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風】台風情報 |實時颱風路徑 |

【台風】台風情報 |實時颱風路徑 |

颱風(英語:typhoon,見名稱由來)是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國海地區於熱帶氣旋一種稱呼,對應北大西洋稱呼「颶風」(hurricane)。

[1]氣象局「颱風」有風力定義。

據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64節以上(32.7m/s以上、118km/hr以上),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國海稱颱風。

[1]據夏威夷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0年2022年間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國海海域,每年有26.5個命名熱帶氣旋生成,其中每年有16.6個達到中心持續風速64節的颱風標[2],出現最多颱風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9月。

當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中心持續風速34節),日本氣象廳負責其編號及命名,名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14個成員提供。

稱呼,台灣和日本將中心持續風速34節以上(17.2m/s)熱帶氣旋稱颱風(應世界氣象組織熱帶風暴、熱帶風暴)。

[5]453年《南越志》載「熙安多颶風。

台風 Play

[3]指「」,古語有痴雨、痴雲、風。

風出處1124年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海道甚矣…三種:曰風,曰風,曰海動。

痴風之作,連日怒號不止,四方莫辨」。

[3]「風痴」文獻中見於南宋《增脩互注禮部韻畧》,「颶風者,具四方風,永嘉人謂風痴。

」[4]。

「風颱」出處是1566年潮州戲文《荔鏡記》載「風台過了,今即會(回)南」。
台風

[3]「颱風」文獻中見於1688年《台灣府志》[3]。

部份閩南語「風痴」俗寫作「風篩」。

[3]
相比「風痴」,漢語颱風稱呼是「風」、「風舊」,舊在古語指「」。

280年晉《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載「、南海,歲有風瘴氣之害,風則折木,飛沙轉石」,廣東20世紀各地方誌收粵語「打風」一語,1990年調查時廣東年人知普通話颱風,不知風。

[3]另一説法「颶風」音「風」,兩者實為一物,同音訛字。

[5]453年《南越志》載「熙安多颶風。

颶者,具四方風;一曰懼風,言怖懼。

」[3]810年代《唐國史補》:「南海人言:海風四面而至,名曰颶風。

颶風,多虹蜺,名曰颶母。

」[6]唐《嶺表錄異》、[7]《舊唐書》[8]、《宋史》[9]有颶風用例。

各地颱風的説法,1761年《重修潮州府志》收錄29種颱風的説法,包括回南風、落西風、蕩西風、奔龍、鐵風篩,1678年《廣東新語》收錄少量颶風説法。

[3]清末較常用為「颶風」,1922年竺可楨主張「颱風」譯typhoon,並他擔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尊「颱風」一語,令「颱風」成主流。
台風

[3]
「颱風」有源自希臘語的説法。

1560年葡萄牙人費爾南·門德斯·平託《遊記》介紹了明朝沿海颱風,歐洲學者稱此源自阿拉伯語tūfān(意為「轉」),源希臘語tuphōn(象徵暴風希臘神話人物堤)。

此一説法現代歐洲詞典承襲,但若中文「颱風」源自歐洲或中東,中國古籍應有記載外國人稱風暴颱風記錄,然而沒有。

[10][11]
颱風發源於帶海面,於温度,大量海水蒸發到空中,形成氣壓中心。

氣壓變化和地球自身運動,流入空氣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轉(位於北半球)空氣漩渦,這熱帶氣旋,稱為熱帶擾動。

於緯度生成熱帶氣旋地區一。

台風 Play

延伸閱讀…

颱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風情報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學家估計,一個熱帶氣旋每天釋放5×10192×1020焦耳能量,人類所有發電機加起來200倍,或於每20分鐘引爆一顆1000萬噸的核彈。

熱帶氣旋因此能夠取得足夠能量自給,這是一個回授迴圈,使得只要氣流和水温可以維持,多能量會熱帶氣旋吸收。

其他因素例如空氣持續地不分佈會予帶氣能量。

地球轉使熱帶氣旋旋轉並影響其路徑,這科裏奧利力作用。

綜合以上敍述,使熱帶氣旋形成因素包括一個預先存在天氣擾動、水温、濕潤空氣和空中風速。

如果適合環境持續,使熱帶氣旋正反饋的機制藉著大量能量吸收啟動,熱帶氣旋可能形成。
台風

颱風主要生成地區西北太平洋及南海。

當中以南海生成熱帶氣旋數量。

太平洋上熱帶氣旋基本上全年會生成,而以七十月次數。

熱帶氣旋生成位置分佈季節有關,冬、春季偏南,夏天和初秋偏北。

熱帶氣旋生成後移動路徑主要受副熱帶高氣壓(副高)外圍氣流影響,所以副位置和範圍基本上決定了熱帶氣旋路徑,其移動路徑可分為:
颱風菲律賓周遭海域形成後,向西移動,並偏北。

於緯度生成熱帶氣旋地區一。

延伸閱讀…

實時颱風路徑

颱風

緯度時會橫過菲律賓後進入南海,後廣東、廣西、海南、越南一帶登陸。

緯度時可以巴士海峽,影響台灣,然後廣東、福建一帶登陸。

於冬、春兩季,副高位處南,所以每年11月5月的颱風生成緯度,路徑會偏南,只在北緯16度以南進入南海,後越南登陸,間中影響泰國,進入孟加拉灣,例如2020年熱帶風暴艾濤。

路徑和西進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

西北型颱風可以橫過台灣島或穿越巴士海峽、後廣東及福建一帶沿岸登陸;可能琉球羣島,浙江、江蘇一帶沿海登陸。

這種路徑的颱風多數出現於每年盛夏七八月間,例如1996年的颱風賀伯、2021年的颱風煙花。

熱帶氣旋菲律賓以東或關島附近形成後,先向西北偏西移動,北緯1530度附近轉向西北,後轉向北和東北,成一拋物線。

11月5月,多數轉向型熱帶氣旋東經130度以東太平洋上轉向北,登陸東亞陸地,主要影響太平洋上島嶼。

6月和1011月轉向型熱帶氣旋多數海上轉向。

78月熱帶氣旋北、西地方轉向,途徑可以影響台灣海峽北部和東海沿岸地區,轉向後可以影響朝鮮半島和日本地,例如2018年的颱風康妮。

部份熱帶氣旋因外圍引導氣流不明,或受其他天氣系統影響(如藤原效應或季候風),路徑出現打轉、停滯,例子有:1986年的颱風韋恩、1991年的颱風耐特、2001年的颱風納莉、2016年颱風獅子山。

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颱風(蒲福風級12級)熱帶氣旋級別,但部份氣象部門會需要而設立高級別,如中國氣象局、澳門氣象局、香港天文台颱風、超颱風,台灣中央氣象局颱風,夏威夷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之超級颱風。

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熱帶氣旋。

西北太平洋,每兩年會出現一次3個熱帶氣旋同時出現「三旋共舞」現象。

紀錄是1960年8月23日,貝絲、卡門、黛拉、艾琳、費依5個颱風時出現而形成「五旋共舞」[12]。

於當時這5個颱風構成了一個類似倒置奧運五環形狀且當年舉辦了羅馬奧運會,這個現象稱為「五環颱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