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區別:“即是”意思是、。
於句首,表示強調語氣,於肯定句中,句中可接名詞或短語,例句:即是這樣,那就算了吧。
“既是”意思是既然,作連詞用,“且、、”副詞呼應,表示兩種情況兼而有之。
起着連接前後詞語作用,例句:這個廣場既是開會場所,是休閒場地。
1、吹台即是秋水,興懷,冬日歌。
2、退潮後海灘上,五光十色貝殼俯拾即是。
——《詩·衞風·氓》神即形,形即神。


4、聽説臨刑頭一天,即是昨天,站籠上有幾個半死不活人,收監了。
1、他話説,治病救人,既是天職,信念。
(2) 同本義即,食。
——《説文》席末取糧即稻。
——《儀禮·公食禮》鼎有實,我仇有疾,我能即。
——《·鼎》。
高亨注:“《説文》:‘即,食。
’此其本義。
”(3) 基本義是接近、靠近、走向,與“離”舉。
將即席。
——《禮記·曲禮》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詩·衞風·氓》神即形,形即神。
——範《神滅論》夜半,童自轉,縛即爐火燒絕。
——柳宗元《童區寄傳》(5) 登上;走上公即位。
——《春秋·桓公元年》山行即橋。
——《史記·河渠書》及莊公即位,請制。
——《左傳·隱公元年》(6) 如:即阼(即位。
皇帝登叫即阼。
古時天子登基,有升登東階而主祭儀式,所以叫即阼。
阼:東階);即(正式皇帝位。
後世官職代理而改為實授,稱即);即禽(打獵,野外獵取禽獸);即祚(皇席即位登基)(1) 雖然即,天生口合。
——《西廂記諸宮調》(2) 假若即有稱。
(如果不能稱將軍職。
意即打敗仗。
)——《資治通鑑·漢紀》(1) 某時某處;乘,其帳中斬宋義頭。


延伸閱讀…
——漢· 賈誼《論積貯疏》(3) 即使公子即合符。
(即,即使。
)——《史記·魏公子列傳》即有方二三千里旱。
——漢· 賈誼《論積貯疏》即謀單於。
—— 東漢· 班固《漢書·李廣蘇建傳》即捕得三兩頭。
——《聊齋志異·促織》其傷於縛者,留,病數月乃瘳,成痼疾。
——清· 方苞《獄中雜記》(5) “則”。
那即患秦兵之來。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死即。
——《史記·陳涉世家》死即舉大名。
即刮目相待。
(即,。
)——《資治通鑑·漢紀》(1) 某時某處;乘,其帳中斬宋義頭。
延伸閱讀…
——《史記·項羽本紀》即時誅滅。
——《漢書·李廣蘇建傳》即如前年…一事。
——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3) 此風雲佳,觴聊可命。
——南朝齊· 謝朓《賦民田》(2) 。
如:降即免死;即(,)(3) ,王即臨。
——晉· 幹寶《搜神記》太守即遣人。
——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刺殺虎。
——《世説語·》即書詩四句。
——宋· 王安石《傷仲永》(5) 那説,那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左傳·襄公八年》梁父即 楚 項燕。
——《史記·項羽本紀》即今之傫然墓者。
——· 張溥《五人墓碑記》即此愛汝。
——清· 林覺民《妻書》即如遺骸。
—— 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身外即戰場。
——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1) 目前,現在。
如:即目(眼前所見);即事詩(眼前事物題材詩)(2) 今,當天。
如:即今(如今);即目(如今)(3) 燭頭燼左手執燭,右手折即。
——《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