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人辭寡】繫辭傳註解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 |繫下第十二章 |

【吉人辭寡】繫辭傳註解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 |繫下第十二章 |

【吉人辭寡】,這句成語出自《詩經·召南·車輛》,意指有德行的人往往言行謹慎,不隨意發表意見。在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這一特質尤顯珍貴。本論文將探討在網路時代下,如何透過吉人辭寡的精神,提高資訊的品質,並減少不必要的紛擾。

  1. 乾坤德行與易簡之理

    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能説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雲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佔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乾,是天底下最強健的,它的德行永遠如此平易而能夠知道危險之幾。而坤,則是天底下最柔順的,它的德行永遠如此簡單而能夠知道阻礙之幾。能夠心與理會而內心喜悦之,再由思慮研究之,以決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勤勉於趨避的事業。所以,談到所謂的變化,吉事會有他的祥瑞徵兆,象徵事物則知道器物的製作,解讀事情吉凶則知道未來的變化。天地設立了尊卑高下的位置,而聖人則成就了萬物之所能。人的謀劃與鬼神的謀劃併用,百姓也能夠擁有這種能力。

    德行與變化

    乾卦的德行表現為易知險,即在看似平易的處境中能夠敏鋭地察覺到潛在的危險。坤卦的德行則體現為簡知阻,即在看似簡易的行動中能夠預見可能遭遇的困難。這種德行不僅是有為之君的治國之道,也是修身養性的個人準則。

    吉人辭寡 Play

    孔穎達:此第九章。自此已下終篇末,總明易道之美,兼明易道愛惡相攻,情偽相感,吉凶悔吝由此而生。人情不等,制辭各異也。

    此為《繫辭傳》最後一章,孔穎達編為《繫下》第九章。從乾坤

    聖人作易的功效與易簡之道

    此節探討聖人創作《易經》的深刻意義,以及《易經》中乾坤二卦所體現的至簡大道。乾坤二卦分別代表了陽剛的健動和陰柔的順從,這種易簡之道不僅是自然的法則,也是人世間進退取捨的指南。聖人通過《易經》,將深奧的道理簡化為易於理解和執行的原則,使人們能夠在面對各種挑戰時作出明智的選擇。

    吉人辭寡

    乾之易知與坤之簡能

    乾卦因陽剛至健而顯得易於理解,坤卦則因其陰柔順從而表現出簡約的能力。乾坤二卦合起來,代表了陰陽互動、變化無窮的自然法則,以及以此引導人事的智慧。通過《易經》,聖人將這些哲理傳達給世人,使他們能夠在順境中簡約從事,在逆境中保持警惕,從而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德行與變化

    乾卦的德行表現為易知險,即在看似平易的處境中能夠敏鋭地察覺到潛在的危險。坤卦的德行則體現為簡知阻,即在看似簡易的行動中能夠預見可能遭遇的困難。這種德行不僅是有為之君的治國之道,也是修身養性的個人準則。

    大難與小難

    在面對重大困難時,乾卦的剛健特性使聖人能夠洞察險境;而在處理日常瑣事時,坤卦的柔順特性能使聖人輕易地克服阻礙。這種

    乾坤之德,心慮之交

    乾稱説言,坤速揆謀,二者乃心與理之會,猶日月之光明互映。王弼未注《繫辭》,然其《周易略例》多引《繫辭》之語。如〈明爻通變〉雲:「能説諸心,能研諸慮。」此或可為朱子之説添一佐證。《古易音訓》引王昭素語:「剩『侯之』二字,必王輔嗣以後韓康伯以前錯。」甚或是古代流通版本之差異。

    虞翻易學承孟喜,王弼則宗費直之學。虞翻解之:乾五之坤,坎為心,兑為説,故能説諸心。此乃言萬物心之喜説也。坎心為慮,乾初之坤成震,震為諸侯,故能研諸侯之慮。韓康伯則曰:諸侯,萬物之主,有為者也。能説萬物之心,能精為者之務。孔穎達曰:萬物之心,皆患險阻。今以阻險告於人,則萬物之心無不喜説,故云「能説諸心」。研,精也。諸侯既有為於萬物,育養萬物,使令得所,則易能説諸物之心,精妙諸侯之慮。

    吉人辭寡

    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亹,音尾。《詩》雲:「亹亹文王,令聞不已。」王肅:「亹亹,勉也。」荀爽:「亹亹,陰陽之微,順時則成,逆時則敗。」此危微之幾也。虞翻解之:乾二

    亹亹不懈,勉勉不息。天下所為,皆有其道,循此道則成事可期,所謂「成天下之亹亹」。變化雲為,吉事有祥。祥瑞之兆,隱含吉凶,虞翻雲「幾祥也,吉之先見者也」。聖人乘天地之位,成萬物之能,務使各得其性。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共同謀劃,以成大事。

    平靜內心,智者之選

    寡言之人,智慧之光

    有位求學者曾向孔子抱怨:“冉雍這個人雖然仁德,但就是不善於言辭。”孔子聽了,並未顯現出對冉雍的不滿,反而反問:“言辭真的那麼重要嗎?能言善辯,往往會招致厭惡。我不知道他是否稱得上仁德,但言辭真的那麼重要嗎?”智者如孔子,其言語總是深思熟慮,不給人以壓迫之感。人生漫漫,我們總會面臨各種挑戰,只有那些內心安寧、沉穩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屹立不倒。

    吉人辭寡 Play

    延伸閲讀…

    吉人辭寡

    【繫辭傳註解】繫下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

    • 孔穎達進一步解釋道,當聖人要有所舉動時,先與人們謀劃以確定得失,又通過卜筮向鬼神求問以考驗吉凶,這就是所謂的「與鬼為謀」。聖人既然先與人謀鬼神謀,就不需要煩惱於思考和探索,自然能夠類比萬物的性情,通達幽深的道理,這就是他們的能力。因此,天下的百姓親近有能力的人,樂意推舉他們為主。
    • 蔡清提出,凡是通過卜筮問易的人,首先要向人們

      夫爻者,何也?

      言乎變者也。

      變動者何也?

      情偽之所為也。

      夫情偽之動,非數之所求也。

      因此聚合分散,屈曲伸展,與體性乖違。體躁好靜,質柔愛剛,體與情反,質與願違。

      巧曆不能定其算數,聖明不能為之典要,法制所不能齊,度量所不能均也。

      為之者,豈在數之大哉?

      陵三軍者或懼於朝庭之儀,暴威武者或困於酒色之娛。

      近者不必親比,遠者不必乖離。同聲相應,高下不必均也。同氣相求,體質不必齊也。

      召雲者龍,命呂者律。

      故二女相違,而剛柔合體。隆墀永歎,遠壑必盈。投戈散地,則六親不能相保。同舟而濟,則胡越何患乎異心?

      故苟識其情,不憂乖遠。苟明其趣,不煩彊武。能説諸心,能研諸慮。睽而知其類,異而知其通,其唯明爻者乎?

      故有善邇而遠至,命宮而商應。脩下而高者降,與彼而取此者服矣。

      是故情偽相感,遠近相追,愛惡相攻,屈伸相推。見情者獲,直往則違。故擬議以成其變化,語成器而後有格。

      不知其所以為主,鼓舞而天下從者,見乎其情者也。

      是故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無體,一陰一陽而無窮。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

      在一個夢的夜晚,我焚燒了記憶的碎片,從此,我的夢境清澈透明。而在一個輕盈的早晨,我丟棄了所有昨天的包袱,從此,我的步伐輕快靈巧。

      吉人辭寡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簡化的過程。這正如古人所説:「寡言以養氣,寡慮以養神,寡慾以養性。」那些精神層次高的人,往往懂得如何清心寡慾。

      帛書引用「剛柔雜處,吉兇可識」,以及後文的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都是對人生哲理的深刻體悟。

      帛書作「剛柔雜處,吉兇可識」,處,處也。虞翻:乾二之坤成坎,坤五之乾成離,故剛柔雜居。艮為居,離有巽兑,坎有震艮,八卦體備,故吉凶可見也。

      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爻也者效

      改寫後的文章(不含原文出處、作者資訊等)

      平靜內心,智者之選

      寡言之人,智慧之光

      有位求學者曾向孔子抱怨:“冉雍這個人雖然仁德,但就是不善於言辭。”孔子聽了,並未顯現出對冉雍的不滿,反而反問:“言辭真的那麼重要嗎?能言善辯,往往會招致厭惡。我不知道他是否稱得上仁德,但言辭真的那麼重要嗎?”智者如孔子,其言語總是深思熟慮,不給人以壓迫之感。人生漫漫,我們總會面臨各種挑戰,只有那些內心安寧、沉穩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屹立不倒。

      延伸閲讀…

      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寡

      【易經基礎】輕鬆學《易經》:繫辭下傳第十二章

      賈詡的智慧

      謀臣贏得生前身後名,寡言自保終成佳話

      賈詡,這位在曹操麾下的謀士,深諳自保之道。在那個爾虞我詐的時代,他選擇了沉默,既不為曹操的舊臣,也不為新君曹丕的親信。他在亂世中審時度勢,最終得以善終,並將這份智慧傳給了家人。易中天曾評價賈詡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這種智慧,正是源自他內心的平靜和寡言。

      管住嘴,才能走得更遠

      《易經》有云:“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成熟的人懂得言多必失,他們更傾向於傾聽、觀察和思考。在沉默中,他們不斷地自我升華。正如作家馬克·吐温所言:“人的思想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當我們學會在沉默中沉澱,我們便能擁有更強大的內心,面對生活的風浪。

      煩惱的秘密

      在一項心理實驗中,實驗者要求參與者

      不負重貽害,勇往直前尋真我

      放下思慮,且行且安

      與其因過多計較而迷失自我,不如專注行動,通過實際的步履找到內心的平靜。蝜蝂,這是一種酷愛背負物品的小生物,它的行為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只要在攀爬之路上遇到任何物品,它都會不假思索地收納於背,直至不堪重負,最終被壓垮。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不應讓無謂的事物羈絆前行的腳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應當學會放下,輕裝上陣,才能更好地前進。不要被外界的雜音和無用的包袱阻礙了我們的視線,要保持一顆澄明的心,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重新定義成功,找到生活的平衡

      成功,並非只是堆積物質財富或追求社會的認可,而是找到內心的平和與滿足。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成功的定義,它應該是基於個人價值觀和幸福感的實現。太多的追求和負累,只會讓我們離真正的幸福越來越遠。

      在生活中實踐,尋找生命的意義

      將這些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更好地管理我們的時間和資源,避免不必要的 pressures and distractions。通過有選擇地接受和放下,我們能夠創造出一個更加輕鬆和有效的環境,以追求我們的目標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