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城東門,正式名景福門,是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博愛特區、中華民國總統府前的台北府城城門,今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台北府城以東門作通往大安十二甲、三張犁、六張犁的孔道[1]。該門的建設費由大安地區民眾贊助[2],正式全名為「景福門」[3],台座全由石條砌成[4] ,門洞邊框飾以雷紋[3],二樓回字形雙層牆壁[4],磚瓦自廈門進口[1],內室中以四根大柱支撐歇山單簷式屋頂[4]。因朝向淡水河系口岸,與北門都具擔負防禦重任,設有甕城[5]。兩門主要差別是東門簷下還多一條裝飾帶,左右牆上多出二個方窗[4]。東門亦設置砲台,位於今日的立法院和中正紀念堂前[6]。


清治時期自南門至東門一段,當年城牆」
台北城東門
台北城東門,簡稱城東門,位於中華民國台灣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與仁愛路四段交叉口,是台北市一座重要的地標建築。該門擁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是台北城市發展的見證者之一。
台北城東門是台北市最古老的城門之一。它建於18世紀中葉,是作為防禦台北城的一部分而興建的。城東門外築有護城河,這為城市提供了額外的防禦機制。該門曾經歷過多次修復和重建,但其原始風貌和歷史脈絡仍然保留至今。
台北城東門不僅僅是一座城門,它還是一個集體記憶的象徵。這座門見證了台北城市的發展與變遷,曾經歷過荷據時期、日治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每個時期都在這座門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印記。而如今,它已成為一個具有文化意義和觀光價值的景點,吸引著許多遊客和居民前來參觀。
台北城東門的建築風格獨特,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和西方古典風格。門樓上方的匾額寫著“城東門”,字體工整、氣勢磅礴,展現出建築師的巧思和藝術造詣。除了匾額外,門樓的四周還裝飾有雕塑、壁畫和花卉,增添了它的藝術價值和觀賞性。
除了建築本身,台北城東門周邊還有眾多的商業設施和娛樂場所。無論是古董店、藝廊、咖啡廳還是餐廳,都可以在這個區域找到。這為遊客提供了更多的活動選擇,同時也為當地經濟帶來了發展機遇。
總的來説,台北城東門不僅是一個歷史建築,更是台北市的象徵之一。它承載著過去的記憶,同時也見證著城市的發展。作為一個已存在數百年的建築,它依然保持著它的獨特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景福門:台北府城的東門
歷史與地理
景福門,舊稱台北府城東門,位處台灣台北市的中正區,緊鄰中華民國總統府,目前被列為國定古蹟。在台北府城時代,東門是連接大安區、三張犁、六張犁地區的通道。其建設資金由大安地區的民眾捐贈,正式名稱為“景福門”,台座完全由石條構成,門洞周邊裝飾有雷紋,二樓牆壁呈回字形,磚瓦從廈門進口,屋頂由四根大柱支撐,屬於歇山單簷式建築。由於位於淡水河系口,與北門共同擔負防禦重任,設有甕城。東門與北門的主要區別是在簷下多了一條裝飾帶,且左右牆上有兩個方窗。當時,從南門到東門之間的區域內外皆是田園,少有顯眼的建築物,水塘交錯。
文化與教育
在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的台灣籍醫科學生中,有一個以景福門命名的聯誼會,如杜聰明曾在台中召開“第一屆景福會聯合同學會”,這成為了日後台大醫學院校友組織的名稱、館名以及台大醫院門診名的來源。
都市變遷
1901年,日本政府拆除了東門附近的城牆,使得道路得以直通圓山附近的台灣神社。1905年,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醫院在景福門對面建立,這棟建築日後成為了市民熟悉的地標。
社會活動
1911年,梁啟超應林獻堂之邀到台灣旅行,看到被拆毀的城牆和東門,即興作詩《台北故城》。1916年,台灣史上第一場馬拉松比賽以台北州廳為起跑點,繞三線路三圈,最後在東門前鳴金收兵,樂隊奏起進行曲。
戰後時期與現況
景福門位於中山南路、仁愛路、信義路、介壽路的交叉路口,屬博愛特區的重要地標。總統府的憲兵班會駐守景福門和麗正門,城門設有防彈壁,介壽路下的疏散通道直達景福門。1964年以來,每逢雙十節,城門上都會釘掛標語牌。據黃寶瑜建築師事務所的前合夥人蘇澤回憶,1960年代,蔣中正總統指示黃寶瑜將台北城門的風格改為北京宮殿式,以顯示正統性。之後,東門由陸根記營造廠進行改造,將二樓的木造結構改為水泥結構,以便憲警駐紮。改造於1966年10月5日完成,當年城門上曾漆有中國國民黨黨徽。
延伸閲讀…
國定古蹟環景導覽- 台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
台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 – 文化部i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