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 | 內文 |
---|---|
結論 | 錢財雖是身外之物,君子仍可喜愛,只要取之有道,用正途得來即可。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取財之法當合乎禮義,否則即使富甲一方,亦無法收穫善名。 |
君子與財 | 孔子認為,君子可追求富貴,然必以正途取之。若以不義手段獲利,便是小人之行,君子絕不為之。君子不甘貧窮,然擺脱困境需合乎道德禮儀,否則縱然腰纏萬貫,亦會被人鄙視,留下惡名。 |
虛江拾金 | 清朝崑山有一孝廉名張鴻乙,其曾祖父虛江曾任雲南御史。虛江父親早年擺渡為生,一日獲一黃布袱,內有賣地銀錢。後發現失主遺留,便歸還失主,不取分文。 |
周秀才拒財 | 明朝中葉,周秀才家境貧寒。一日,其妻在灶台下發現兩錠銀元寶,喜不自勝。然周秀才言不可據為己有,乃在銀面寫道:「若系吾財,當明明白白歸吾。」後將銀拋入水中,後考中舉人及進士,並在太守宴席上重見此銀。 |
君子之道 | 君子之稱號並非遙不可及,品行高潔、彬彬有禮即可。君子雖可喜愛錢財,卻需以正途取得。錢財雖非萬能,然生活基本仍須以金錢維繫,不可過分鄙視金錢。 |
俗語流傳 | 千百年來,人們總結經驗形成眾多簡短通俗的道理,即俗語。有俗語流傳至今,廣為人知,因其飽含哲理。例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便是其中之一。 |
君子之範 | 《論語》中描述君子的名言甚多,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等。損人利己之人、見利忘義之人、心懷叵測之人皆非君子。 |
君子之義 | 君子愛財需取之有道,不可坑蒙拐騙而獲得財富。君子不甘貧窮,然求脱困之道當合乎禮儀道德,否則縱然富甲一方,亦不能成大名。 |
引言 | 《胡雪巖全傳》中有一句名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該當你老夫子的,自然當仁不讓。」大意是君子應當從正道獲得財物,絕不取不義之財。佛家亦言,不貪不義之財,福報自會降臨,反之,不僅損害德行,還會遭受報應。 |
君子 取之有道
君子 取之有道,守住道德底線,方能行得正,走得穩。
一、君子之取,重禮序


君子的取,講究禮儀規範。「取之有道」,要求遵循正當途徑,不越禮儀之界限。古人有云:「君子不近利,不乞於人;不偷不搶,不巧取豪奪。」君子潔身自好,絕不以不當手段謀取私利。
二、君子之取,重誠信
誠信,是君子立身處世之根本。「取之有道」,強調誠信經營。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他們尊重契約,履行承諾,絕不失信於人。誠信就像金子,失去一次,便難以找回。
三、君子之取,重勤勞
君子自食其力,不願坐享其成。「取之有道」,體現勤勞價值。君子勤奮耕耘,踏實做事,靠自己的努力創造財富。他們深知,不勞而獲的財富,往往如浮雲,轉瞬即逝。
四、君子之取,重施予
君子樂於助人,回饋社會。「取之有道」,不只限於個人獲取,更含義施予他人。君子取之有道,富而思及貧,貴而思及賤。他們樂善好施,將自己的財富用於濟困扶危,讓社會更為和諧美好。
五、君子之取,重廉潔
廉潔,是君子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取之有道」,拒絕貪婪腐敗。君子心懷浩然正氣,不為私利所惑。他們不貪贓枉法,不巧取豪奪,始終保持高潔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