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地處長江上游,介於東經92°21′~108°12′和北緯26°03′~34°19′之間,東西長1075餘千米,南北900餘千米。
東連渝,南鄰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陝三省。
面積48.6萬平方千米,次於新疆、西藏、內蒙和青海,居全國第五位。
全省地貌東西差異大,地形複雜多。
四川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過渡帶,高差,西高東特點。
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4000米以上;東部盆地、丘陵,海拔多1000~3000米之間。
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東部四川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面積16.5萬平方千米。
盆地四周北部秦嶺,東部米倉山、大巴山,南部大婁山,西北部龍門山、邛崍山山地環繞。
氣候温暖濕潤,冬暖夏,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植被亞帶常綠闊葉林。
農業利用方式為一年兩熟制。
盆地西部為川西平原,土地,為都江堰自流灌溉區,土地生產能力;盆地中部為紫色丘陵區,海拔400~800米,地勢微向南傾斜,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從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長江;盆地東部川東平行嶺谷區,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
點擊查看多>>(此資料四川年鑑社提供,內容來自《四川年》2017卷) 以來四川享有“天府之國”美譽。
地理條件和經濟條件,使四川成為中國經濟開發地區之一。
據考古證明,舊石器時期今四川境內有人類活動,距今4000~5000年,成都平原地區是長江上游區域文化起源中心。
其中廣漢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是蜀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農業文明和城市文明興起,歷史上四川農業、冶金、絲織、建築得到發展。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
商周時期,四川地區建立了兩個國家:一個是今川西地區,古蜀族中心建立蜀國;另一個是今川東地區(包括今重慶市),古巴族中心建立巴國。
所以,四川地區古稱“巴蜀”。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置巴蜀二郡;漢屬益州;唐屬劍南道及山南東、西道;宋置川陝路,後分置益、梓、利、夔四路,總稱四川路,始有四川名。
元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
明置四川布政使司,轄區內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
四川省,並川、滇、黔3省省界進行調整,基本確定了現在四川南部省界。
民國時期(1912—1949年),今四川西部分治為西康省,1955年西康省劃歸四川。
1997年四川分為今重慶直轄市和四川省,川渝分治。
2016年,四川省轄18個市,3個民族自治州。
點擊查看多>>
(此資料四川年鑑社提供,內容來自《四川年》2017卷) 四川文明夏商時代神權文明,西周春秋戰國禮樂文明。
秦統一巴蜀後,巴蜀文化轉型秦漢文化一支地域亞文化。
漢魏之際中國道教發源地,隋唐五代文學地,佛教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宋代經濟文化高度,出現了全世界紙幣“交子”。
巴蜀科技歷史上發達,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種植技術、鹽井技術、青銅冶煉技術、天文學、數學、醫學。
四川主要屬於巴蜀文化區,區域文化自成體系。
四川語言文化、戲曲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織錦文化、鹽文化具有地方風格,如四川方言、川戲、川茶、川酒、川菜、川藥及蜀繡、蜀錦、川派盆景文化品牌帶有地方特色。
川菜位居中國八大菜系列,五糧液川酒國宴珍品,竹葉青、蒙頂茶、峨眉毛峯名茶享譽全國。
四川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條件,礦產資源且種類齊全。


峨眉山、樂山是世界與文化雙遺產,都江堰——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遺產,九寨溝、黃龍世界遺產,廣漢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出土大量金器、銅器、玉器和陶器屬文物精品。
其中,象徵着追求光明、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精神金沙遺址出土“太陽神鳥”國家文物局批准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兼容多元文化。
四川文化雖不可避免地具有農業文明封閉性和靜態性,但它地具有外努力開拓開放性。
境內本土巴蜀文化和西部藏區文化外,只要跨出盆地,楚文化、秦隴文化、滇文化、夜郎文化、藏彝文化區域路途相接,促成了四方經濟文化交流滲透,形成巴蜀文化多元兼容開放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吸納了西方節慶文化飲食文化。
點擊查看多>>
(此資料四川年鑑社提供,內容來自《四川年》2017卷) 四川省共有33個城市,其中副省級城市1個,地級市17個,縣級市15個;全年出生人口86.1萬人,人口出生率10.48‰;死亡人口57.4萬人,人口死亡率6.99‰;人口增長率3.49‰。
年末常住人口8262萬人,2015年(下同)增加58萬人。
其中,城鎮人口4065.7萬人,鄉村人口4196.3萬人,城鎮化率49.21%,提高1.52個百分點。
城市和建制鎮等級規模變化,成都、攀枝花、綿陽、德陽中心城市進一步做做,城鎮化率超過40%有瀘州、南充、眉山、宜賓、遂寧、樂山、內江、雅安、廣元、達州、貢、資陽市,有力地推動了全省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體系逐步形成了以成都為特大城市,綿陽、南充、瀘州大城市,宜賓、內江、遂寧、眉山、樂山中等城市,廣漢、江油、閬中等小城市4個層次城市體系格局。
儘管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城市規模體系完善。
33個城市中,200萬人以上城市有1個,其餘中小城市。
城市規模100~200萬人、50~100萬人檔次城市缺乏或,形成斷層效應。
城市空間分佈體系甚合理,城市佈局顯東多西,東部佔全省城市數93.75%,東部地區和重慶地區一起構成中國西部城市羣密集地區,是中國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第四大城市羣地區,2011年批准為成渝經濟區。
四川西部只有攀枝花和西昌2個城市。
首位城市地位突出。
成都是省會城市,是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為全省經濟、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及交通通訊樞紐。
四川省域內人口、產業、資本、技術、信息與人才成都高度集中,極化效應十分,成都市國土面積佔全省2.6%,而2016年常住人口國內生產總值佔到全省19.27%和37.24%。
成都市四川省作用舉足,西部地區是一個十分中心城市。
2014年10月14日國務院設立四川天府新區,新區位於成都市主城區南偏東方向,區域範圍涉及成都、眉山、資陽三市轄7縣(市、區),規劃面積1578平方千米。
點擊查看多>> (此資料四川年鑑社提供,內容來自《四川年》2017卷) 四川省國土面積48.6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國土總面積5.1%,居全國第5位。
於人口眾多,人均國土面積於全國平均水平。
四川省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佔全省區域面積77.1%、12.9%、5.3%和4.7%。
土壤類型,據第二次土壤普查,全省土壤類型共有25個土類、66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佔全國總數43.48%和32.60%。
點擊查看多>>(此資料四川年鑑社提供,內容來自《四川年》2017卷) 氣候複雜多,且地帶性和垂直變化十分。
水熱條件和光照條件差異,全省分為三大氣候區:
1.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
該區熱量條件,全年温暖濕潤,年均温16℃~18℃,積温4000℃~6000℃,氣温日,年,冬暖夏,無霜期230~340天。
盆地雲量多,晴天,全年日照時間,年日照1000~1400時,同緯度長江流域下游地區600~800時。
雨量,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50%以上集中夏季,多夜雨。
2.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
該區全年氣温,年均温12℃~20℃,日,年,寒午,四季不明顯。
雲量,晴天多,日照時間,年日照時間2000~2600時。
降水量,乾季分明,全年有7個月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5~10月。
河谷地區受焚風影響形成典型乾河谷氣候,山地形成顯著立體氣候。
3.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氣候區。
該區海拔高差,氣候立體變化,從河谷到山脊出現亞熱帶、温帶、中温帶、寒温帶、亞寒帶、寒帶和凍帶。
總體上寒温帶氣候主,河谷乾暖,山地,冬寒夏涼,水熱,年均温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
天氣,日照,年日照1600~2600時。
氣候是:季風氣候,雨季;區域間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早、夏、秋雨、多雲霧、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冬長、基本無夏、日照、降水集中、幹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且範圍大,主要有乾旱,其次是暴雨、洪澇和低温。
點擊查看多>>(此資料四川年鑑社提供,內容來自《四川年》2017卷) 四川水資源,居全國前列。
全省降水量4889.75億立方米。
水資源河川徑流,境內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條,號稱“千河省”。
水資源總量共計3489.7億立方米,其中,多年天然河川徑流量2547.5億立方米,佔水資源總量73%;上游入境水942.2億立方米,佔水資源總量27%。
有地下水資源量546.9億立方米,可開採量115億立方米。
境內遍佈湖泊冰川,有湖泊1000多個、冰川200餘條,川西北和川西南還分佈有面積沼澤,湖泊總蓄水量15億立方米,加上沼澤蓄水量,共計35億立方米。
四川水資源是:總量,人均水資源量於全國,但時空分佈,形成區域性缺水和季節性缺水;水資源河川徑流,但徑流量季節分佈,大多集中6~10月,災害時有發生;河道迴,利於農業灌溉;天然水質,但部分地區有污染。
點擊查看多>>(此資料四川年鑑社提供,內容來自《四川年》2017卷)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地處長江上游,介於東經92°21′-108°12′和北緯26°03′-34°19′之間,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900多公里。
東連重慶,南鄰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陝三省。
面積48.6萬平方公里,次於新疆、西藏、內蒙和青海,居全國第五位。
全省地貌東西差異大,地形複雜多。
四川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過渡帶,高差,西高東特點。
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4000米以上;東部盆地、丘陵,海拔多1000~3000米之間。
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東部四川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面積16.5萬平方公里。
盆地北部秦嶺,東部米倉山、大巴山,南部大婁山,西北部龍門山、邛崍山山地環繞。
該區氣候温暖濕潤,冬暖夏,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植被亞帶常綠闊葉林。
農業利用方式為一年兩熟制。
盆地西部為川西平原,土地,為都江堰自流灌溉區,土地生產能力;盆地中部為紫色丘陵區,海拔400-800米,地勢微向南傾斜,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從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長江;盆地東部川東平行嶺谷區,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
西北部川西北高原,屬於青藏高原東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5000米,高寒氣候,高山草甸植被。
西南部橫斷山脈北段,山高谷,山河相間,山河呈南北走向,東向西為岷山、岷江、邛崍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礱江、沙魯裏山和金沙江。
氣候植物呈垂直分佈,主要分佈寒帶針葉林、温帶針闊混交林、北亞熱帶和落葉混交林、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四川氣候總特點是:季風氣候,雨季;區域間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早、夏、秋雨、多雲霧、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冬長、基本無夏、日照、降水集中、幹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且範圍大,主要有乾旱,其次是暴雨、洪澇和低温。
四川國土面積48.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總面積5.1%,居全國第5位。
但於人口眾多,人均國土面積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
四川地貌複雜多,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佔全省總面積77.1%、12.9%、5.3%和4.7%。
土壤類型,據第二次土壤普查,共有25個土類、66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佔全國總數43.48%和32.60%。
全省土地利用類型8個一級利用類型,45個二級利用類型和62個三級利用類型。
橡膠園以外,其他省一、二級土地利用類型四川有,全國代表性。
土地利用林牧業主,林牧地集中分佈於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佔總土地面積68.9%;耕地則集中分佈於東部盆地和山丘陵區,佔全省耕地85%以上;園地集中分佈於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佔全省園地70%以上;交通用地和建設用地集中分佈濟發達平原區和丘陵區。
四川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條件,礦產資源且種類齊全。
查明資源儲量礦種有100餘種、礦區1906處,其中有43種礦產保有資源儲量位居全國前5位,煤、鐵、錳、鈦、釩、銅、鉛、鋅、輕稀土、磷、水泥灰巖礦產資源儲量有所增加。
全省礦產資源供應能力,是西部乃至全國礦物原材料生產和加工大省。
四川礦產資源特點:一是資源總量,但人均佔有量於全國水平;資源種類齊全,但多數礦種儲量。
釩鈦磁鐵礦、巖鹽、芒硝、鉛鋅、硫、鐵礦、石棉、雲母、金、磷、水泥灰岩儲量可滿足開發需要外,多數礦產資源存在資源數量,質量差、探明礦山問題。
二是大型或特大型礦牀分佈集中,區域特色,有利於形成綜合性礦物原料基地。
礦產集中分佈川西南(攀西)、川南、川西北三個區,並各具特色:川西南黑色、有色金屬和稀土資源優勢,其他礦產且組合,是全國冶金基地之一;川南煤、硫、磷、巖鹽、天然氣為主非金屬礦產種類多,藴藏量,是全國化工工業基地之一;川西北金屬(鋰、鈹、金、銀)和能源礦產(鈾、泥炭)資源,是潛在尖端技術產品原料供應地。
三是部分礦產貧礦和低品質礦主,富礦。
鉛、鋅、鎘、銀、巖鹽、鈣芒硝品位外,其他礦產多中、貧礦。
四是礦牀共生、伴生礦多,具有綜合利用價值,但增加了採礦和選冶工藝難度。
如攀西釩鈦磁鐵礦鐵、釩、鈦共生,川南煤礦煤、硫共生,川西北鋰礦鋰、鈹共生。
四川省水資源,居全國前列。
全省多年降水量4889.75億立方米。
水資源河川徑流,境內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條,號稱“千河省”。
水資源總量3489.7億立方米,其中:多年天然河川徑流量2547.5億立方米,佔水資源總量73%;上游入境水942.2億立方米,佔水資源總量27%。
有地下水資源量546.9億立方米,可開採量115億立方米。
境內遍佈湖泊冰川,有湖泊1000多個、冰川200餘條和面積沼澤,多分佈於川西北和川西南,湖泊總蓄水量15億立方米,加上沼澤蓄水量,共計35億立方米。
四川水資源總特點是:總量,人均水資源量於全國,但時空分佈,形成區域性缺水和季節性缺水;水資源河川徑流,但徑流量季節分佈,大多集中6月—10月,災害時有發生;河道迴,利於農業灌溉;天然水質,但部分地區有污染。
四川生物資源十分,保存有許多、古老動植物種類,是中國乃至世界物種基因庫之一。
植被類型多樣,植物種類。
全省有高等植物萬種,佔全國總數1/3,於雲南居全國第二位。
其中:苔蘚植物500餘種,維管束植物230餘科、1620餘屬,蕨類植物708種,裸子植物100餘種(含變種),被子植物8500餘種,松、杉、柏類植物87種居全國首。
列入國家瀕危保護植物有84種,佔全國21.6%。
有各類野生經濟植物5500餘種,其中:藥用植物4600多種,全省所產中藥材佔全國藥材總產量三分之一,是全國中藥材基地;芳香及芳香類植物300餘種,是全國芳香油產地;野生果類植物達100多種,獼猴桃資源,居全國首,並國際上享有聲譽;菌類資源十分,野生菌類資源1291種,佔全國95%。
2013年末森林覆蓋率35.5%,2012年提高0.2個百分點。
動物資源,有脊椎動物1246種,佔全國總數45%以上,獸類和鳥類佔全國53%。
其中:獸類217種,鳥類625種,爬行類84種,兩棲類90種,魚類230種。
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44種,佔全國39.6%,居全國冠。
四川野生大熊貓數量1206只,佔全國總數76%,其種羣數量居國第一位。
動物中可供經濟利用種類佔50%,其中:毛皮、革、羽動物200餘種;藥用動物340餘種。
四川雉類資源,雉科鳥類20種,佔全國雉科總數40%,其中有許多瀕危雉類,如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雉鶉、四川山鷓鶉和綠尾虹雉。
四川省是旅遊資源大省,旅遊資源,擁有風景、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具有數量多、類型、分佈廣、品位特點,其資源數量和品位全國名列前茅。
2014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資料測算,全年出生人口83.0萬人,人口出生率10.2‰;死亡人口57萬人,人口死亡率7.0‰;人口增長率3.2‰。
年末常住人口8140.2萬人,上年末增加33.2萬人。
其中,城鎮人口3768.9萬人,鄉村人口4371.3萬人,城鎮化率46.3%,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省份,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世居少數民族有彝、藏、羌、苗、回、蒙古、傈僳、滿、納西、土家、、布依、傣、壯14個。
民族自治地方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 (轄18個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轄13個縣)、涼山彝族自治州 (轄17個縣市,其中包括木裏藏族自治縣)和峨邊彝族自治縣、彝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
民族自治地方總人口753.4萬人。
全省少數民族人口490 多萬人, 其中: 彝族264.44 萬人, 藏族 149.65 萬人, 羌 族29.69 萬人, 苗族 16.46 萬人, 回族10.45萬人,土家族5.92萬人,蒙古族3.66萬人,傈僳族2.11萬人,其他少數民族9萬多人。
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總人口6.2%。
另有米 、鹽、仁和、平武、 石棉、 寶興、 漢源、 滎經、金口河、興文、宣漢、古藺、敍、珙縣、筠連、屏山 16 個 民族待遇縣(區)及98個民族鄉。
四川是全國彝族聚居區,第二大藏區和唯一羌族聚居區。
四川民族自治地方 是“民族走廊”,是四川藏區居於“穩藏安康”戰略要地,是“治藏依託”。
彝族主要分佈涼山州、樂山市、攀枝花市;藏族主要 分佈甘孜州、阿壩州和涼山州木裏縣;羌族主要分佈 阿壩州汶川縣、理縣、茂縣和綿陽市北川、鹽亭、平武縣;苗族主要分佈瀘州市、宜賓市、涼山州; 回族主要散 居廣元市青川、蒼溪縣,廣安市武勝 縣,南充市閬中市,成都市新都縣、崇州市,宜賓市,涼山州西昌市、德昌、會理縣,阿壩州松潘、阿壩縣和綿陽、內江、瀘州、貢市;蒙古族主要散居涼山州鹽源、木裏縣及成都 市地;傈僳族主要散居涼山州和攀枝花市;滿族主要聚居成都市;納西族主要分佈涼山州鹽源、木裏縣和攀枝花市鹽邊縣; 土家族散居各市、州;白族主要分佈 涼山州和攀枝花市;布依族主要分佈涼山州;傣族主要分佈涼山州會理縣和攀枝花市;壯族主要分佈涼山州 寧南、木裏、會東縣。
2014年年末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5萬所,在校生1512.0萬人,教職工99.7萬人,其中專任教師82.7萬人。
2014年年末共有小學6959所,招生93.0萬人,在校生531.3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2%;初中3901所,招生83.5萬人,在校生258.3萬人;特殊教育122所,招生2432人,在校生1.1萬人;普通高中732所,招生49.8萬人,在校生149.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568所,招生48.3萬人,在校生119.5萬人。
職業技術培訓機構4539個,職業技術培訓註冊學員234.4萬人次。
2014年年末共有普通高校107所。
普通本(專)科招生40.9萬人,增長8.5%;在校生132.8萬人,增長4.5%;畢業生33.9萬人,增長6.3%。
研究生培養單位38個,招生2.8萬人,在校生8.8萬人,畢業生2.5萬人。
成人高等學校16所,成人本(專)科在校生40.3萬人;參加學歷教育自學考試66萬人次。
2014年年末川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65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7個。
全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3人。
全省全年申請專利91167件,獲得授權專利47120件,其中發明專利29926件,獲得授權發明專利5682件。
新增專利實施項目9791項。
行政機關立案處理專利案件669件,審理結案667件,結案率99.7%。
2014年年末有認定技術企業2150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4個;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26家,其中創新型企業14家,創新型試點企業12家;省級創新型企業1623家;重點產業技術創新聯盟30個,其中國家試點聯盟2個,國家重點培育聯盟1個;國家備案聯盟7個。
全年共登記技術11991項,成交金額221億元。
完成省級科技成果登記2206項。
2014年年末四川省文化系統內藝術表演團體51個,藝術表演場所52個,文化館207個,文化站4595個,公共圖書館198個。
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13個,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44個。
2014年年末共有博物館164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17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69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307處。
四川省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工作進入常態,全年接待觀眾3797萬人次。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22項。
2014年年末無線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廣播電視台165座,中短波發射台和轉播台36座。
廣播綜合覆蓋率97.0%;電視綜合覆蓋率98.1%。
有線電視用户1473萬户。
2014年全年出版地方報紙137種,出版量15.6億份;出版期刊351種,出版量6900萬冊;出版圖書9021種,出版量21956萬冊;出版音像製品137種,電子出版物361種。
檔案館246個,其中國家綜合檔案館204個。
國家綜合檔案館全年社會開放各類檔案606.6萬卷。
2014年年末四川省醫療衞生機構80104個,其中醫院1802個,基層醫療衞生機構75137個;牀位45.2萬張,衞生技術人員45.2萬人,其中執業醫師14.6萬人,執業助理醫師3.5萬人,註冊護士16.9萬人。
婦幼保健機構202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0.5萬人,註冊護士0.7萬人;鄉鎮衞生院4575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5萬人,註冊護士2.0萬人。
四川礦産資源點:一是資源總量,但人均佔有量於全國水平;資源種類齊全,但多數礦種儲量。


延伸閱讀…
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額40.2億元,增長11.5%,籌集公益金11.9億元。
年末國家級高水平後備人才基地15所、省級21所,市(縣)級業餘訓練重點單位30所;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53個。
共建設全民健身路徑7268條,當年新建142條。
實施體育“十項惠民行動”,新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3693個。
2014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8536.7億元,可比價格計算,上年增長8.5%。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5128元,增長8.1%。
第一產業增加值3531.1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14519.4億元,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10486.2億元,增長8.8%。
三次產業經濟增長貢獻率5.0%、59.7%和35.3%。
三次產業結構上年12.8:51.3:35.9調整12.4:50.9:36.7。
2014年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46.7萬公頃,與上年持平;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28.5萬公頃,增長1.6%;中草藥材播種面積10.8萬公頃,增長3.8%;蔬菜播種面積131.5萬公頃,增長3.1%。
2014年全年糧食總產量3374.9萬噸,上年下降0.4%,其中小春糧食增產2.6%;大春糧食減產1.0%。
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300.8萬噸,增產3.6%;煙葉產量22.5萬噸,減產10.5%;蔬菜產量4069.3萬噸,增產4.1%;茶葉產量23.4萬噸,增產6.6%;園林水果產量759.7萬噸,增產5.7%;中草藥材產量42.3萬噸,增產4.7%。
2014年全年生豬出欄7445.0萬頭,上年增長1.8%;牛出欄278.7萬頭,增長5.3%;羊出欄1632.7萬隻,增長3.1%;家禽出欄增長1.4%。
禽蛋、牛奶產量增長0.1%和0.3%。
2014年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20萬公頃。
其中,完成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2.7萬公頃,完成退耕林工程0.5萬公頃;年末實有森林管護面積1771萬公頃。
年末全省共有濕地公園33個,其中省級濕地公園13個(2014年批建1個),國家濕地公園20個(2014年批建6個)。
年末森林覆蓋率35.75%,上年提高0.25個百分點。
全2014年全年水產養殖面積19.94萬公頃,上年增長1.3%;水產品產量132.63萬噸,增長5.2%。
2014年全年新增農田灌溉面積6.3萬公頃,年末灌溉面積267.7萬公頃。
全年新增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0.4萬平方公里,累計8.2萬平方公里。
新解決飲水困難人口424萬人。
新增農業機械總動力290.3萬千瓦,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4397.2萬千瓦,增長11.2%。
全年農村電量169.6億千瓦時,增長3.7%。
2014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2409.0億元,上年增長9.4%,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2.5%。
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974户。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6%。
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看,工業增加值上年增長9.1%,重工業增加值增長9.9%,輕重工業33.7:66.3。
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7.2%;集體企業增長11.2%,股份制企業增長10.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8.1%。
分行業看,規模以上工業41個行業大類中有37個行業增加值增長。
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12.8%,汽車製造業增12.7%,黑色金屬礦採選業增長15.6%,酒、飲料和製茶製造業增7.7%,紡織業增長9.2%,化學纖維製造業增16.2%,傢俱製造業增10.5%,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增長22.5%,金屬製品業增12.5%。
從主要產品產量看,汽油產量上年增長163.0%,天然氣增長4.3%,發電量增長17.4%,鐵礦石原礦增長11.1%,成品鋼材增長2.9%,水泥增長4.9%,白酒增長5.6%,化學藥品原藥增長62.8%,汽車增長19.1%,電子計算機整機增長22.9%。
2014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559.7億元,增長8.1%。
實現利税總額3897.2億元,下降0.4%。
盈虧後實現淨利潤2046.3億元,下降3.4%。
其中,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淨利潤449.3億元,下降5.1%;股份制企業1536.4億元,下降1.2%;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370.5億元,下降7.6%。
【位置和麪積】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介於東經97°21′~108°33′(跨經度11°12′)、北緯26°03′~34°19′(跨緯度8°16′)之間,東西跨度1061.6千米,南北跨度916.5千米。
全省土地面積48.6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5.1%,排新疆、西藏、內蒙古、青海後,居全國第5位。
周邊同重慶、貴州、雲南、西藏、青海、甘肅、陝西7個省(區、市)接壤。
【地形地貌】 四川省地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雲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幾大地貌單元,地勢西高東,西北向東南傾斜。
山地為主要特色,地貌平原、台地、丘陵、山地分為4類,佔全省行政區域面積5.93%、3.52%、11.03%、79.52%。
四川省平均海拔2598米。
全省平均海拔市(州)是甘孜藏族自治州,4192米;是遂寧市,362米。
全省點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貢嘎山鄉貢嘎山主峯,海拔7526米;點位於廣安市鄰水縣御臨鎮文武村,海拔188米。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地處長江上遊,介於東經92°21′-108°12′和北緯26°03′-34°19′之間,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900多公里。
東連重慶,南鄰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陜三省。
面積48.6萬平方公里,次於新疆、西藏、內蒙和青海,居全國第五位。
全省地貌東西差異大,地形複雜多。
四川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過渡帶,高差,西高東特點。
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4000米以上;東部盆地、丘陵,海拔多1000~3000米之間。
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東部四川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面積16.5萬平方公里。
盆地北部秦嶺,東部米倉山、大巴山,南部大婁山,西北部龍門山、邛崍山山地環繞。
該區氣候温暖濕潤,冬暖夏,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植被亞帶常綠闊葉林。
農業利用方式為一年兩熟制。
盆地西部為川西平原,土地,為都江堰自流灌溉區,土地生産能力;盆地中部為紫色丘陵區,海拔400-800米,地勢微向南傾斜,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從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長江;盆地東部川東平行嶺谷區,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
西北部川西北高原,屬於青藏高原東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5000米,高寒氣候,高山草甸植被。
西南部橫斷山脈北段,山高谷,山河相間,山河呈南北走向,東向西為岷山、岷江、邛崍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礱江、沙魯裏山和金沙江。
氣候植物呈垂直分佈,主要分佈寒帶針葉林、温帶針闊混交林、北亞熱帶和落葉混交林、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四川氣候總特點是:季風氣候,雨季;區域間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早、夏、秋雨、多雲霧、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冬長、基本無夏、日照、降水集中、幹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且範圍大,主要有乾旱,其次是暴雨、洪澇和低温。
四川國土面積48.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總面積5.1%,居全國第5位。
但於人口眾多,人均國土面積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
四川地貌複雜多,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佔全省總面積77.1%、12.9%、5.3%和4.7%。
土壤類型,據第二次土壤普查,共有25個土類、66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佔全國總數43.48%和32.60%。
全省土地利用類型8個一級利用類型,45個二級利用類型和62個三級利用類型。
橡膠園以外,其他省一、二級土地利用類型四川有,全國代表性。
土地利用林牧業主,林牧地集中分佈於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佔總土地面積68.9%;耕地則集中分佈於東部盆地和山丘陵區,佔全省耕地85%以上;園地集中分佈於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佔全省園地70%以上;交通用地和建設用地集中分佈濟發達平原區和丘陵區。
四川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條件,礦産資源豐且種類齊。
查明資源儲量礦種有100餘種、礦區1906處,其中有43種礦産保有資源儲量位居全國前5位,煤、鐵、錳、鈦、釩、銅、鉛、鋅、輕稀土、磷、水泥灰巖礦産資源儲量有所增加。
全省礦産資源供應能力,是西部乃至全國礦物原材料生産和加工大省。
四川礦産資源點:一是資源總量,但人均佔有量於全國水平;資源種類齊全,但多數礦種儲量。
延伸閱讀…
釩鈦磁鐵礦、巖鹽、芒硝、鉛鋅、硫、鐵礦、石棉、雲母、金、磷、水泥灰岩儲量可滿足開發需要外,多數礦産資源存在資源數量,質量差、探明礦山問題。
二是大型或特大型礦牀分佈集中,區域特色,有利於形成綜合性礦物原料基地。
礦産集中分佈川西南(攀西)、川南、川西北三個區,並各具特色:川西南黑色、有色金屬和稀土資源優勢,其他礦産豐且組合,是全國冶金基地之一;川南煤、硫、磷、巖鹽、天然氣為主非金屬礦産種類多,藴藏量,是全國化工工業基地之一;川西北金屬(鋰、鈹、金、銀)和能源礦産(鈾、泥炭)資源,是潛在尖端技術産品原料供應地。
三是部分礦産貧礦和品質礦主,富礦。
鉛、鋅、鎘、銀、巖鹽、鈣芒硝品位外,其他礦産多中、貧礦。
四是礦牀共生、伴生礦多,具有綜合利用價值,但增加了採礦和選冶工藝難度。
如攀西釩鈦磁鐵礦鐵、釩、鈦共生,川南煤礦煤、硫共生,川西北鋰礦鋰、鈹共生。
四川省水資源,居全國前列。
全省多年降水量4889.75億立方米。
水資源河川徑流,境內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條,號稱“千河省”。
水資源總量3489.7億立方米,其中:多年天然河川徑流量2547.5億立方米,佔水資源總量73%;上遊入境水942.2億立方米,佔水資源總量27%。
有地下水資源量546.9億立方米,可開採量115億立方米。
境內遍佈湖泊冰川,有湖泊1000多個、冰川200餘條和面積沼澤,多分佈於川西北和川西南,湖泊總蓄水量15億立方米,加上沼澤蓄水量,共計35億立方米。
四川水資源總特點是:總量,人均水資源量於全國,但時空分佈,形成區域性缺水和季節性缺水;水資源河川徑流,但徑流量季節分佈,大多集中6月—10月,災害時有發生;河道迴,利於農業灌溉;天然水質,但部分地區有污染。
四川生物資源十分,保存有許多、古老動植物種類,是中國乃至世界物種基因庫之一。
植被類型多樣,植物種類。
全省有高等植物萬種,佔全國總數1/3,於雲南居全國第二位。
其中:苔蘚植物500餘種,維管束植物230餘科、1620餘屬,蕨類植物708種,裸子植物100餘種(含變種),被子植物8500餘種,松、杉、柏類植物87種居全國首。
列入國家瀕危保護植物有84種,佔全國21.6%。
有各類野生經濟植物5500餘種,其中:藥用植物4600多種,全省産中藥材佔國藥材總産量三分之一,是全國中藥材基地;芳香及芳香類植物300餘種,是全國芳香油産地;野生果類植物達100多種,獼猴桃資源,居全國首,並國際上享有聲譽;菌類資源十分,野生菌類資源1291種,佔全國95%。
2013年末森林覆蓋率35.5%,2012年提高0.2個百分點。
動物資源,有脊椎動物1246種,佔全國總數45%以上,獸類和鳥類佔全國53%。
其中:獸類217種,鳥類625種,爬行類84種,兩棲類90種,魚類230種。
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44種,佔全國39.6%,居全國冠。
四川野生大熊貓數量1206隻,佔全國總數76%,其種羣數量居國第一位。
動物中可供經濟利用種類佔50%,其中:毛皮、革、羽動物200餘種;藥用動物340餘種。
四川雉類資源,雉科鳥類20種,佔全國雉科總數40%,其中有許多瀕危雉類,如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雉鶉、四川山鷓鶉和綠尾虹雉。
四川省是旅遊資源大省,旅遊資源,擁有風景、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具有數量多、類型、分佈廣、品位特點,其資源數量和品位全國名列前茅。
2014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資料測算,全年出生人口83.0萬人,人口出生率10.2‰;死亡人口57萬人,人口死亡率7.0‰;人口增長率3.2‰。
年末常住人口8140.2萬人,上年末增加33.2萬人。
其中,城鎮人口3768.9萬人,鄉村人口4371.3萬人,城鎮化率46.3%,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省份,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世居少數民族有彝、藏、羌、苗、回、蒙古、傈僳、滿、納西、土家、、布依、傣、壯14個。
民族自治地方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 (轄18個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轄13個縣)、涼山彝族自治州 (轄17個縣市,其中包括木裏藏族自治縣)和峨邊彝族自治縣、彝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
民族自治地方總人口753.4萬人。
全省少數民族人口490 多萬人, 其中: 彝族264.44 萬人, 藏族 149.65 萬人, 羌 族29.69 萬人, 苗族 16.46 萬人, 回族10.45萬人,土家族5.92萬人,蒙古族3.66萬人,傈僳族2.11萬人,其他少數民族9萬多人。
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總人口6.2%。
另有米 、鹽、仁和、平武、 石棉、 寶興、 漢源、 滎經、金口河、興文、宣漢、古藺、敍、珙縣、筠連、屏山 16 個 民族待遇縣(區)及98個民族鄉。
四川是全國彝族聚居區,第二大藏區和唯一羌族聚居區。
四川民族自治地方 是“民族走廊”,是四川藏區居於“穩藏安康”戰略要地,是“治藏依託”。
彝族主要分佈涼山州、樂山市、攀枝花市;藏族主要 分佈甘孜州、阿壩州和涼山州木裏縣;羌族主要分佈 阿壩州汶川縣、理縣、茂縣和綿陽市北川、鹽亭、平武縣;苗族主要分佈瀘州市、宜賓市、涼山州; 回族主要散 居廣元市青川、蒼溪縣,廣安市武勝 縣,南充市閬中市,成都市新都縣、崇州市,宜賓市,涼山州西昌市、德昌、會理縣,阿壩州松潘、阿壩縣和綿陽、內江、瀘州、貢市;蒙古族主要散居涼山州鹽源、木裏縣及成都 市地;傈僳族主要散居涼山州和攀枝花市;滿族主要聚居成都市;納西族主要分佈涼山州鹽源、木裏縣和攀枝花市鹽邊縣; 土家族散居各市、州;白族主要分佈 涼山州和攀枝花市;布依族主要分佈涼山州;傣族主要分佈涼山州會理縣和攀枝花市;壯族主要分佈涼山州 寧南、木裏、會東縣。
2014年年末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5萬所,在校生1512.0萬人,教職工99.7萬人,其中專任教師82.7萬人。
2014年年末共有小學6959所,招生93.0萬人,在校生531.3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2%;初中3901所,招生83.5萬人,在校生258.3萬人;特殊教育122所,招生2432人,在校生1.1萬人;普通高中732所,招生49.8萬人,在校生149.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568所,招生48.3萬人,在校生119.5萬人。
職業技術培訓機構4539個,職業技術培訓註冊學員234.4萬人次。
2014年年末共有普通高校107所。
普通本(專)科招生40.9萬人,增長8.5%;在校生132.8萬人,增長4.5%;畢業生33.9萬人,增長6.3%。
研究生培養單位38個,招生2.8萬人,在校生8.8萬人,畢業生2.5萬人。
成人高等學校16所,成人本(專)科在校生40.3萬人;參加學歷教育自學考試66萬人次。
2014年年末川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65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7個。
全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3人。
全省全年申請專利91167件,獲得授權專利47120件,其中發明專利29926件,獲得授權發明專利5682件。
新增專利實施項目9791項。
行政機關立案處理專利案件669件,審理結案667件,結案率99.7%。
2014年年末有認定技術企業2150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4個;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26家,其中創新型企業14家,創新型試點企業12家;省級創新型企業1623家;點産業技術創聯盟30個,其中國家試點聯盟2個,國家重點培育聯盟1個;國家備案聯盟7個。
全年共登記技術11991項,成交金額221億元。
完成省級科技成果登記2206項。
2014年年末四川省文化系統內藝術表演團體51個,藝術表演場所52個,文化館207個,文化站4595個,公共圖書館198個。
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13個,省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44個。
2014年年末共有博物館164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17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69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307處。
四川省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工作進入常態,全年接待觀眾3797萬人次。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3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522項。
2014年年末無線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廣播電視台165座,中短波發射台和轉播台36座。
廣播綜合覆蓋率97.0%;電視綜合覆蓋率98.1%。
有線電視用户1473萬户。
2014年全年出版地方報紙137種,出版量15.6億份;出版期刊351種,出版量6900萬冊;出版圖書9021種,出版量21956萬冊;出版音像製品137種,電子出版物361種。
檔案館246個,其中國家綜合檔案館204個。
國家綜合檔案館全年社會開放各類檔案606.6萬卷。
2014年年末四川省醫療衞生機構80104個,其中醫院1802個,基層醫療衞生機構75137個;牀位45.2萬張,衞生技術人員45.2萬人,其中執業醫師14.6萬人,執業助理醫師3.5萬人,註冊護士16.9萬人。
婦幼保健機構202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0.5萬人,註冊護士0.7萬人;鄉鎮衞生院4575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5萬人,註冊護士2.0萬人。
2014年全年省運動隊獲世界級比賽金牌14枚、銀牌7枚、銅牌9枚;獲亞洲級比賽金牌32枚、銀牌16枚、銅牌11枚;獲全國比賽金牌12枚、銀牌19枚、銅牌24枚。
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額40.2億元,增長11.5%,籌集公益金11.9億元。
年末國家級高水平後備人才基地15所、省級21所,市(縣)級業餘訓練重點單位30所;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53個。
共建設全民健身路徑7268條,當年新建142條。
實施體育“十項惠民行動”,新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3693個。
2014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28536.7億元,可比價格計算,上年增長8.5%。
人均地區生産總值35128元,增長8.1%。
第一産業增加值3531.1億元,增長3.8%;第二産業增加值14519.4億元,增長9.3%;第三産業增加值10486.2億元,增長8.8%。
三次産業濟增貢獻率分5.0%、59.7%和35.3%。
三次産業結構上年12.8:51.3:35.9調整12.4:50.9:36.7。
2014年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46.7萬公頃,與上年持平;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28.5萬公頃,增長1.6%;中草藥材播種面積10.8萬公頃,增長3.8%;蔬菜播種面積131.5萬公頃,增長3.1%。
2014年全年糧食總産量3374.9萬噸,上年下降0.4%,其中小春糧食增産2.6%;大春糧食減産1.0%。
經濟作物中,油料産量300.8萬噸,增産3.6%;煙葉産量22.5萬噸,減産10.5%;蔬菜産量4069.3萬噸,增産4.1%;茶葉産量23.4萬噸,增産6.6%;園林水果産量759.7萬噸,增産5.7%;中草藥材産量42.3萬噸,增産4.7%。
2014年全年生豬出欄7445.0萬頭,上年增長1.8%;牛出欄278.7萬頭,增長5.3%;羊出欄1632.7萬隻,增長3.1%;家禽出欄增長1.4%。
禽蛋、牛奶産量分增0.1%和0.3%。
2014年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20萬公頃。
其中,完成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2.7萬公頃,完成退耕林工程0.5萬公頃;年末實有森林管護面積1771萬公頃。
年末全省共有濕地公園33個,其中省級濕地公園13個(2014年批建1個),國家濕地公園20個(2014年批建6個)。
年末森林覆蓋率35.75%,上年提高0.25個百分點。
全2014年全年水産養殖面積19.94萬公頃,上年增長1.3%;水産品産量132.63萬噸,增長5.2%。
2014年全年新增農田灌溉面積6.3萬公頃,年末灌溉面積267.7萬公頃。
全年新增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0.4萬平方公里,累計8.2萬平方公里。
新解決飲水困難人口424萬人。
新增農業機械總動力290.3萬千瓦,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4397.2萬千瓦,增長11.2%。
全年農村電量169.6億千瓦時,增長3.7%。
2014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2409.0億元,上年增長9.4%,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2.5%。
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974户。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6%。
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看,工業增加值上年增長9.1%,重工業增加值增長9.9%,輕重工業33.7:66.3。
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7.2%;集體企業增長11.2%,股份制企業增長10.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8.1%。
分行業看,規模以上工業41個行業大類中有37個行業增加值增長。
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12.8%,汽車製造業增12.7%,黑色金屬礦採選業增長15.6%,酒、飲料和製茶製造業增7.7%,紡織業增長9.2%,化學纖維製造業增16.2%,傢具製造業增10.5%,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增長22.5%,金屬製品業增12.5%。
從主要産品産量看,汽油産量上年增長163.0%,天然氣增長4.3%,發電量增長17.4%,鐵礦石原礦增長11.1%,成品鋼材增長2.9%,水泥增長4.9%,白酒增長5.6%,化學藥品原藥增長62.8%,汽車增長19.1%,電子計算機整機增長22.9%。
2014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559.7億元,增長8.1%。
實現利税總額3897.2億元,下降0.4%。
盈虧後現凈利潤2046.3億元,下降3.4%。
其中,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凈利潤449.3億元,下降5.1%;股份制企業1536.4億元,下降1.2%;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370.5億元,下降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