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台灣話:Lâm-tâu-kuān;客家話:Nàm-thèu-yen;布農語:Nantu),是中華民國台灣縣,位處台灣中部,坐落本島中央,是全台唯一內陸縣。
縣治、城市及人口密度、交通中心城市為南投市。
縣境內主要原住民族有賽德克族、布農族、泰雅族及居住日月潭畔邵族。
台灣峯玉山、半天然湖泊日月潭、河流濁水溪源頭台灣地理中心位於該縣。
特產包括青梅、香蕉、甘蔗、凍頂烏龍茶、紹興酒、竹藝品、南投陶、花卉。
南投地名由來,源自平埔族洪雅族支族阿立昆族(Arikun)族語「Ramtau」,即以台語音譯為「南投」[2]。
《諸羅縣志》:「虎尾之北有大武郡山,東為南投山,內社二,溪南南投,溪北為北投」,故得名「南投」。
而北投指今草屯鎮(北投堡)。
南投明鄭時期屬天興縣(註:今台南市以北屬),後屬北路安撫司。
(移民時清朝及明朝區域劃分福建省及廣東省。


1723年(雍正元年)增設彰化縣,該縣隸屬。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彰化縣於南投正式設縣丞,此為南投縣有政教始。
1875年(光緒元年)開山撫番成立埔里社廳,為南投縣獨立設置地方行政區劃開端,1887年(光緒十三年)福建、台灣分治,台灣改制台灣省,這時南投行政區屬台灣府台灣縣(縣治今台中市南區),縣丞駐南投堡。
同時雲林縣衙設竹山,管轄雲林縣。
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於第二年(1895年)將台、澎割讓日本。
1895年劃入台中縣,1901年獨立南投廳,1920年改為台中州南投郡、竹山郡、新高郡、能郡。
1945年日本戰敗,戰後初期該縣屬台中縣轄。
1950年10月,台灣地區實施地方自治,政府調整全省行政區,南投台中縣劃出設南投縣,並於是年10月21日設立南投縣政府,此為南投縣誕生。
縣治設於南投鎮(今南投市)。
1957年7月1日,台灣省政府遷至南投縣南投市營盤口設置中興新村2018年7月1日省政府實質上解散為止,不過中華民國憲法、憲法增修條文,保留名義上省政府主席、省諮議會諮議長職銜,省名義上存在,故南投名義上台灣省省會所在地。
清代設立南投縣丞起,後屬彰化縣、埔里社廳、雲林縣及台灣縣下,處理南投地區行政。
而後日治初期劃分1895年「台灣民政支部」及1896年「台中縣」時期,南投直隸於支部、縣之下,於1897年後方恢復區域行政機能。
[3]
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調整行政區域,將台中縣屬南投區2鎮2鄉、玉山區1鎮1鄉、能高區1鎮1鄉及竹山區1鎮1鄉、中峯區信義鄉、仁愛鄉12個鄉鎮合併立南投縣,並自集集鎮分出水里鄉,縣治設於南投鎮,轄5鎮、8鄉[9]:61。
民國七十年(1981年)南投鎮升格縣轄市[9]:70、72。
縣轄有1市(南投市)、4鎮(埔里鎮、草屯鎮、竹山鎮、集集鎮)、8鄉(名間鄉、鹿谷鄉、中寮鄉、魚池鄉、國姓鄉、水里鄉,仁愛鄉、信義鄉山地鄉),共有13個鄉鎮市[9]:72。
清朝渡海南投地區開發人羣,主要來中國大陸福建省,漳州府佔絕優勢,漳州移民佔福建移民91%,而泉州移民佔4%;漳泉以外移民構成福建族羣數,有龍巖、永春、福州和汀州移民;廣東移民內部嘉應州籍移民多,主要分佈集中埔里和國姓。
1926年普查統計中,125,600人籍貫為福建、15,200 人廣東。
(移民時清朝及明朝區域劃分福建省及廣東省。
)
上表統計當時,漳州人口對泉州人口倍數端的3個縣市組成現今地區如下:
南投縣政府是南投縣行政機關,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縣自治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南投縣自治監督機關行政院各部會(主要內政部)。
縣長全體縣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連選可連任一次。
南投縣政府並置縣政會議,縣政決策機構,縣長及副縣長之下,設有14個內部單位、7個所屬一級機關、20個所屬二級機關、174各級學校[11]。
南投縣縣是南投縣政府行政首長,負責綜理縣政,並指揮、監督所屬職員及機構,現任縣長中國國民黨籍許淑華[12]。
南投縣議會是南投縣民意機關,代表南投縣全體縣民和監察縣政府施政。
縣議員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
南投縣議會共有37位縣議員,第一選區10席縣議員、第二選區8席縣議員、第三選區4席縣議員、第四選區5席縣議員、第五選區7席縣議員、第六選區1席縣議員、第七選區1席縣議員、第八選區1席縣議員[註 2][13],議長、副議長37位縣議員互選產生[14]。
台灣南投地方法院是南投縣司法機關,屬於普通法院[15],當地居民民、刑訴訟和審理由該機關辦理,其上訴法院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16]。
台灣南投地方檢察署是南投縣檢察機關,當地檢察官執行檢察事務執行機關[17]。
南投地名由來於洪雅平埔族(Hoahya)社名南投社。
諸羅縣志所載:「東為南投山,內社二,溪南(貓羅溪)為南投,溪北為北投」。
由此可窺知漢人以其北投譯音社名位置關係而命名為南投社。
(黃宗輝,民83,南投縣鄉土大系–南投史話篇,南投縣政府 編印)此地位於台中盆地東緣山麓,進入埔里中途要站,挑夫往返休息換草鞋地方,其捨棄草鞋,堆積成墩,此地名由來。
於早期從二重溪哮貓間,墾民築寮成村,有六寮、十八甲寮、後寮、鄉親寮,中寮居於其中,並後寮稱,所以得名。
因為本地地勢,四周雨水淤積於此,形成沼地,年濕潤,土音呼曰「湳仔莊」,後「湳仔」土音,改呼日語讀音,民國九年,閩南語讀音 Lama日語「名間」訓讀NA-ma音,故以「名間」漢字改稱。
(黃宗輝,民83,南投縣鄉土大系–南投史話篇,南投縣政府 編印)於前眉溪有住民聚落『埔裏社』,或單稱為『埔社』,所以得名。
泰雅族稱埔里為『薩巴哈、巴卡拉斯』,意思星星屋,夜間高山鳥瞰而下,漢人街屋,有如天上星辰閃亮故。
國姓以前稱為『內國勝』,民國九年後稱『國姓』。
1723年(雍正元年)增設彰化縣,該縣隸屬。


延伸閱讀…
地名由來有二説:1.集集原稱『半路店』,早期店鋪街聚落恰位於西方「林尾」東方「柴橋頭」中間,為聚集生活必需品交易,故稱「集集」。
2.「集集」出自水沙Chipu chipu社之譯音漢字。
(黃宗輝,民83,南投縣鄉土大系–南投史話篇,南投縣政府 編印)水裏原稱『水裡坑』,『水裡坑』是日月潭西岸水裏社流本鄉一條河流,本地原屬於集集鎮,後來劃分出,獨立成『水裡鄉』,後因其名不雅乃改稱『水里鄉』。
魚池稱『魚池仔』。
本鄉以前是一個湖泊,後南港溪上源侵蝕,導致湖水外溢而乾涸。
但是湖底處,仍留下多處殘跡湖,墾民落居此地時,其地形特徵命名為『魚池』。
南投地名由來,源自平埔族洪雅族支族阿立昆族(Arikun)族語「Ramtau」,即以台語音譯為「南投」[1]。
《諸羅縣志》:「虎尾之北有大武郡山,東為南投山,內社二,溪南南投,溪北為北投」,故得名「南投」。
而北投指今草屯鎮(北投堡)。
南投明鄭時期屬天興縣,後屬北路安撫司,此時開始有漢人入墾縣域西部平原地帶。
1665年鄭經頒布「屯田制,拓番地」,派遣鄭部將,參軍林圯率屯丁200人斗六門(今斗六市)入墾,過阿拔泉溪(今清水溪),攻打牛相觸口(今中和裏)。
林圯建立竹圍仔莊(今竹圍裏)地,原居鄒族魯富都(Luhtu)大社驅逐東埔蚋(今延平裏),雙方爆發數起衝突。
1668年10月,鄒族人夜襲圍困竹圍仔莊,林圯百餘屯丁殺。
後斗六方面援軍掃蕩鄒族人,屯墾佔領區命名為「林圯埔」。
另屯弁杜、賴二姓勢力進佔濁水溪南岸社寮(今山崇裏、社寮裏)、後埔仔(今中央裏、富州里),使竹山成為漢人南投開發地區。
而魯富(Luhtu)亞羣則失去清水溪流域濁水溪流域丘陵地,後大水窟遷徙[5][6]。
縣域中部埔里盆地、集集河谷屬原住民傳統領域,泰雅族布農族兩大族羣眉溪界,北泰雅族人,南為布農族人[7][8]。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隸屬於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
1723年(雍正元年)增設彰化縣,該縣隸屬。
延伸閱讀…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正式設縣丞。
1887年(光緒十三年)福建、台灣分治,台灣改制台灣省,這時南投行政區屬台灣府台灣縣(縣治今台中市南區),縣丞駐南投堡。
清初台灣中部地區大規模開發,尚有大半區域屬於番界之外。
[9]雍正元年(1723年),配合台廈道增設彰化縣,虎尾溪以北納為其管轄。
雍正九年(1731年)台灣道成立,並增設淡水廳。
光緒十三年(1887年),福建台灣省成立,台灣府遷移至台中,並設台灣縣,範圍包含今日南投地區。
[10]
開墾初期南投地區有部分地區平埔族聚落。
[11]因為位處於番界邊緣,官府有駐軍於此,並令平埔族人番界一帶土地耕種,後平埔族羣轉入埔里盆地[12]。
漢人入墾埔里、水裡地[13]。
開發晚埔里盆地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遭到漢人入侵而爆發郭百年事件,對泰雅、布農兩族衝擊甚,導致清政府一度禁止漢人入墾[14]
。
《公議同立合約字》記載,平埔人是清道光三年(1823年)受邀入墾,漢人晚於九年進駐,來自的族羣有洪安雅、拍瀑拉、道卡斯、巴布薩巴宰五族十四社,是埔里有史以來規模移民潮[15] [16]。
平埔族族羣進入埔里後,一開始以埔社眉社佃田生,後來依恃其農耕技術地族羣進步,獲得當地大多土地,[17]地原居民因此撤往山區居住。
漢人隨著逐鬆弛廢內山開墾禁令前來開墾居住[18]。
後來,清政府眼見漢人地湧入埔里開墾,台灣兵備道夏獻綸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11月8日解禁開墾禁令,總兵吳於此建立大埔城[19]。
劉銘傳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設埔裏社撫墾局,埔裏社撫墾局日治時期沿用[20]。
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於第二年(1895年)將台、澎割讓日本。
1895年劃入台中縣,1901年獨立南投廳,1920年改為台中州南投郡、竹山郡、新高郡、能郡。
1911年帝國製糖株式會社了輸送南投地區甘蔗台中糖廠,開始修築來兩地鐵路,同年南投名間段通車,1918年時全線完工。
本路線1940年時改為大日本製糖營,並持續到戰後台糖公司接手為止。
[13]另外一條通過鐵路是彰南線,1914年彰化銀行創辦人楊吉臣及吳汝祥投資興建這條往返彰化與南投路線,同年12月鐵路通車,是台灣第一條客運業務鐵路路線(在此之前多糖業或其他產業鐵路兼辦客運)。
[21]埔里地區「埔里社輕鐵線」於1911年開通,有4條鐵道路線:埔里─外車埕(今水里鄉車埕),埔里─眉溪,埔里─桃米坑大坪,埔里─小埔社[22]。
1918年7月,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開始日月潭興建「門牌潭發電」,但於資金,拖到1919年才大興土木。
1934年6月完工,並改稱日月潭第一發電。
其相關工程包括武界建壩攔截濁水溪上游溪水,開鑿人工引水隧道日月潭供給水源,而發電後水則引導注入濁水溪支流水裏溪。
運送電廠興建需要材料,集集線鐵路因此孕育而生。
完工後日月潭水位上升,湖面面積原來4.55平方公里擴張7.73平方公里,當時稱為「珠子山」的拉魯島面積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