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雲南15頭野生亞洲象“一路北上”引起關注。
其實,科學家認為三四千年中華大地四處分佈着大象。
它們是如何消失?近日,原本棲息雲南西雙版納的一羣野生亞洲象,近日一路向北遷移,經普洱市、紅河州、玉溪市州市進入昆明市晉寧區。
媒體報道,這15頭亞洲野象向北遷徙,40余天路程達400多公里。
如果現在我們要國內看大象,全國各地部分條件和設施動物園以外,只能去雲南西雙版納邊境區域了,那裏生活着一些野生亞洲象。
但三星堆和其他文化遺址出土象牙、象骨表明,距今三四千年以前,中華大地上到處分佈着大象。
它們如今到哪去了呢?截至3月下旬,四川三星堆遺址今年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近200枚象牙。
此前,50多公里外成都金沙遺址發現了數噸計、上千根象牙。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發掘出土象牙鑑定,證實來自雄性亞洲象。
然而,當代亞洲象主要棲息於熱帶,而四川氣候環境適應亞洲象野外生存。
這些象牙是從哪裏來?此,目前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大象通過貿易,雲南是東南亞或者南亞印度、孟加拉地而來,因為三星堆發現大量只有印度洋會存在海貝製品,表明古蜀可能這些地方存在貿易,象牙只是他們外貿易時採買回來物品;另一種説法認,這些大象來自四川本地從考古出土材料,以及一些古文獻記載中,能夠找到相應證據。
例如,先秦古籍《山海經》記載:“西南有巴國,有硃卷國,有黑蛇,青首,食象。
”“岷山,江水出焉……其獸多犀、象”。
《華陽國志·蜀志》對大象存在有記載。
有專家認為,當時成都年氣温於現在2℃,環境適合大象生活。
地質學教授、史前考古學研究員劉詩興通過對出土青銅器分析,認為三星堆出土“青銅神樹”擁有板狀氣根是生長熱帶、亞熱帶高温環境樹木典型特徵。
另外,蜀廣漢地區植物學孢粉分析,表明當時西川盆地完全適應大象生存。
金沙遺址出土一株榕樹根遺物,樹根涉及範圍達到100多平方米,3000-4000多年以前,這應該是一株參天榕樹。
這表明當時成都地區氣候可能屬於熱帶和亞熱帶中接近熱帶温暖氣候。
其實,大量象牙,三星堆還出土了大象臼齒,因此有學者認為當時三星堆地區有大象棲息。
後來因為氣候變冷,四川地區變得適合大象生存。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支持大象來自四川説法。
他指出,當時即使北黃河流域生活着大象,因此温暖成都平原肯定有大象存在。
商代晚期開始(1100 BC),中原地區氣温一度轉趨,情況延續西周早期結束(900 BC)回暖,並於春秋時代回復轉前水(當時中國北方温度可能現代攝氏三度)。


有學者認為,“豫”字左邊“予”本來是“邑”,“豫”本義“產象邑”。
這表明歷史上某個階段,大象黃河流域是有分佈。
“甲骨文中曾記載,有一位殷王到野外獵象。
”趙志軍説,商朝後期殷都安陽地處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他們可能跑到長江流域一些南方地區獵象,應該是黃河流域一些地方。
”1935年,殷墟王陵東區1400號墓附近發現過象坑,埋着一頭成年象和一名大象飼養者。
1978年殷墟王陵西區東南發掘祭祀坑M35中埋着一頭幼年亞洲象,戴着一個銅鈴。
銅鈴、飼養者存在顯示,這些出土大象不是野生象,而是“殷人服象”結果和證明。
歷史記載,商朝人訓練大象作為軍事用途。
如果沒有數眾多大象來源,大象商朝於軍事無法實現。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林景星研究過古代大象中國的分佈,他告訴記者,出土化石及氣候資料方面信息,大象4000~3000年以前中國的分佈廣泛,它們不僅長江上游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區域都有分佈,淮河流域、黃河流域有分佈。
林景星表示,當時中國北方現在要温暖潤得多。
自11000年前,地球冰川時代進入温暖世。
我國科學家各地區生態環境研究資料,中國地區世氣候變化分為、中、晚三期,其中距今10000~8500年早期為升温期,氣候而乾燥。
而距今8500~3000年中期是高温期。
林景星告訴記者,這時中華大地普遍氣候温暖濕潤,年氣温現在3℃~5℃,這個時期稱為“中國世大暖期”。
這一時期,整個中國地區,北河北,南達雷州半島南端,東起長江三角洲上海,西至雲南,有野象分佈。
距今5000~3000年仰韶文化到安陽殷墟時代,儘管氣温下降,但總體是温暖,大部分時間年氣温於現在2℃左右,一月温度比現3℃~5℃。
氣象學家的説法,商朝前期我國依舊處於世大暖期。
當時華北平原無論是降水量還是氣温現在,所以活躍着亞洲象、犀牛、馬來貘、聖水牛、竹鼠各種亞熱帶動物。
當時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淮河流域、長江上游四川盆地,以及長江中下游平原區域,依舊成羣地生活着大象。
近些年來,這些地方考古材料予以了印證,學者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地層中發現了人工飼養象遺骸。
氣候轉冷,大象“太南了”既然三四千年以前中國大地上普遍分佈着大象,為何後來它們消失了呢?林景星説,這地球整體氣候變化及中國地區帶來環境改變有關係。
“期”時,中國北方地區大量冰雪融水,降水,因此亞熱帶植物生長,大象擁有十分食物來源。
從 2021 年中國雲南西雙版納野象北遷事件談起,講述中國古代大象、象有關商周時期考古文物、甲骨文「象」與「為」字、中國大象歷史時期退居西南一隅原因,同時介紹近年有關中國史前歷史時代早期漫遊於北方大象可能不是亞洲象,而是古菱齒象新論點,並提出相關研究其實了大象環境適應力,以及商代大象體型現代亞洲象標準,有能力減少體熱散失看法。
2021年春天,來中國西南邊陲西雙版納保護區十七頭野生亞洲象(Elephas maximus)開啟了牠們雲南期一年多,向北遷徙折返原棲地旅。
這羣野象五百公里長距離跋涉過程,不時漫遊鄉間莊稼,穿梭於村莊城鎮,一度沿著公路逼近雲南省會昆明,造成人員。
BBC統計,這趟大象旅沿途共有十五萬人強制疏散,造成約一百萬人民幣損失,官方出動了973次架無人機及25,000名工作人員進行監測。
象羣旅程成為新聞,讓民眾瞠目結舌,許多沿途村民蜂擁排隊,希望一睹野象。
大象移動並,牠們食量,範圍內覓食,但這次距離且看似無路線”北漂”讓科學家感到不解,許多人認為這可能和棲地遭到破壞、資源減少,以及人類活動增加有關,但有人認為這是近年來中國保育奏效,使得西雙版納象羣1980年代不到180頭回升,食物競爭所致。
所幸中國各級政府與保育組織合作下,象羣這趟旅程並沒有人產生衝突,反而新聞媒體全力播送下,使中國老百姓亞洲象瀕危困境與保育工作有了認識。
亞洲象是熱帶、亞熱帶動物,目前野生族羣主要分佈於亞洲南部雨林及林間溝谷、山坡、稀樹草原、竹林及地帶,中國目前雲南西南緬甸、寮國接壤一帶有野生象羣活動,但古生物學研究,距今七千多年前,亞洲象東亞分佈其廣,北自河北陽原盆地(約北緯40度),南達雷州半島南端(約北緯19度),東起長江下游馬橋一帶(約東經121度),西至雲南盈江中緬邊境(約東經97度),可見到牠們蹤影。
古代象羣活動區域中國新石器時代人羣多所重疊,仰韶時代(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期,約距今70005000 年)以來許多考古遺址,有象骨及臼齒發現,象牙則古人所珍視藝術創作材料(註一)。
亞洲象是一種氣候、生態環境且畏懼動物,牠們古時的分佈北界能夠抵達中緯度,表示中國古代氣温於今温暖,而此現象顯然世氣候期(Holocene climatic optimum)有關。
世氣候期指是地球進入世後,氣候温暖且階段(註二),它起訖時間地點各不相同,研究者氣候指示物所得到研究結果多有差異,但來説,世氣候期中國開始時間落距今8500/8000年左右,結束時間距今5000商代晚期(1100 BC)。
整體而言,世氣候期中國西北地區氣温現代攝氏三四度,華北、東北三度,華中長江流域約二度,華南一度。
距今85005000年期,中國熱帶種生物分佈北界可達秦嶺―淮河線,現代北移約緯度六度;距今50003100年降温期(氣温現代温暖),中國熱帶種生物分佈北界退秦嶺―淮河線以南長江流域,現代北移約緯度四度。
文煥然考古歷史文獻記載分析出亞洲象於中國史前歷史時期時空分佈八個階段變化,儘管過程有所反復,但總體來説象羣是斷南遷。
仰韶時代商末周初(5000900 BC),黃河中下游地區可見到象羣,其分佈北界河北陽原盆地及山西晉中盆地和陝西西安略北一帶;西周中期春秋時代(900700 BC),象羣的分佈範圍退江流域;春秋戰國時代末期(700200 BC),分佈範圍向北迴歸,秦嶺以南、淮河下游象羣分佈北界;戰國時代末期魏晉南北朝末期(200 BCAD 580),象羣分佈北界南退至秦嶺―淮河一線。
此後,象羣長江流域退往閩南、嶺南、雷州半島、雲南西部,直到後終於退居西南一隅,消失,以至於很多人誤以為中國以來沒有大象(圖一)。
從栩栩如生描繪著大象各種器物推斷,如商代晚期白陶、青銅象尊、帶象紋、象形青銅器、習刻甲骨所見小象隨姙娠母象刻畫,和殷墟出土玉象圓雕(圖二),大象商代晚期是人們熟悉動物。
甲骨文與商代晚期作為族徽使用金文「象」字是一個象形字,地表現一種有著身軀、而彎曲鼻子、大耳、尾巴帶開岔簇毛動物(圖三),用法上主要表大象或象族;而商代部分族徽職官有關,或具有職事性特點,象族可能馴養大象有關。
甲骨文「為」字書寫為一隻手牽著象鼻(圖四),顯然表現馴象,造字創意役使大象,使事勞力工作,並引申為「有所作為」「為」;這時説瞭《呂氏春秋・古樂》中所載「商人服象」。
殷墟考古發現三座埋葬有大象祭祀坑,位置鄰近商王陵墓區東區,其中兩座(M1426和武官村北地35號祭祀坑)埋葬幼象,一座(M2040)埋葬剛成年成象。
武官村北地35號祭祀坑出土幼象骨骼頸部發現有一個象鈴(圖五),而M2040另隨葬一人,推測象奴,由此可見殷墟大象可能是馴養。
商代處於世氣候期尾聲,儘管時中原地區環境今日長江流域類似,年均温為攝氏15.616.6度,一月均温為攝氏1.23.2度,但呈現是早期乾燥中期温暖濕潤過渡,於晚期轉趨乾燥變化趨勢,温暖濕潤期主要發生商代中期。
商代晚期開始(1100 BC),中原地區氣温一度轉趨,情況延續西周早期結束(900 BC)回暖,並於春秋時代回復轉前水(當時中國北方温度可能現代攝氏三度)。
另地下水水位變化土壤學地層剖面分析,商代晚期華北東亞季風轉向影響,轉趨乾旱,情況並隨著時間推移,出現沙塵暴、現代黃土覆蓋古土壤現象,古文獻、甲骨卜辭見商代晚期大規模旱情、沙塵暴與應方式(如祭祀、焚巫尪、做土龍、奏樂舞蹈求雨、改從事旱作農業)記載,證實當時中原發生氣候環境巨變。
中國大象分佈範圍商末周初後退出華北,氣候環境變遷有關,但古文獻甲骨卜辭見森林砍伐、農業燒墾、耕作、畜牧、田獵行,反映了大象退人類活動引發棲地破壞、族羣數量鋭減有關。
從甲骨卜辭商王武丁(商代晚期)後見不到獲象記錄,以及青銅器造型、紋飾西周中期後見到大象(或是外形個體有顯著差距)兩方面推測,這種大型動物當時可能華北變得稀有,人羣熟悉象樣貌。
戰國末期成書《韓非子・解老篇》中提到:「人希見象,而得死象骨,按其圖以想其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謂『象』。
」瞭解釋「象」字表疑似意來,訴説著時象脱離了中原人羣視野。
到了漢代,我們可考古遺留中零星見到象身影,但多百戲中玩物,如2010年江蘇省盱眙縣雲山江都王陵M1(西漢江都王劉非,168-127 BC)所出土鎏金銀青銅象俑馴象人俑,和1954年洛陽市防洪渠二段72號墓出土東漢彩繪騎象陶俑(圖六)。
《漢書・武帝紀》所載「南越獻馴象」以及東漢中期許慎「象」字解釋,「象,長鼻牙,南越大獸,三秊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這些大象可能多來自南方。
人象衝突是中國亙古矛盾,因為人類活動區域多所重疊大象會毀壞莊稼屋舍,許多歷史記載可知,如《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 驅虎、豹、犀、象而,天下大悦」,象中國農人而言,總是亟欲除之而後,象牙、象鼻是人們追逐逸品、珍饈。
這些人幹擾導致本受氣候環境變遷而棲地縮減中國大象生存下來(註五),後只能退縮到西南一隅苟延殘喘。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華北古時有大象命題上,近年有學者大象品種提出質疑。
他們認為世期華北温暖程度仍不足以讓畏寒亞洲象安然過冬(註六),因此中國新石器時代漫遊於華北大象可能是亞洲象。
那麼,華北大象是哪個品種呢?學者們推測是一度認為距今一萬年左右滅絕諾氏古菱齒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或納瑪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因為許多更新世末期中國北方古菱齒象伴生哺乳動物,其延續生存到了世;且於亞洲象,古菱齒象有抗寒能力。
儘管學者們提出古菱齒象生存可能延續商代晚期華北看法,但此説並獲得學界支持,因為目前沒有化石證據能證實此説;而學者用來排除物種亞洲象旁證 – 商周時期象形器物鼻尖端具有亞洲象沒有”二指”特徵(註七)(圖七),其實可能只是工匠出心裁工藝巧思,而非實際觀察而來摹製,更何況並非所有商周時期象形器物鼻尖端二指,湖南醴陵獅形山出土商代象尊鼻尖只有一指。
後,動物適應性,學者們低估了亞洲象程度,其實現代案例可見到象羣於雪地中玩樂景象。
美國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Association of Zoos & Aquariums)2012年修訂大象照護管理辦法寫到,如適應了環境條件,户外飼養大象其能夠忍受極度低温。
黃河象研究小組上世紀七十年代研究顯示,從第四紀初,中國大象體驅是縮小;而內田純子殷墟西北崗1001號墓出土象骨器測量,商代大象體型確實現代標準亞洲象要來。
一般而言,體型動物,身體表面積相於身體體積比值,有利於減少體熱散失,因此對環境下生存有所幫助,這表示古代華北大象仍可能是亞洲象。
總而言,中國古代華北大象是亞洲象(抑或是1955年斯里蘭卡古生物學家Paulus E. P. Deraniyagala所提出,認為絕跡亞洲象亞種中國象Elephas maximus rubridens)、古菱齒象,有待未來多古生物發掘研究才能獲得解答。
註二:世氣候期氣候並不是全然,而是温暖趨勢下有著波動變化。
註三:説有商王朝獲得大象,對善於馴象東夷產生需索上困擾。
註四:獵捕大象之外,「獲象」有捕獲象族人説法。
「獲象」一詞代表大象是商朝土地上捕獲。
註五:亞洲象適應和陽光直射,於體積、視覺,導致逃避敵害有,加上孕期長達650天,且每胎一仔,相隔約六年,繁殖率,族羣數量在人為影響下鋭減於時間內恢復;另於亞洲象食量飲水量,棲地被破壞後維生,因此無法古代中國大量農業人口和平共存。
註六:董建文人亞洲象凍傷搶救案例顯示,亞洲象成象攝氏零度低温時會出現呼吸、皮温、肢體末端發涼、感覺、全身顫慄、四肢、眼結膜水腫、充血類症狀;2021年西雙版納象羣北遷事件中,小象面臨攝氏以下低温出現支應現象。
另巴西Global Sanctuary for Elephants組織觀察,大象攝氏六度以下,身體一些較部分會出現凍傷。
註七:大象鼻子鼻尖處有突起,人類指頭,能夠幫助大象用來夾或勾,拿取各種食物。
此外,鼻尖突起有神經,能感應外界訊息,傳遞大腦。
現存非洲象鼻尖有上、下兩個突起,而亞洲象有上半一個突起。
Deraniyagala, Paulus Edward Pieris 1955 Some Extinct Elephants, Their Relatives and the Two Living Species. Colombo: Government Press.Elvin, Mark 2004 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 New York: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Hinsch, Bret 1988 Climatic change and history i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Vol. 22, No. 2, pp. 131-159.Li Liu and Xingcan Chen 2012 Chapter 2: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The Archaeology of China: From the late Paleolithic to the Bronze 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Ji, Li et al. 2013 The latest straight-tusked elephants (Palaeoloxodon)? “Wild elephants” lived 3000 years ago in North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Vol. 281, pp. 84-88.Olivier, Robert 1978 Distribution and Status of the Asian Elephant, Oryx, Vol. 14, Iss. 4, pp. 379-424.內田純子 2013 〈殷墟西北崗1001號墓出土雕花骨器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四本,第四分,頁601-649。
王宇信、楊寶成 1982 〈殷墟象坑和「殷人服象」探討〉,《甲骨探史錄》。
北京:三聯書店,頁467-489。
王暉、黃春長 2002 〈商末黃河中游氣候環境變化社會變遷〉,《史學月刊》第一期,頁13-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1987 〈安陽武官村北地商代祭祀坑發掘〉,《考古》第十二期,頁1062-1070, 1145。
文煥然 2019a 〈探歷史時期中國野象分佈〉。
文榕生選編,《中國歷史時期植物動物變遷研究》,頁221-226。
重慶:重慶出版社。
文煥然 2019b 〈探歷史時期中國野象變遷〉。
文榕生選編,《中國歷史時期植物動物變遷研究》,頁227-235。
重慶:重慶出版社。
文煥然 2019 〈歷史時期中國野象研究〉。
文榕生選編,《中國歷史時期植物動物變遷研究》,頁206-220。
重慶:重慶出版社。
朱彥民 2006 〈商代晚期中原地區生態環境變遷〉,《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五期,頁54-61。
大象是如今世界上陸生動物,是世界上海豚、猩猩之外唯一能通過自我認知測試“鏡子測試”動物。
而這個測試,人類一歲半以下嬰幼兒不能通過。
河南省簡稱豫,因為古代稱豫州,而豫州叫法則源自先秦典籍《禹貢》,該書天下劃分九州。


延伸閱讀…
截止到2021年5月30日,這個象羣遷徙到了雲南玉溪紅塔區洛河鄉附近。
如今,他們依舊向北遷徙。
而民眾安全,保證這15頭野生象羣遷徙順利。
雲南省林草局目前投入了警力近450餘人次,出動渣土車、挖機、無人機裝置提前展開防護。
這些人和裝置,持續性24時不間斷監測預警。
並準備好了亞洲象喜愛食物,時刻準備投餵用以保證象羣食源,減羣眾損失。
那麼這15頭亞洲象何北遷?而林草局何其如此, 歷史上大象有這樣遷徙記錄嗎?上古時期,河南有了野生大象存在。
有關“象”記載,傳説中馴服野象“舜”,《尚書·堯典》以及後來《孟子》、《史記》之中有詳細記載。
其中:這可以看出,上古時期舜帝會使用畜力進行耕種了。
而這第一個人類馴服用來生產畜力,“象”。
自此後,大象成為了人力社會之中吉祥物。
這一點自出土商代青銅器中有着大量關於大象造型器皿可以看出。
後到了唐宋時期,因為“象”自少靈獸,諧音“祥”或者是“相”。
於是,象紋程度上象徵着“吉祥如意”、“出入相”。
後來流傳出若是靈象現世,則“天下太平”這樣説法,而這“太平有象”:而到了明清時期,那時候帝王鍾愛”太平有象”器物。
我們現在去博物館看當年器物能看出來,象有關器物數不勝數。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象歷史我國是源流長。
雖説今日中國我們只能在雲南少數熱帶雨林地區發現野生大象蹤跡,但是考古發現,距今3000多年前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是有着野象羣分佈。
殷墟遺址之中我們發現了大量象牙坑,前陣子爆火三星堆之中有出土大量象牙。
那時期我們能發現有“象兵”存在,《呂氏春秋》中有記載:不過後來到了周武王時期,因為戰爭擴大以及人類應居地盤擴大。
周朝兼併中原地區周邊五十多小國過程之中,有過“驅虎、犀、豹、象而”這樣作為。
中原地區大量象羣這遷徙而走,不過是有少量象羣留在了當地。
唐朝時期,史書記載,嶺南地區有許多象羣存在。
同時有野生犀牛,當地蠻族大唐中央王朝貢使用那些“象牙、犀角”。
而且當地有着馴養大象耕地故事:這證明瞭,上古時期流傳“象耕”是。
不過後來到了公元962年時期,即是北宋初年。
人大象關係有史書表現得這麼好了。
那時候出現過一次規模象患。
可以波及上十個地區,涉及到了武漢、天門、安陸七個省市。
距今三四千年之前,大象中國境內廣泛分佈,黃河以北河北陽原一帶到東南嶺南地區,從西部巴蜀到靠近緬甸雲南地區,大象蹤跡遍地可循。
這一情形是今人想見。
舜是中國上古傳説人物,司馬遷其列入《五帝本紀》中,認為確有其人。
司馬遷記載中,舜聞名——無論生父、後媽和後媽兒子他多麼待見,多次想要送他見佛祖,舜以德報怨,愛火熱。
這個要殺舜弟弟叫象。
舜代堯做天子後,弟弟象封做諸侯,其封地名叫有鼻,而大象鼻著稱。
有關舜大象傳説不止如此,晉初皇甫謐《帝王世紀》説,“舜死下,羣象耕。
”唐初編纂《括地誌》裏有這傳説,“鼻亭神營道縣北六十里。
故老傳雲,舜葬九疑,象來,後人立祠,名鼻亭神。
”儘管是否有舜這個人史學家存在爭議,但上述古老相傳故事中可以推測,殷商之前,黃河流域應當生活着眾多野生大象,而且人類馴服。
如果上述傳説讓人存疑話,那麼到了隨後殷商時期,大象大量分佈河流域事實,打實證據而不容置疑了。
河南安陽是殷墟所在地,過去考古發掘中,不僅出土過大象骸骨,而且有數用玉石雕刻而成玉象和象形藝術品,以及銅象鼎。
出土甲骨文中,既有占卜能否獵獲大象卜辭,有提及大象作祭祀品記載,以及用作占卜用具象骨本尊。
考古材料之外,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商人服象,虐於東夷。
”——騎着大象打仗商人,有點穿越到印度了。
有一個關鍵證據,是古文字學角度。
河南省簡稱豫,因為古代稱豫州,而豫州叫法則源自先秦典籍《禹貢》,該書天下劃分九州。
延伸閱讀…
而豫字,中國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先生解釋,乃是邑、象結合,意思是大象地。
這個命名方式,豫州當以產象而聞名,這秦始皇佔領嶺南後其中一塊大象多區域稱象郡,是。
類有字,從甲骨文,是手牽象意,甲骨文大家羅振玉以此腦洞,“意古者役象以助勞,其事服牛乘馬之前?”結合之前提到舜象傳説,這種推測可能性並。
殷商及之前時代,大象地黃河流域玩耍,無論是考古材料還是文獻記載,這方面證據足夠它做成鐵案,然而,到了戰國時期,於黃河流域居民來説,大象成了一種化石存在。
出生今河南新鄭韓非,其著作中做了一個類似盲人摸象比喻。
他説,時人因為到活大象,只能得到大象遺骨來推測其生前樣子,而每個人言之鑿鑿,聲稱自己腦海中那個東西才是大象。
大象體型,食草量驚人,需要生活植被地,它性喜温暖,只能生活熱帶、亞熱帶地區。
喜水,生存性飲水外,大象通過洗澡來降低體温,是炎乾旱季節,母象帶着小象溪邊棲息。
竺可楨先生研究,從距今五千年左右到殷商時期,中原地區大部分時間年平均温度現在高出2度左右,月份,3-5℃。
故而,公元第十世紀之前,黃河流域殷墟一帶屬於亞熱帶氣候,而不是像今天這般乾燥。
另一方面,於人口密度,生產工具低下,人類開發程度,殷商之前這一地區有着今天想象植被:森林、草原、水生植被、沼澤植被遍佈各地,稱另一個非洲草原並不過分。
這樣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於大象是理想生存場所。
其大象,諸如鱷魚、犀牛、水牛 、竹鼠屬於熱帶或亞熱帶動物生活黃河流域。
然而,商周易鼎後,中原地區氣候發生了變化,温暖多雨轉向乾旱。
西周中期周孝王在位公元前903年,據《竹書紀年》載,這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冰雹,牛馬皆凍死,而且長江漢水結冰了。
後公元前897年,江、漢一次結冰。
長江流域如此,黃河流域温度可想而知。
這樣天氣於大象來説,是適應。
因此黃河流域野生大象開始向南遷移,去尋找適合他們生存天地。
與此同時,人口的膨脹和鐵器工具使用,昔日森林植被、平原人類生活佔,變成了可供耕種土地,地理條件因而發生了變化。
今年春夏,很多人會牽掛西雙版納向北遷徙十幾頭大象。
我帶着疑問看了一本書叫《大象退卻》。
“人類大象之間三千年搏鬥”這章中説,三四千年前,大象出沒於中國大部分地區,然後退,上一個千年後半期,大象集中於西南部。
其中主要原因是,大象人類爭戰中敗下陣來。
此書作者伊懋是一位漢學家,他這本書講是中國環境史。
他解讀中國古代山水詩文,考證漢人貴州開拓,分析古代水利工程,描述中國古人觀念,可以説,他用了一種“散點透視”方法來分析中國古代環境問題。
我們看《詩經》中有一首宣揚周王室神聖統治權頌歌,叫《皇矣》,開頭四句,皇矣上帝,臨下有赫。
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後面接着是一串動詞,作屏,修之平,啓闢,攘之剔。
每一句動詞後面是一些樹木名稱。
這幾個動詞是啥意思呢?清除灌木,砍伐山林雜樹,去掉直立或橫卧枯木。
收拾乾幹什麼呢?種地。
周王朝始祖是后稷,他我們視為農神,是他教會了我們種糧食。
要想過農耕生活,砍伐森林,出一塊土地來。
古代農耕生活並不是歲月靜好田園牧歌,人們想過得過得,地向索取。
而言,人和大象戰鬥是三條戰線上展開,第一條戰線是土地,於農耕,從而毀壞了大象棲息地。
大象生活森林中可以避免陽光直射。
如果沒有樹木遮蔽,大象無法生存下去。
樹木毀,大象會離。
福建龍巖市武平縣有一個象洞鎮,鎮子裏有大象雕塑做標誌,但那裏沒有大象蹤跡了。
宋朝時有一位文人記述,説象洞位於潮州和梅州之間,開拓時,羣象此逗留,“其地膏腴,稼穡滋”,土地,適合種莊稼。
到14世紀時,那裏方誌上的説法變成了 “林木蓊翳,傳象出其間”。
森林,但大象變成了傳説。
近日,原本生活雲南西雙版納州勐養子保護區15頭亞洲象向北遷徙,一路“遊山玩水”,了普洱墨江、玉溪元江、紅河石屏。
如果我們現在要國內看大象,部分條件和設施動物園,只能去雲南西雙版納邊境區域。
事實上,有科學家認為中華大地四處分佈着大象,那麼它們為何消失? 截至3月下旬,四川三星堆遺址今年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近200枚象牙。
此前,50多公里外成都金沙遺址發現了數噸計、上千根象牙。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發掘出土象牙鑑定,證實來自雄性亞洲象。
然而,當代亞洲象主要棲息於熱帶,而四川氣候環境適應亞洲象野外生存。
這些象牙是從哪裏來? 此,目前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大象通過貿易,雲南是東南亞或者南亞印度、孟加拉地而來,因為三星堆發現大量只有印度洋會存在海貝製品,表明古蜀可能這些地方存在貿易,象牙只是他們外貿易時採買回來物品;另一種説法認,這些大象來自四川本地,從考古出土材料,以及一些古文獻記載中,能夠找到相應證據。
有專家認為,當時成都年氣温於現在2℃,環境適合大象生活。
地質學教授、史前考古學研究員劉詩興通過對出土青銅器分析,認為三星堆出土“青銅神樹”擁有板狀氣根是生長熱帶、亞熱帶高温環境樹木典型特徵。
另外,蜀廣漢地區植物學孢粉分析,表明當時氣候完全適合大象生存。
其實,大量象牙,三星堆還出土了大象臼齒,因此有學者認為當時三星堆地區有大象棲息。
後來因為氣候變冷,四川地區變得適合大象生存。
1935年,殷墟王陵東區1400號墓附近發現過象坑,埋着一頭成年象和一名大象飼養者。
1978年殷墟王陵西區東南發掘祭祀坑M35中埋着一頭戴着一個銅鈴幼年亞洲象。
銅鈴、飼養者存在顯示,這些出土大象不是野生象,而是“殷人服象”結果和證明。
歷史記載,商朝人訓練大象作為軍事用途。
如果沒有數眾多大象來源,大象商朝於軍事無法實現。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林景星研究過古代大象中國的分佈,他認為出土化石及氣候資料方面信息,大象4000—3000年以前中國的分佈廣泛,它們不僅長江上游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區域都有分佈,淮河流域、黃河流域有分佈。
近些年來,這些地方考古材料予以了印證,學者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地層中發現了人工飼養象遺骸。
林景星表示,當時中國北方現在要温暖潤得多。
自11000年前,地球冰川時代進入温暖世時代。
我國科學家各地區生態環境研究資料,中國地區世氣候變化分為、中、晚三期,其中距今10000—8500年早期為升温期,氣候而乾燥,而距今8500—3000年中期是高温期。
既然三四千年以前中國大地上普遍分佈着大象,為何後來它們消失了呢? 林景星説,這地球整體氣候變化及中國地區帶來環境改變有關係。
“期”時,中國北方地區大量冰雪融水,降水,因此亞熱帶植物生長,大象擁有十分食物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