聯接成背景山勢相稱整體。
陵墓主體建築採用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大屋頂造型,應用西方建築設計和建造技術,藍白色調和建築構型表現出氣度,認為是中國現代建築史上融合中西經典作品。
1961年,中山陵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1][2][3]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北京膽囊癌逝世。
逝世前一天,孫中山提出效仿列寧保留遺體,並要求葬於南京。
[4]報道,他宋慶齡、汪衞人説:“吾死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
”[5]説1912年3月,孫中山紫金山打獵時胡漢民説:“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人乞此一抔土,安置軀殼爾。
第三部工程包括牌坊、陵門、碑亭、圍牆、衞士室,孫中山葬入中山陵後進行,工程上海陶馥記營造廠419,706兩銀中標承建,1929年8月開工,與第一部工程同時完工。


1925年4月4日,當時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成立葬事籌備處和委員會,委員會張靜江、汪衞、林森、于右任、宋子文、戴季陶、楊庶堪、邵力子、孔祥熙、葉楚傖、林煥廷、陳去病12人委員,確定葬事籌備工作順序:確定墓址、測量墓地、交涉圈地、徵求陵墓圖案、決定陵墓圖案、招標包工、興工[8]。
紫金山位於南京城以東,東西長約7公里,居中主峯北峯海拔448.2米,東峯茅山海拔360米,西峯天堡山海拔250米,北高峯天堡山間是海拔425米的二峯頭陀嶺,地勢,北高峯茅山之間是海拔351米中茅山,地勢。
紫金山上尋找墓址,1925年4月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孫中山子孫科及多位葬事籌備委員後三次登上紫金山實地勘察。
4月10日,宋慶齡孫科趕到南京,11日上午前往紫金山勘查後返回上海[9]。
20日下午,宋慶齡孫科上海赴南京勘察墓址,同行有何香凝、楊杏佛、邵元衝、林煥廷、馬超俊12人。
孫科、宋慶齡提出,墓址要高過明孝陵,並且“不可使人處建墓”。
他們21日和22日兩上紫金山,考察後認為紫金山中部中茅山,宋慶齡表示陵墓應建於南面緩坡,選在山頂[8]。
4月23日晚,葬事籌備委員會上海孫中山故居召開會議。
於會議中彙報地考察情況,並轉達宋慶齡意見,確定墓址選在紫金山中茅山南坡。
會議決定紫金山一帶數萬畝土地全部圈入陵園,主任幹事楊杏佛前往南京接洽圈地、實地測量和事宜[8][9]。
楊杏佛隨後赴南京拍攝了中茅山南坡照片,並請江蘇陸軍測量局協助測量墓地。
但圈地一事當時並順利,佔南京軍閥勢力反覆交涉,陵園面積2,000畝,於委員會計劃。
直到1927年國民政府南京後,陵園順利擴大到45,870畝[9]。
1925年5月13日,葬事籌備委員會通過了孫科負責工程常務委員宋子文建築顧問赫門起草《陵墓懸獎徵求圖案條例》。
15日,葬事籌備委員會《申報》、《民國日報》、《廣州民國日報》處刊登中文《條例》和啓事,上海《字林西報》發佈英文公告,懸獎徵求中山陵墓設計圖案。
圖案評判顧問包括土木工程師淩鴻勛、雕刻家李金髮、畫家王一亭及德國建築師樸士(Emil Busch)。
葬事籌備委員會《條例》中陵墓性質、功能、建築風格、建築材料做出了規定:,陵墓要體現“紀念之性質”;其次,祭堂和墓室要便於公眾入內瞻仰,祭堂外要有可立五萬人空地舉行大型紀念活動;,祭堂建築風格“中國古式”,或者“中國建築精神特創新格”;後,建築保存,要求使用石料和鋼筋三合土,不用磚木材料;《條例》還要求陵墓建築應,求華貴。
[10][11]
9月15日,葬事籌備委員會收到40多份應徵圖案,其中呂彥直圖案評判顧問認為“合於中國觀念”、“”,“形勢及氣魄中山先生氣概及精神”,“適合於陵墓性質及地勢情形”。
20日,葬事籌備委員家屬代表上海召開聯席會議,呂彥直圖案首獎、范文照圖案二獎,另議決楊錫宗獲三獎並確定了其他7個名譽獎。
5天公開展覽,9月27日下午,葬事籌備委員家屬代表開會複議,贊成採用呂彥直設計方案建造陵墓,並決定聘請呂彥直主持中山陵建築工程[8][12][11]。
中山陵工程分三部進行。
第一部工程包括祭堂、墓室、平台、石階、圍牆及石坡,上海姚新記營造廠44.3萬兩白銀中標承建。
1926年1月15日開工後,因時局動盪,工程進展,直到1929年春才完工。
第二部工程包括水溝、石階、護壁、挖土填上工程,上海新金記康號營造廠268,084兩銀中標承建,1927年11月開工。
這時國民政府南京,時局安定,因此第二部工程進展順利。
第三部工程包括牌坊、陵門、碑亭、圍牆、衞士室,孫中山葬入中山陵後進行,工程上海陶馥記營造廠419,706兩銀中標承建,1929年8月開工,與第一部工程同時完工。
本來規定,第三部工程應於1931年2月28日以前全部完工,但墓碑石料水運時沉入江中,只能費時採料。
因為發生了工程事故,第三部工程直到1931年底全部完工,罰3,000兩銀。
[13]
中山陵工程設計師呂彥直主持。
呂彥直工程耗費了大量心血,終因過度病倒,但他病中堅持決定各項工藝和建築材料,只有材料樣品檢測超過當時美國標準簽字準許使用,否則返工。
於呂彥直要求嚴格,以致營造廠發出“呂建築師成其千載一時藝術名,處處以試驗出”怨言。
第一期工程即完工時,呂彥直因積勞成疾於1929年3月18日逝世,工程他好友兼合夥人李錦沛和黃檀甫繼續主持完成。
[14][15]
1929年1月,國民政府南京組成奉安委員會,開始進行安葬孫中山靈櫬籌備工作。
為迎接孫中山靈柩,南京市長江邊下關碼頭中山陵修建了一條15公里迎櫬大道,名“中山大道”,所過之處“中山”、“逸仙”命名[註 1]。
4月23日,國民政府何應欽“奉安迎柩總指揮”,北上迎接孫中山靈櫬前往南京。
5月26日,靈櫬北平南移,5月28日專用列車送抵浦口站,轉“威勝號”軍艦送至南岸,靈車15點15達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國民黨中央委員輪流守靈。
29日31日三天為“公祭日”,民眾可到靈堂致祭並瞻仰遺容。
31日18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人後一次瞻仰孫中山遺容,隨後蔣中正、孫科、孔祥熙率領孫中山生前衞士惠龍、馬湘、陳興漢、劉鉞、肖芹封閉銅棺,蔣、孫、孔親殯。
6月1日“奉安日”,凌晨4時舉行移靈典禮,胡漢民主祭。
4時15分,獅子山炮台鳴禮炮101響,靈櫬送上靈車。
靈車上覆蓋中國國民黨黨旗與中華民國國旗,左側孫科及其家屬以及蔣中正、各國使、國民黨中央委員、國民政府委員執紼,右側戴恩賽、宋子文、外賓、迎櫬專員、葬事籌備委員、孫中山執紼,宋慶齡女眷分乘馬車。
整個送行列長達五六里,沿途送殯民眾達百萬人。
9時20分,靈車到達中山陵平台。
9時30分,孔祥熙、吳鐵城、鄭洪年率領槓夫櫬移上輿。
9點45分,108名槓夫抬起靈輿石階而上,10點08達祭堂前大平台,隨後停放在祭堂中央。
宣贊員宣贊後,奉安典禮開始。
孔祥熙率槓夫櫬移入墓室,蔣中正主持祭禮,譚延闓、胡漢民、王寵惠、戴季陶、蔡元培陪祭。
孫中山親屬、中央代表蔣中正、孫中山代表犬養毅各國使代表歐登科進入墓室,率槓夫櫬安葬墓壙內。
奉安時刻,獅子山炮台再鳴禮炮101響,全國民眾3分鐘致敬。
12點奉安完畢後,祭堂內參加典禮人員進墓門瞻仰並行三鞠躬禮。
後,宋慶齡率領孫科夫婦、孫婉夫婦將墓門關閉。
這石獅原是宋哲元從北平定王府購得,1935年7月贈送總理陵園內中山文化教育館,中山文化教育館這石獅轉贈陵園[1][8][17][2]
陵門高踞於20級花崗石台階上,台階下是墓道一塊能容納一萬多人水泥平台,平台兩側草坪上有十棵修剪成球形大葉黃楊,有六株傘狀千頭松,這些四季常青植物是平台周圍景緻襯託。


延伸閱讀…
”[8][16]
陵墓建築南北向中軸線稱佈置中茅山南麓緩坡上,平面大鐘形,有“喚醒民眾”政治意涵。
南面入口處石牌坊和緩長墓道表現如鐘下懸索。
墓道以北山勢,中軸線上排列着陵門、碑亭、石階、平台、祭堂、墓室建築,與四周圍牆形成了大鐘本體。
處祭堂是陵墓核心建築,到牌坊平面距離700米,垂直73米,祭堂後墓室表現大鐘鐘鈕。
整個陵墓建築藍色琉璃瓦、花崗石牆面,顯得。
[2]
中山陵入口位於墓區最南端,是一座三間四柱三樓花崗石牌坊。
中國明清建築中,牌坊是用來標識入口裝飾建築。
呂彥直最初將牌坊設置陵門前,後來葬事籌備委員會決定陵門前設一條墓道,增添陵墓氣勢,於是牌坊移到了墓道最南端。
牌坊11米,17.3米,四楹三開間,中門橫楣上石額刻有孫中山手書“博愛”二個鎏金大字,牌坊因此又名“博愛坊”。
牌坊頂端覆蓋藍色琉璃瓦,四根石柱底部長方形大石座,柱腳前後夾抱鼓石,牌坊上刻蓮瓣、雲朵和古代建築彩繪式圖案。
説疏忽,西邊第二根石柱取料時鑿短了約一米,雖然補救,現在能看到接縫痕跡。
牌坊以北墓道是一條480米、40米緩長坡道,中山陵陵門。
墓道有三條平行路面,是鋼筋水泥路面,12米,左、右是各4.2米柏油路面,車輛可以沿左右車道直達陵門。
三條路面之間縱向排列着五對方形花池,花池內對稱地種植兩排雪松、四排檜柏。
[1][8][17]
陵門是中山陵正門,處於中山陵中軸線。
陵門坐北朝南,平面長方形,27米,16.5米,8.8米,屋身福建花崗石砌成三間無樑殿式,斗拱、樑、枋處有雕刻花紋。
陵門單檐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南北面各有三道拱門,兩邊拱門,凸顯出中門。
南面正門上方鑲有一方石額,上刻孫中山手書“天下公”四個鎏金大字,這四個字是孫中山書贈黎民偉。
“天下公”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天下公。
”孫中山將“天下公”借用“民權主義”解釋,説明政權平民所共有。
南面三道門裝有梅花鏤空仿紫銅對開門扉,北面有門洞。
陵門五間,東、西小間關閉。
小間內有年邁謁陵人士準備藤轎六頂,其中二頂躺式,四頂坐式,這些轎子文化大革命期間移到中山陵音樂台化妝室保存。
陵門南面東西兩側安放了一對3米漢白玉石獅,增添了陵門建築氣勢。
這石獅原是宋哲元從北平定王府購得,1935年7月贈送總理陵園內中山文化教育館,中山文化教育館這石獅轉贈陵園[1][8][17][2]
陵門高踞於20級花崗石台階上,台階下是墓道一塊能容納一萬多人水泥平台,平台兩側草坪上有十棵修剪成球形大葉黃楊,有六株傘狀千頭松,這些四季常青植物是平台周圍景緻襯託。
延伸閱讀…
平台東西兩側對稱地建有兩座象徵性點綴建築,捲棚式硬山頂,頂覆藍色琉璃瓦,東房衞士室,西房為休息室,室內裝有洗手間設備。
[1][8][17]
碑亭陵門後第二層平台上,建築結構為仿中國古代木結構,花崗石建造,重檐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
碑亭平面為方形,邊長12.2米,17米。
碑亭豎立着方形花崗石墓碑,9米,4米,數十噸,碑材採自福建。
墓碑正面豎刻三行鎏金碑文:“中國國民黨葬 總理孫先生於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譚延闓顏體書寫。
葬事籌備委員會原計劃汪衞、胡漢民、吳稚暉分寫墓誌銘、傳文和記文,但這些內容沒有確定下來。
1928年1月7日,葬事籌備委員會認為孫中山思想和業績不是文字能概括,因此決定書寫碑文。
墓碑頂端刻雲彩、底座刻巨浪,線條樸素,是呂彥直設計。
墓碑頂端花紋下方正反面各刻國民黨黨徽青天白日圖案一枚,這兩枚圖案原為陽刻,文化大革命中剷,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週年前夕中山陵作了一次全面維修,修復,改為陰刻。
碑亭東、南、西三面,各有拱門一洞,供謁陵者出入。
碑亭北側拱門下設有石欄,只能欄仰望祭堂,不能通行。
[1][8][17]
中山陵主要建築依山而建,分佈紫金山中茅山南坡南北軸線上,建築師用台階將這些建築整體。
整個軸線上共有台階392級,全部蘇州金山花崗石砌成。
其中從碑亭到祭堂前平台石階290級,分成8段,各段之間設置一個平台。
這些平台既為祭奠活動提供了空間,賦予這條石階路節奏變化,使人登臨過程中至於感覺。
這種台階平台交錯設計形成了有特色視覺效果:仰視見台階,不見平台;向下俯視見平台,見台階。
平台上陳列着紀念物作為點綴。
第六層平台兩側安放着上海市政府紀念奉安大典捐獻銅鼎,上刻“奉安大典”四個篆字,其中西側銅鼎1937年12月南京保衞戰中日軍彈片擊中,留下了兩個彈孔。
第七層平台佈置一豆色石獅,東側雄獅、西側雌獅,是福建蔣文子作品。
石獅口中含着一隻圓球,能轉動而會掉出。
雌獅牙齒日本佔領期間損壞,圓球從此失落,雌獅腳下小獅盜走。
從第七層平台攀登30級、42級,54級石階,是第八、第九、第十層平台。
從第十層平台走過9級石階祭堂大門。
[1][8][17]
祭堂是中山陵建築,位於中茅山頂海拔高度158米第十層平台。
平台東西寬度162米,南北38米,平台入口兩側分設孫科贈送青石鼎一座。
[17]祭堂兩側矗立着一對花崗石望柱,12.6米,下部直徑2米,上部直徑1米,斷面六邊形,六面捲雲紋浮雕裝飾。
青石鼎和華表是福建泉州蔣文子設計製作。
[17][8]祭堂坐北朝南,是仿木結構石造宮殿式建築,長28米,22.5米,26米,重檐歇山頂覆藍色琉璃瓦,檐下築石斗拱飛檐二層,是整個陵園中體量、等級建築。
祭堂開三座拱門,與重檐頂構成一個3:5矩形,兩邊堡壘式方屋各佔1/5比例,使形成正方形,是西方古典主義“三段式”構圖。
三座拱門安裝鏤空梅花格圖案紫銅門,門楣上方額枋上東到西張靜江書寫“民族”、“民權”、“民生”六個篆書金字,代表國父孫中山創立三民主義三個組成部分。
間民生門略大,上下重檐之間嵌有直額,上刻有孫中山所題“天地正氣”四個金字。
[8][17][1]
祭堂地面鋪雲南大理石,頂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青天白日圖案,周圍環繞紅色花紋方格,符合地紅意象。
堂內有12石柱,下承大理石柱礎,柱心鋼筋混凝土澆製,外皮包裹青島產黑色花崗石。
四周牆壁上半部貼人造石,下半部為灰黑色大理石板製成護壁,其中東西兩側護壁上刻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北側護壁上原有蔣中正、胡漢民和譚延闓分抄錄《總理遺訓》、《總理遺囑》和《總理告誡黨員演説詞》,“文化大革命”中磨平。
祭堂內中央偏北處安放孫中山白色大理石坐像一尊,4.6米,坐像身着袍馬褂,書卷平攤膝上,雙目平視遠處,是波蘭裔法國雕刻家保羅·蘭多斯基作品。
坐像底座四周刻反映孫中山生平和革命事蹟浮雕。
祭堂四角有四間堡壘式方屋,西南角方屋內牆壁上原有呂彥直半身雕像[註 2],抗日戰爭中失蹤。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