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名由來,台灣地名由來」。《三國志·吳書·孫權傳》中記載,衞温、諸葛直在孫權的指揮下帶領軍隊渡海探索夷洲以及亶洲。然而,關於這段記載是否指涉台灣,史學界存在一定爭議。在古代,日本稱台灣為「高砂國」或「高山國」,轉寫為「タカサゴ Takasago」。此外,中國史籍在7世紀亦有東方海中「流求」的記載,但對其所指地點仍無定論。這些歷史記載為台灣地名的來源提供了一些線索。
台灣島的歷史命名
在中國歷史文獻中,台灣島有著豐富多樣的名字。其中,《三國志·吳書·孫權傳》記載,黃龍二年(公元230年)春正月,孫權派遣將軍衞温、諸葛直率領一萬名甲士渡海尋求夷洲及亶洲。這次遠徵並未發現亶洲,但衞温、諸葛直率軍登上了夷洲,並帶回了數千名當地人返回東吳。然而,至今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這裡所指的夷洲就是台灣。這一點在學術界仍存在爭議。


在古代日本,台灣島被稱為「高砂」、「高砂國」或「高山國」。據信,日本人以「打狗山」的發音,轉化為「高砂 Takasago」。京都金地院所藏的《異國渡海御朱印帳》中,以「高砂國」稱呼台灣,其片假名皆為「タカサゴ Takasago」,同時也有用萬葉假名「塔伽沙谷」、「塔伽沙古」、「塔曷沙古」、「多加佐古」等表記。
中國史籍在7世紀出現了對東方海中「流求」的記載,11世紀開始出現在海外地理圖中,但這些記載均未能確定其具體所指為何地。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在1372年遣使向琉球國發布詔諭,中山國國王首次派遣使者出使明朝,此後便有了「大琉求」和「小琉求」之分。其中,「大琉求」指的是派遣使者的琉球國,而「小琉求」則是指前往琉球航線上的地標,但仍然無法確定其所指的是何地。直到16世紀後期,才明確以「小琉求」來指稱台灣。
台灣島還曾被稱為「福爾摩沙」,這個名字源於葡萄牙語的「Ilha Formosa」,意為「美麗島」。在地理大發現的時代,葡萄牙航海家可能在經過台灣海峽時,以這個名字來形容他們看到的台灣島。這個名字在西方世界廣泛流傳,並在歷史上一段時間內被西方航海圖和文獻所使用。
台灣島命名的歷史淵源與變遷
台灣島在歷史上的稱謂多不勝數,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承載著不盡相同的歷史和文化含義。從《三國志》中的夷洲,到日本的「高砂國」,以及西方世界的「福爾摩沙」,這些名字的形成都是當時當地人們對這個島嶼的認知和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變遷,台灣島的稱謂也在不斷地演變和豐富。
台灣地名由來
台灣地名由來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來源。這些地名反映了台灣的多樣文化背景、族羣融合和歷史演進。台灣的地名一般可以分為原住民地名和漢字地名兩大類。
以原住民地名為例,台灣有許多地名來自於原住民族的語言和文化。這些地名通常反映了當地地形、動植物、部落或重要事件。例如,太魯閣族部落的名字「太魯閣」原意是「雨的來源」,顯示出這個地區豐富的雨量。
另一類地名是漢字地名,大部分是由中國移民帶入台灣的。這些地名通常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例如,台北市的名字「台北」源自於清朝時期,意思是「台灣的北方」。
台灣的地名也受到日本統治時期的影響。許多地名在日治時代被日本化,例如台南市的名字「台南」的讀音就是日語「たいなん」的讀音。這些地名反映了當時台灣社會受到日本文化和語言的影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的地名也有一些更名的情況。這些更名通常是為了紀念重要事件、人物或重塑地方形象。例如,高雄市的名字原本叫做「打狗」,但後來在1945年更名為「高雄」,以展現更和平與現代的形象。
總之,台灣的地名由來是一個豐富且多樣化的主題。從原住民地名到漢字地名,從中國文化到日本統治影響,這些地名反映了台灣的歷史、文化和多元性。
延伸閲讀…
台灣地名
從台灣地名見證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