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序的意義】六十四卦解釋 |易經543 |孔子是如何簡要解讀64卦卦序的 |

【卦序的意義】六十四卦解釋 |易經543 |孔子是如何簡要解讀64卦卦序的 |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帛書出土震驚了考古界,許多古代文獻研究帶來了資料,像是老子甲、乙本。

現在我們所要談經。

帛書易經可以説是目前世傳古老《經》版本之一(近期出土楚讓時間往前推了),但以來世傳《經》版本有,這些點,讓我們有機會檢視思考許多過去以來,或者説,上個世紀以前,一、二千年來學者認為理所問題。

例如卦序問題,卦名問題,十翼、經文體例….。

這些過去認為理所,顛撲不滅真理,現在有了來這個本挑戰。

是卦序問題,帛書本卦序不但今本完全,而且不分上下經,是類似「八宮卦」方式排列,以上卦經卦,其經卦順序乾(鍵)、艮()、坎(贛)、震(辰);坤(川)、兑(奪)、離(羅)、巽(筭)。

這個順序有條理,前四卦陽卦,乾父首,領六子中少男、中男,男。

後四卦陰卦,坤母首,領少女、中女、女。

接著每一宮卦裡,下卦首卦該宮經卦,下卦依乾、坤、艮、兑、坎、離、震、巽順序。

這個順序和以上八宮排列有點像有點像,主要於打破陰卦和陽卦,其配對並列一起:父母、少男少女、中男中女、男長女。

如艮宮順序:艮()、大畜(泰畜)、剝、損、蒙、賁(蘻)、頤、蠱(箇)。

以上八卦上卦是艮,下卦順序是:艮、乾、坤、澤、坎、離、震、巽。

其中艮原該澤配對並列,但因為是經卦,所以拉到最前面。

於帛書本卦序推理而得,今本易經乾、坤、屯、蒙、需、訟、師、….到既濟、未濟,實在找到其條理,其卦序完全只有死記才能寫出。

雖説説這個順序是依天地生成與人文發展而寫成,但實則缺乏邏輯框架可推演,我們只能大略看到乾坤立天地,接著泰否(分屬第11、12卦)兩卦出現天地相遇,到上結束坎離(第29、30卦)為天地陰陽交合、交媾,坎離兩卦出現有立先天意謂,或者是立後天主。

結束既濟未濟是水火交融相濟(第6364卦)。

整個順序只可看出一個立天地後陰陽相遇到交合、融而為一創化過程,但是其間其他卦卦序是如何安排進去,《序卦》傳中推理講玄虛,邏輯性説服力。

易經卦名不只是卦名而已,其名字往往指涉了其卦內涵,以及卦義綱領,所謂名言不順,卦名正本清源,有助於我們理解卦義。

卦序的意義 Play

關於卦序,原本不是錯問題,因此不能説那一個才是卦序,但這告訴我們,易經64卦排序並不是有始以來該今本編排。

今本編排方式,很可能只是漢後某個人刻意安排之下某種排列方式,作個《序卦傳》託聖人言鞏固其地位。

因為若是漢時認定今本卦序孔子安排,還為此安排寫了《序卦傳》,那麼做聖人作書怎可如此排?帛書本出土,可以斷定《序卦》傳是漢後偽作。

因為若是作,那麼不該出現帛書本這樣編排。

但這並不能證明繫辭之外其餘十翼偽書,或直接否定了它們孔子關係。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序彖、繫、象、説卦、文言。

讀易韋編三。

曰: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彬彬矣。

」這一段「序」字後世多數情況下解釋《序卦傳》,顯然是誤解,依前後文意思,序字動辭,做「述」,講述來解釋,意思是説孔子晚年喜好周易,弟子講述(傳授)了彖、繫辭、象、説卦、文言。

太史公治史,他會這麼寫當時應當有所見,掌握了一些資料。

另外,據《左傳》記載,春秋有些今本易傳文字當時視為《周易》一部份,例如現存於《乾文言傳》四元德説,載於《左傳》襄公9年,當作《周易》引用,而孔子是出生於襄公22年,所以《文言傳》此段記載並標明「子曰」。

《左傳.昭公元年》:「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蠱。

」此段顯然是蠱卦解釋,但不存於現行易傳之中。

可參考:「元亨利貞」探索 I — 四元德説。

因此今存的繫辭傳,文言傳,可能只是學生上課筆記,是孔子弟子整理老師授課後成果,裡面夾著孔子教材(像是文言傳四元德説),以及孔子見解。

是孔子説見解會有「子曰」。

而當時孔子講述時,很可能有底本,換句話説,他可能不是第一個註解人。

後人所謂孔子作十翼,與太史公意思並相符,實不能拿太史公那段文字做為論證。
卦序的意義

太史公不但有説孔子「著作」或撰寫了以上易傳,沒有什麼十翼説。

歐陽修説:「十翼説,不知起於何人,秦、漢以來,大儒君子不論。

」顯然十翼以為然。

孔穎達則説:「其彖象十翼之辭,以為孔子所作,先儒無異論。

….鄭學之徒並同此説,。

」看來孔穎達只是和大家一樣人云亦云,久而久之習慣了作理了,沒有什麼反對道理。

帛書易經卦象陰陽畫卦表達上,今小異。

但其陰(- -)符號狀「八」,引起了考古學者其數字卦關聯一起做研究。

今本《經》是取經傳合一,卦辭 (彖辭) 下會附掛《彖傳》,及《象傳》,爻辭下會有《象傳》。

較者乾坤兩卦,卦爻辭後多了《文言傳》。

而屬乾卦,乾卦和其餘63卦完全是,它是經文卦爻辭前,然後後面才是《彖傳》、《象傳》、《文言傳》,而像其他63掛,經文傳文是夾雜一起。

但帛書易每卦下只有經文,而沒有《彖》、《象》、《文言》傳。

與《經》一起出土有《繫辭》,但並不分上下,基本上大略含蓋了今本繫辭,但是缺少了中間部分章節,如「大衍數」一段,有「若夫雜物撰德」一段。

《繫辭》之外,並沒有今傳其餘十翼,但另有逸書,學者開頭文字命名為《要》、《繆和》、《昭力》、《二三子》、《易之義》。

換句話説,前面提到太史公説彖、象、文言,説卦,當時是否存在成謎團,但是否可以否定太史公説法,過於草率。

雖然帛書文字數今本相差,但卦名有差異。

例如八經卦完全,如下:其中艮、震兩卦或許可以直接理解做是字通假,其餘字,實在大,了我們推理空間。

易經卦名不只是卦名而已,其名字往往指涉了其卦內涵,以及卦義綱領,所謂名言不順,卦名正本清源,有助於我們理解卦義。

這八經卦例,兑過去以來理解為「悦」,意思,但當我們研究八卦卦象與作用時發現到《説卦》傳以兑為「毀折」是符合其卦性,反而「悦」傳達出的觀念套用到六十四卦上時很多地方解通。

但拿「奪」概念套到六十四卦中時整個吉凶解釋馬上讓人開朗。

像是履卦,「履虎尾」這樣兇險?王弼以為是來於六三(三履主,柔履,履危者),但柔卦不計其數,而且吉者少數,為何履卦可以這麼解。

但若下體為「奪」,則其中險象一目瞭然,説服力也比王弼的説法更佳。

因此帛書卦名今本差異,絕不能閒視,它周易研究上,有價值。

可惜,目前個人見一些研究,開展性嫌不夠,多數是「帛書卦名今本卦名」方向走,而不是朝「不是」方向去探索,因為只有朝著差異化方向去尋,才能找到可能。

我們第一卦乾卦例,帛書做鍵,而學者多是朝著「鍵」「乾」研究,試圖證明鍵乾,而試著思考,鍵並不是乾,乾只是鍵假借字。

兩者於,前者是以今本乾主,帛書本鍵假藉,所以卦詮釋是回到傳統乾。

後者是試圖找到一個可能性:可能卦名帛書本才是,今假藉,如果如此,那麼於卦義瞭解,有。

乾卦例子裡,如果乾卦應叫乾,其卦名一開始原本是名「」或「鍵」或「建」,反而乾只是聲音而拿來當假藉呢?其實《象傳》説「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乾可能卦名原本叫「」線索,那麼我們順著這個線索或許可以得到健卦義之外,有建,樹立、建立。

那麼「建」卦有建立易之綱領,建立天地道、建立人道意義。

它有可能「鍵」,關鍵鍵,意謂著這是開啟天道關鍵。

反之,乾字其原始字義來説,完全找不到任何與天道及各種論述相關文字學源頭,聞一多得它視為「斡」字誤來解釋。

所以,雖然證明羅卦是應該離,但是羅這個卦名出現,指引出一種思惟方向:離是指擒獲鳥,所以離卦取材可能講是狩獵事,而「畜牝牛吉」這樣卦辭,講可能是狩獵轉型畜牧生活型態故事。

可解釋為何離是一個吉卦,因為吉凶者明得失,離是指狩獵上有所斬獲,吉。

這樣理解,不但讓我們離能有更具體概念,能夠卦義結到上古生活型態及其畫卦立象制器時設計。

本文一開始説「本」,卦序卦名這裡個議題上,有其他材料可供參考。

卦序上,京房八宮卦可視另一種卦序排列。
卦序的意義

而《雜卦》傳仿彿像是《序卦》傳之外另一種卦序排列,但人去探究,它做樣子。

所謂「歸藏」是一個同時卦序卦名上有些參考價值古書,但可惜該書並不傳世,但有些文字零星出現一些古籍當中,可提供我們一些線索。

《周禮.春官.太卜》:「掌三易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依這個説法,周易三代演變,夏曰山,殷為歸藏,周周易。

如果這個説法,那麼所謂文王演周易是什麼意思?文王只是將既有商朝傳下歸藏易他自己想法加以編訂修改而已。

説,連山易是艮卦(艮山)為始,而歸藏是坤卦為首,於周易乾為始。

《禮記‧禮運》記載:言偃復問曰:「夫子禮,可得而聞?」孔子曰:「我觀夏道,是故之杞,而徵。

吾得《夏時》焉。

我觀殷道,是故宋,而徵。

吾得《坤乾》焉。

《坤乾》義,《夏時》之等,吾是觀。

」孔子想辦法去尋訪考證禮源頭,瞭解夏代禮親自到杞,結果得到了《夏時》這本書,而考證商朝,到宋地,結果得到了《坤乾》這本書。

後世以此而斷定商代歸藏是坤卦為首。

而這一段記載透露出一個線索,經,確是曆法有關,《夏時》由其書名像是曆法書,而《坤乾》其,或者有此關聯。

這能夠説,為何古書記載中,一些事情選日子會筮法。

只是這種筮法失傳。

雜卦傳乾剛坤柔,樂師憂。

《周易正義  孔穎達疏》指出卦序規律「二二耦,非覆即變」。

卦序的意義 Play

延伸閱讀…

八卦,六十四卦解釋"卦序"的思路和方法

【易經543】談易經的卦序與卦名問題–從帛書本談起

屯見而不失其居,而著。

震起;艮止。

損益,盛衰始。

大畜,時;無妄,災。

萃聚,而升不來。

,而豫怠。

噬嗑,食;賁,無色。

兑見時巽伏。

隨,,蠱則飭。

剝,爛;復,反。

晉,晝;明夷誅。

作者:走走天堂前面有兩篇介紹周易卦序問題文,文末遺留一個問題未能解決,中錯綜形成三十六卦重新排列,這三十六卦作為經十翼《易傳》中《雜卦傳》中有提到。

六十四卦:周易裏六十四卦,圖像上是兩個八卦上下組合而成。

各卦含意可參見:周易上經三十卦一覽及周易下經三十四卦一覽。

《》中八經卦﹐兩兩複排列為六十四卦。

將八卦順序兩兩組合,可以得到六十四個復卦。

無妄、大畜、頤、過、坎、離鹹、恆、選(遁)、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兑、渙、節、中孚,過,既濟、未濟。
卦序的意義

伏羲六十四卦園圖卦序伏義六十四卦次序,從乾卦始逆時針排列一週而成圓形。

其八宮及卦序乾宮八卦:乾、央、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

以下為八卦取象萬物例舉,中可以幫助學易者把握類物取象方法。

此處一一解釋:幹為天,圓,君,父,玉,金,寒,冰,赤,良馬,老馬,瘠馬,駁馬,木果。

作者:走走天堂前面一篇《關於周易卦序排列問題(上)》提出我一個觀點,説是「孔聖人」有意修改過,今天來列舉一下我提出原因。

六十四卦每卦有卦名,它們是:「乾、坤、屯、蒙、需、訟、師、、小畜、履、泰、否、同人、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過、坎、離、鹹、恆、遁、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象》曰:山上有澤,鹹。

——《周易•恆》《象》曰:天下有山,遯。

——《周易•晉》《象》曰:明入地中,「明夷」。

相傳上古時,伏羲氏創造了先天(叫先天八卦),神農氏創造成了山易(叫連山八卦),軒轅氏創造了歸藏(叫歸藏八卦)。

他們同時和以前,有誰創造成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

説起來,以上從伏羲到神農到軒轅,一種文化承傳。

【雜卦傳】原文:乾剛坤柔,樂師憂,臨觀義,或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而著,震,起,艮,止,損,益,盛衰始,大畜,時,無妄,災,萃聚,而升不來,,而豫怠,噬嗑,食,賁,無色,兑見,而巽伏,隨,,蠱則飭,剝,爛,復,反,晉,晝,明夷,誅學習《經》到程度後,需要我們掌握64卦卦名,卦序,卦象。

所以今天我們要討論如何記住這些信息。

『陳智臨經學塾』是研究解讀經道義所在,沒有清談高論,是一字一辭探究來解讀《經》。

發現《經》道義是引領人們言行品德,完善待人處事理則。

窮究算命,微末技 有孚改命,理大道。

 《經》卦序,看似排序毫無章法,實為條理分明餘韻不絕。

《周易正義  孔穎達疏》指出卦序規律「二二耦,非覆即變」。

延伸閱讀…

孔子是如何簡要解讀64卦卦序的?

張善文: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有何意義

「二二耦」為六十四卦每兩卦一組地排列一起,如:乾、坤;屯、蒙;…既濟、未濟。

合計三十二組。

「非覆即變」是每組兩卦有「覆」或「變」規律。

「覆」是相反意,如「屯、蒙」其卦象相反卦象,六十四卦中有五十六卦此規律。

剩餘的八卦是「乾、坤;坎、離;頤、過;中孚、過」。

此八卦卦象相反後沒有變化,卦序裡此兩爻屬性相反兩卦排列一組,形成「乾、坤」,「坎、離」,「頤、過」,「中孚、過」四組,這「變」變易,卦爻陰陽完全相反「變」。

  孔穎達觀點指出卦序特點規律,但是卦序為何要如此排列,無進一步闡述。

現行本〈序卦傳〉,有卦序排列順序簡要的説,雖説是卦序編排解釋,但像是要創作卦序背誦記憶法,因為〈序卦傳〉中卦卦間承接,有相當多牽強附會,其上卦下卦,是理解生拉硬套,比如「…飲食有訟,故受之以訟。

訟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

眾有所…」這種毫無道理敍述,是不起考驗,惟有記憶,會有這樣敍述方式。

若是筆者推測,那〈序卦傳〉作者於卦序重視程度,是,用心良苦作此〈序卦傳〉,以利理解背誦嘉惠眾學子。

  依筆者推測認為,卦序有如現代書本目錄,是為了檢閲索引內文而設立,上古無紙書用是刀刻簡冊或甲骨,簡冊熟牛皮繩竹簡編聯起來稱「韋編」。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晚而喜《》,序、彖、系象、説卦、文言。

讀《》,韋編三絶。

曰:「我數年,若是,我於《》則彬彬矣。

」這是形容孔子學,用功研讀《經》,以至於竹簡皮條斷了數次。

這是一段很線索,著眼點於「韋編斷絶」之際,有可能竹簡散落一地,或者保存,蟲蝕磨損韋編斷落,導致牘片簡冊零散收拾,此時可出記憶卦序排列重要性了,唯有銘記於心卦序,用來整理經牘片簡冊才是。

   作易者應有鑒此,故創作了一段適合記憶背誦口訣,其特色應該是要「朗朗上口,能,簡明易記,忘」為創作準。

現行本《經》卦序,看似毫無條理,前後,要記憶背誦唯有死記背,但是往往生吞活剝不求甚解記憶方式,總是久而久之復記憶。

到《朱熹 周易本義》將卦序作一「上下經卦名次序歌」簡稱「卦序歌」七言詩文體傳世。

但是依筆者看來「卦序歌」,有畫蛇添足之舉,「卦序歌」添加文字後卦名搭配,雖然字句數對仗,但字韻零落,斧鑿痕跡過重,背誦起來餘韻,,並無邏輯上理序,是有違「簡明易記,忘」記憶標準。

  上古簡冊製作攜帶流傳,唯有靠記憶,背誦一字不易,才能鴻漸於陸廣傳人心。

現行本《經》卦序是什麼方法才能達到「朗朗上口,能,簡明易記,忘」效果?  一 諧韻,筆者以現行本《經》卦序來分析,發現卦序中有一個和韻規律。

其規律詳説如後。

  〈卦序〉字字韻分析,句排列後,可以得到十二段序詞如下:  乍看之下,毫無章法條理分明,看不出卦卦間任何邏輯規則。

前文有言「」字義「日月,不明。

」,光看表面而內涵,不明事理,所以掌握不到頭緒無法運用。

上述辭句段落光用看是,我們不妨來知行合一,將上述分段後辭句,確實「目視口誦」打破沉靜唸出聲音來,使字聲響意合,抑揚頓挫聲中,音揚和於「陰陽」道,可以知道卦序奧妙,知道不得其解關鍵了。

  《經》卦序若拆解為上述十二句,朗誦起來是帶有古音諧韻,朗朗上口簡明易記,是符合《經》基本三義定理中「」原則。

  二 意理方面,現行《經》卦序記憶外,其字裡行間可有它義?此筆者「諧音轉意」方式分析,並辭句段落簡白意譯如下:乾、坤、屯;蒙、需、訟。

(乾坤屯,蒙需訟。

)「乾坤屯,矇昧需訟辯。

」師、、小畜;履、泰、否。

(師比學蓄,履泰丕。

)「師長好比學問積蓄,履行安泰當遵奉。

」同人、~有、謙、豫。

(通仁,有。

)「人大有所得,謙虛者安樂。

」隨、蠱、臨、觀;噬嗑、賁。

(臨觀,適合畢。

)「訓如臨觀察,適合而畢。

」剝、復、無~妄、大畜。

(剝復無,蓄。

)「剝復無,不要妄想有大積蓄。

」頤、過;習坎、離。

(議大過,習勘釐。

)「議論過,學習勘查釐。

」鹹、恆、遯、~壯、晉、明夷。

(賢恆敦大,壯晉明恞。

)「賢德恆久厚實,晉升明白恞悦。

」家人、睽、蹇;解、損、益。

(仁揆檢,解損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