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家動土】家有喪事一年內不能動土嗎 |出喪擇日儀式 |台灣生命禮俗禁忌揭密 |

【喪家動土】家有喪事一年內不能動土嗎 |出喪擇日儀式 |台灣生命禮俗禁忌揭密 |

民俗禁忌是民眾生活中遵守、不可觸犯規範,許多人將民間禁忌視為「迷信」,多數禁忌是可以科學、理性來解釋,諸如有關孕婦禁忌,揆其要讓孕婦多休息、免勞動,鬼月禁忌是提醒民眾小心行事,避免危險。

有許多禁忌只是「想耳」或諧音產生,諸如賭徒不可吃蝦否則會「輸到蝦蝦蝦」;不可喝舒跑,否則會「輸到跑路」;參加喪禮説見;漁民家吃魚不能將魚翻身,這類禁忌是於尋求心靈安頓。

民間禁忌有其普遍性,是民眾普遍遵循,避免觸犯生活法則,但禁忌並無強制性,質言,遵守民俗禁忌並違法,但民眾抱持「寧可信其有」心態。

遵守禁忌求得心安,守禁忌內心,或引起他人。

至於禁忌真實性是「信不信你」驗證。

此外產婦不可洗冷水、吹風或吃鹽、吃冰以免得到「月內風」,此外不可食用寒性食物如菜頭、西瓜、白菜,忌食鴨肉、鵝肉有毒食品。

喪家動土 Play

於人生每一階段認真面對,祈求,因此生命禮俗禁忌。

民間每家中有婦女懷孕,這個家庭進入「戒」狀態,例如不可孕婦房間釘釘子、搬動桌椅牀具、傢俱、改變室內設計,以免動到胎神、危及嬰兒。

孕婦本身則不可拿、剪刀剪裁縫紉,不可看日蝕、月蝕,不可看傀儡戲,以免嬰兒殘障。

忌搬重物攀高,忌拍打孕婦肩膀以免流產。

孕婦忌孃家生產,台灣俗語:「有借人死,無借人生。

」民間俗信借外人辦喪事能扣除家中劫數,借人出生會孃家福份佔取,因此女兒嚴禁回孃家生產,允許孃家坐月子;產婦臨盆時房中忌有紅色物品(代表血),且不可有流水聲(象徵流血不止)以免產婦失血過多;產後胞衣(胎盤)需深埋忌外露以免嬰兒吐奶。
喪家動土

台灣人重視產後「作月內」,產婦作月子「月內房」禁止擅入,進入月內房屬「淨者」。

嬰兒月之前不得參與任何宗教活動(如過火、搶、祭祀)。

產婦不得參加婚喪廟會活動。

這些禁忌其要讓產婦多休息,並且避免感染傳染病。

此外產婦不可洗冷水、吹風或吃鹽、吃冰以免得到「月內風」,此外不可食用寒性食物如菜頭、西瓜、白菜,忌食鴨肉、鵝肉有毒食品。

不可拿重物、忌夜出、看書報(影響視力)。

嬰兒出生後禁忌多,比如忌嬰兒出生時哭(影響呼吸)、嬰兒出生即長牙齒剋父母、忌留胎毛(廿四日需剃胎毛)、忌屬虎人看嬰兒(白虎煞),此外嬰兒出生後其生辰八字,有「三十六關煞」説,例如將軍關(不可到奉祀武神廟)、土神關(忌近動土)、水火關(離水火)、百日關(出生一百天內宜小心)……。

嬰兒出生四個月內忌夜出、忌見喜事、喪禮避免沖煞、禁食肉類(會瘡)、茄子、豆子(會蛀牙)、忌吃魚卵會算術,不可吃雞腳會撕破書本、吃雞腸子會糾纏,七夕拜牀母時斟酒需一次斟滿,否則小孩會到處尿尿。

忌親吻睡著嬰兒、忌稱讚(如説會生病)或污衊嬰兒(説小孩像猴子)、忌搔嬰兒腳底,長大會過橋、禁用尺打小孩會變(「蠻皮」)、忌以手指月亮會月陰娘娘割耳朵;忌吃豬腳筋否則大會找不到結婚對象;吃飯時忌以筷子敲打碗,後會變乞丐;碗中殘留米粒,將來結婚對象會是痲子臉。

台灣俗語:「種到歹田望後冬,娶到歹某一世人」,婚姻是一輩子事,總是希望新人能白頭偕老,因此嫁娶每一個過程有必需遵守禁忌。

尋找對象時有年齡(忌三、六、九)、生肖(忌龍虎鬥、羊入虎口、兩虎相爭、雞飛狗跳)、同姓、姓氏不婚(如張廖簡、董楊、柯蔡或宜蘭陳林李),此外有八字不合、斷掌(斷掌查某守空房)、額頭紋(額頭叉剋大家)禁忌。
喪家動土

傳統婚禮過程規矩,現代婚俗簡化到存説親、訂婚、結婚、歸寧幾項儀式。

而且每一階段各有禁忌。

現代婚俗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朋友交往一段時間後,請輩或民代前往「講親晟」。

提親是商議聘金、嫁妝、喜餅數量,提親不可説吉利話,且不得接受女方招待,連水不能喝,婚事決虧欠。

中華民族歷史,有着文化內涵,是一個多民族禮儀邦,禮中心內容是承認、尊卑、差別,禮強調親統疏以尊統卑,長統幼,下者敬上者。

喪家動土 Play

延伸閱讀…

家有喪事一年內不能動土嗎???

出喪擇日儀式-殯葬文化

男方送訂婚「十二禮」,其中豬肉塊必需將肉剔下,豬骨需送男方,代表「吃恁肉,無啃恁骨」,表示不過分之意;喜餅必需送回六或十二盒;新人不得吃自己喜餅,否則會自己福氣吃掉;傳統喜餅俗稱「大餅」,忌烘烤得否則新娘會「赤扒扒」。

訂婚後女方請客,但需男方付費,稱為「壓桌錢」。

訂婚宴客男方親人不可吃到後一道菜(吃表示過分),需提前離席,而且雙方不得説見或邀請親家常來,説否則會再婚。

結婚禁忌多,男逢九歲不婚、逢鸞年不婚,兄弟不得一年內結婚(會分掉福氣)、鬼月不婚禁忌。

結婚前一天「安牀」後忌獨睡牀(「睏空舖無死?死某」),新娘禮俗忌有口袋否則會孃家財帶走,迎親人員、禮車偶數原則。

新娘出家門忌見天,需以傘(北部)或米篩(南部)遮掩。
喪家動土

禮車開動時新娘丟扇子表示丟掉「歹性地」,扇子拾回後不可讓新娘見到否則會「性復發」。

新娘進門前要跨烘爐,代表潔淨和代代生湠、踩破瓦會生男丁(弄璋弄瓦),入門時忌踩踏夫家門檻(象徵挑釁),新娘進大廳時嚴禁家人場,否則日後會「沖」,台灣婚俗新娘入門家人需迴避,只有媒人、母舅、伴郎(娘)陪同,電視上表演「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拜堂儀式民間無此事。

新人拜神祭祖時母舅點燃香和燭,插香時忌插,否則再婚。

新人入洞房忌坐在牀否則懷孕時會害喜,洞房內禁止淨者、屬虎(象徵白虎煞)和姑字輩如小姑、姑媽、姑婆入內,因姑音。

中華民族歷史,有着文化內涵,是一個多民族禮儀邦,禮中心內容是承認、尊卑、差別,禮強調親統疏以尊統卑,長統幼,下者敬上者。

延伸閱讀…

台灣生命禮俗禁忌揭密

搬家禁忌有哪些?這6大禁忌要特別注意!

以此制定各人行為規範,禮基本精神是“孝”和“敬”,疏敬親,尊,幼敬長,孝其中。

是白喜事方面,,民間辦喪事無論舉動大小會請法師來做法事,於人們受“儒、釋、道”三教園融影響,宗教信仰上,往往佛道,有道教當成佛教,關於法事內容形式,喪家懂,主要是了事一手安排。

做法事誦徑,有用九位、十一位、十三位,個別情況可多十五位、四十九位,三位、五位,情況家屬經濟狀況來決定人數。

(先子、媳、後女兒、女婿、孫兒、孫媳、子侄、朋友;手拿三柱香,跪拜三次,起身,躬三次即禮成)治喪是中國人發送亡者,是年老去世這體制改革舉辦一種活動,喪事活動歷史,傳統長禮儀式,到北宋司馬光 書儀.喪禮中歸結有二十多條之多,這一繁鎖喪禮程序中所體現原則,一是”孝”,二是”敬”,古人希望通過規範人們喪事操作來淳化人,強化兩代人之間聯繫,以此提供一條社會性感情紐帶,從而促進社會治理,現代喪祭禮儀源於代喪祭習俗,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程度提高而演變和革新新式治喪禮儀注重哀思四個字。

人臨終前,子女直系親屬守其側,聽取遺言,證實死亡後要親屬儘快向親友發出報喪帖,通報死訊,舊時喪俗,人死後要紙式布巾覆其臉上死者。

人死後,因為理解到另一個世界生活,因而要為死者沐浴、整容,然後入殮入殮時注意:死者頭裏腳朝外,入殮後,要有一段時間停柩待葬,稱為殯,殯的時間地點因人而異,親屬換喪服,戴孝帽,要進行悼念,超度設靈,親戚朋友前來弔喪,弔喪禮義,行三跪九叩禮,出殯前一天晚,長家整夜不能睡,要伴夜、坐夜、守靈,明日要,孝子賢孫以及親戚朋友守靈以示後一次相聚,出殯前舉行”辭靈”儀式,要請人唸超度,並請樂隊吹吹打打,壯聲威,殯期間,有新友,守,靈堂內供桌上燃有一盞小油燈,須時時加油,不使熄滅,到出殯,任其自滅,稱長眼燈。

喪禮後出殯,民間稱送葬,僧道選擇吉日,吉時,正式出殯,上午八、九點鐘,靈柩人抬着,以示鄭重,出殯行列包括內容有多有,銘旗–孝燈–香亭–樂隊–轎(靈柩)–遺屬–送葬親友,靈柩之地,親友沿途設奠祭祀,稱路祭。

墓地,將棺材放置挖墓穴前,祭奠哀哭一番後,僧道誦經,放入墓穴,剷土掩棺,並堆土成墳堆,落喪後,僧道將魂轎盤內的五穀種子撒墓地象徵子孫綿衍,返回後,設靈位安置於廳堂,喪安婦女要供飯菜祭奠。

新式治喪禮儀傳統治喪禮儀相比,但意義,沒有訃告,追悼會,現在這兩點做講解。

訃告,訃告親友和社會作通報、告知死者姓名、身份、死因、逝世日期、時間、地點死者生前簡歷以及給死者吊信,開追悼和送花圈,輓聯時間地點。

追悼會喪家設置靈堂舉行,佈置追悼會場,逝者親友迎候親友和來賓,發放白花和黑紗,宣佈追悼會開始,宣讀悼詞,告別遺體,逝者親屬表示慰問,追悼會結束。

燭點燃,插土地神位旁邊,然後親人順序上香;請山神;同時要準備各項貢品,如:香、燭、茶、酒、生鮮(雞、魚、肉)、生果、糖果、素菜(粉絲、黃花菜)、金銀、衣裳; ;請文王八卦;同時骨灰下葬,安放完畢;發憝:招請亡到壇,接受超度招靈沐浴:請亡到壇,沐浴換衣懺頭:唱誦方法代亡靈懺悔(生前盡孝道,對友忠)供靈: 向亡靈供奉衣物、金銀、食物,作路上享用乃先天啓教,李老君流傳於下界大地之中,六合光明之內,濟生度死之方,流傳人間,護國安民,歷史流傳,後有很多學士以及博古通今隱士,遵老君燒丹練汞教道,保身安。

湖南湘鄉富陽山學院內,有二同學,姓朱姓夏,中考試未中,他倆回家路途思戀,出家,餘富陽山中,建一住所,不管紅塵事,收集道家歷史,博古通今書籍,彙集起來,研究道家科儀,以及陰陽雨會事,科書,文疏,表章,詞奏,全部整修。

容後,皇宋紹興五年之間,京城皇榜開科取士,朱夏二人競發起念頭,要去京城會考,他倆得進考場,全中內翰大學士,侍御大夫職,那知皇朝時規,隱居學道出家此,不能做官,故所他倆知違犯上命,急修坦白歷史呈上,請求為禱,呈上待命,萬歲龍眼觀看,不予處分,競發聖旨下令封朱夏二人真人,護國安民,富陽山朱夏觀,後朱夏觀發出五觀,致於學道貌岸然者,不一致,來源如此。

此寫出陰陽兩會之分,説於後。

(陽會先天無機雷府主,普濟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