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火山有哪些】台灣火山 |台灣火山列表 |多面向台灣火山地質地形自然景觀數位典藏資料庫拓展 |

【台灣火山有哪些】台灣火山 |台灣火山列表 |多面向台灣火山地質地形自然景觀數位典藏資料庫拓展 |

台北市北投區17日早晨發生規模3.1地震,民眾開始是否可能是火山噴發前兆,大屯火山是不是活火山?台北居民該擔心嗎?關於大屯火山幾個問題,帶您一起瞭解。

訂閲閲讀,享全站篇數閲讀登入/註冊會員,贈送文章給朋友。

現在只要有些關於大屯火山新研究、發現登上媒體,或是陽明山發生了地震後,「大屯火山是死是活?」是大眾或媒體必備問題之一,但問題並會只有一個,而問完一個接一個,今天我們整理了幾個問題,雖不能完全説明白,但多少可以幫助大家增加這座火山認識。

台灣火山有哪些 Play

閲讀訂户每月可贈送5篇文章給朋友,任何人可免費閲讀文章。

登入/註冊會員,贈送文章給朋友。

您本月可贈送 5 篇文章給朋友,時效內,任何人可免費閲讀您贈送禮物文章。
台灣火山有哪些

閲讀訂户每月可贈送5篇文章給朋友,任何人可免費閲讀文章。

現在只要有些關於大屯火山新研究、發現登上媒體,或是陽明山發生了地震後,「大屯火山是死是活?」是大眾或媒體必備問題之一,但問題並會只有一個,而問完一個接一個,今天我們整理了幾個問題,雖不能完全説明白,但多少可以幫助大家增加這座火山認識。

科學發展是時俱進,許多時候科技、研究方法或是理論問世後,證據可靠性,可能會微調我們想法,可能會顛覆我們認真。

數十年前在地質學上證據顯示,上一次大屯火山大規模噴發是十萬年之前,不過近年來多火山碎屑定年研究結果顯示,最近一次噴發時間點可能六千年前(Belousov et al., 2010),所以時間經驗定義上(一萬年內噴發過)能歸類於「活火山」。

不過,時間經驗定義可能不夠,如果有科學證據,那能説服科學家。
台灣火山有哪些

而目前科學定義火山底下是否有「活躍的巖漿庫」,然而巖漿庫地底下十幾數十公里,要確認其存在還真不容易,所以觀測火山來説,「不知死活」情況是發生!回過頭來談談大屯火山,前面提到年研究之外,近年來大屯火山觀測站和許多科學家觀測,許多活火山特徵,能大屯火山觀測上看到,譬如火山地區特有地震型態(Lin et al., 2005),或是大油坑、小油坑地噴氣孔噴出的化學成分分析結果(Yang and Song, 1999),雖然沒有噴發徵兆,但是間接支持「大屯火山為活火山」證據。

這項研究幫我們「找到了」巖漿庫位置,這樣一來未來有目標和方向來持續監測。

台灣火山有哪些 Play

延伸閱讀…

多面向台灣火山地質地形自然景觀數位典藏資料庫拓展

台灣火山列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即使地底下「有巖漿庫」,代表它即要噴了!哇咧!那你們科學家告訴我下面有巖漿庫是要我張嗎?不是,因為科學上雖然告訴我們大屯活山分類上接近活火山,但是確定它是「high」還是「沒活力」火山。

因為如此,科學家們要「證明」大屯火山是不是活火山,以及大屯火山有沒有即要噴發趨勢。

報導是源自中研院林正洪研究員研究(Lin, 2016)成果,而這項研究成果幫我們找到了一種可能可以持續監測火山岩漿庫方式。
台灣火山有哪些

林老師方式和醫療上照超音波原理類似,是透過波介質時發生波速變化來推測波了「有什麼東西」,於偵測是巖漿庫、使用是天然地震波。

這項研究幫我們「找到了」巖漿庫位置,這樣一來未來有目標和方向來持續監測。

延伸閱讀…

台灣火山

蝦咪!台灣有兩座活火山「若爆發恐波及北台灣」

附帶一提,論巖漿庫大小和活動程度,於目前所知它位於20公里地方,距離「噴發」這件事某程度,畢竟巖漿要上湧到地表,有段路要走,目前科技來説不會什麼觀測注意到噴發了,其擔心會發生什麼事,不如給予學者鼓勵期待,祈望未來我們能透徹瞭解大屯火山,才能安心之共存啊!大屯火山是活火山,會影響台北房價嗎?這不能問我啊(笑)!放眼世界各國,很少有人會來問地球科學家房價問題,舉個例來説,日本東京、美國加州是地震地區,過去發生過強震災害我們九二一集集地震還,這些地區開發因此減少。

你會想:道他們(日本人)不怕死嗎?!反而是怕,知道地震可怕、知道地震來時逃無可逃,他們瞭解地震風險。

因此日本設立了「地震調查研究推進本部」,科學角度評估地震風險,這些資料公佈多年,光是東京附近直下型地震(規模7.0左右)未來30年發生機率70%。

這些資料「提醒」著他們,無論是防災規畫、或是籌辦奧運時會有地震風險需要評估進去。

所以,如果國內科學家,明白用科學數據告訴我們,住家所在地未來地震潛勢有多,或是未來有可能有哪些災害風險要注意,首要第一件事是「思考房子脱手價」還是「假如災害來時該怎麼辦」呢?《震識》想法是,比起房價,是人命財產安危,如果災害潛勢、有預防措施地方,本不該住人。

但是,大多地方只要有危機意識、防災措施,例如增加建物耐震度、規畫足夠災害收容空間建置完善救災體系,能讓我們面災時有足夠應變能力,同時對災害恐懼而影響我們生活起居,這為何許多科學家積極從事這些災害風險評估研究。

可怕並不是災害,而是逃避災害鴕鳥心態!天下編輯精選國內外新聞,每天早晨發送,可以聆聽語音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