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牀」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從西漢許慎的《説文解字》中可見,牀既是坐具,也是睡眠場所。這反映了時代和生活習慣的變遷。更為有趣的是,胡牀的出現給後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這種摺疊式、便利實用的坐具成為了人們喜愛的選擇。正如李白在《靜夜思》中所提到的,牀前明月光,牀成為了詩人們寄託思念故鄉的象徵。牀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承載著歷史和情感的記憶。
唐代牀榻的文化演變
在唐代,牀與榻的形制與使用功能逐漸明確區分開來。牀更多地被用於日常休息和夜間就寢,而榻則成為會客、讀書以及文人墨客品評詩畫時的高雅坐具。唐代牀榻的設計與製作工藝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出現了多種款式和風格。


牀的發展
唐代的牀在形制上更加舒適和簡便,bed-head(牀頭)和bed-foot(牀尾)逐漸成為常見的結構元素,牀體也變得更加穩固。牀的材料多為木材,並且漆飾技藝高超,常見的髹漆工藝有戧金、描金和堆金等,這些都使得唐代牀榻華美而不失實用。
在唐代繪畫中,如《步輦圖》和《虢國夫人遊春圖》中,便能看到當時牀的樣式。牀的尺寸較大,結構穩固,多用於家庭內部休息使用。此外,唐代還流行一種稱為“羅漢牀”的坐具,它比一般的牀小,但比榻大,可供二人至四人對坐。羅漢牀常設在書齋或客廳中,既是坐具,也可用來小憩。
榻的雅趣
榻在唐代成為文人雅士們品評詩畫、欣賞音樂的高雅坐具。榻的形制比牀更加簡潔,一般不設屏風,以便於會客時的自由交流。榻的放置也更加隨意,不拘泥於室內,也可以在室外亭閣、園林中使用。
唐代畫家孫康映雪映亮讀書的故事中,所用的夜讀的牀榻便是一種特製的榻。此外,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描述“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時,想象畫中的景象,亦可見榻的身影。
結語
唐代牀榻不僅是實用的傢俱,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趣味。從牀到榻的演變,體現了唐代社會從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轉變,以及傢俱設計從簡樸實用向高雅精緻的發展。唐代牀榻的文化影響深遠,至今仍能在中式傢俱中找到其設計遺風。
唐代牀榻 | 唐代榻 |
古代牀在中國的歷史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人們休息的地方,也是展示人們地位與財富的象徵。古代牀的造型多樣,充滿著藝術與文化的魅力。
古代牀的種類
古代牀的種類非常豐富多樣。最常見的是「木牀」,它由優質的木材製成,細膩的雕刻和獨特的構造展現了古代木工的巧思和技藝。另外還有「金牀」,它是用珍貴的金屬打造而成,華麗奢華,只有皇室和貴族才能擁有。
古代牀的功能
古代牀除了作為休息的場所外,還具有其他特殊的功能。例如,在一些古代宮殿和府邸中,牀被用作主人接待客人的場所。主人會坐在牀上,和客人交談、品茶、享受音樂和舞蹈表演。
此外,牀也被視為財富的象徵,因此在一些重要的活動和婚禮中,會使用特別製作的牀來展示財富和地位。這些牀通常由著名的工匠打造,代表著尊貴和幸福。
古代牀的傳承和演變
隨著時代的變遷,古代牀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區,牀的造型和風格都有所不同。唐朝的牀多為低矮的木牀,簡潔而實用;而宋朝的牀則更加華麗,設計更加講究細節。明朝的牀則更注重舒適性,加入了彈簧和布料。
到了清朝,牀的構造和裝飾更加複雜,有些牀還配置了暖牀機能,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温暖入睡。古代牀的演變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還反映了人們對生活品質和舒適度的追求。
結語
古代牀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人們的情感和記憶。從古代到現代,牀在形式和功能上有了很大的改變,但牀作為休憩和展示的場所的本質並未改變。無論是古代牀的藝術價值,還是牀背後承載的文化意義,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欣賞。
延伸閲讀…
中國古代牀文化
揭秘中國古代牀文化_百科TA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