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全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或南京政府(重慶陪都時期稱「重慶國民政府」),是中華民國訓政時期中央政府與行政機關。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汪衞於7月1日原陸海軍大元大本營改組而成[3][4][5]。
1925年成立後直至1928年底北伐勝利前,割廣州位於京兆地方北洋政府峙;隨著國民革命軍南往北北伐,其行政中心一路北上遷移至武漢、南京地。
於1948年5月20日戰後正式行憲時宣告結束。
1927年1月北伐戰爭勝利,國民政府遷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5]:2007。
同年4月12日蔣中正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設主席,採常務委員制;7月15日汪衞武漢國民政府宣佈,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5]:2007。
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導致中日兩國全面爆發戰爭,中國進入期8年(1937~1945年)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開始同盟國抗軸心國。
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中華民國副總統李宗仁正式職,國民政府即改組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改為總統,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
現今中華民國總統府其機關法人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孫中山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政府機構,是訓政時期中央政府,訓政即指導式民主,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國民黨黨員擔任,但接納國民黨以外人士參與。
其存在期間,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成立於廣州,日後隨著北伐推進而遷,於南京,但抗日戰爭期間駐於戰時行慶,戰後南京並直至行憲民選政府成立。
袁世凱逝世後,各地軍閥割據,南方各行省脱離北洋政府。
1918年7月,雲南和兩廣人士退出國會,廣州開設「(時期)國會」,成立廣州軍政府,形成南北對峙一國兩府局面。
1923年孫中山驅逐陳炯明之後及蘇聯支持下,成立陸海軍大元大本營。
1924年12月,孫中山應馮玉祥請,離開廣東北上,與段祺瑞籌開國民會議。
[6]:10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於北京,蔣介石軍中發表《哀告全體將士書》,回廣州祭奠,並整理校務,旋返軍次,潮汕善後督辦職。
[6]:105月23日,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發布時局宣言,謂北京政府(當時段祺瑞臨時執政,北京政府代理國家元首)不顧民眾利益,勾結帝國主義,合作。
6月1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決議改組大元帥府國民政府。
6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通過《國民政府及省政府組織綱》。
1925年7月1日公佈《國民政府組織法》,國民政府於同日廣州市第三公園宣告成立[7]:379。
國民政府決策機關國民政府委員會,該委員會採取合議委員制。
於委員中推定一人主席。
設置常務委員五人處理政務,常務委員於委員中推定。
「國務由委員會議執行。
委員會議出席委員半數時,常務委員行。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同時廣東所有建國軍和黨軍,改稱國民革命軍[10]:91。
國民政府計畫國民革命軍北伐。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佔領武漢三鎮。
11月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遷移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到武漢。
12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正式宣佈中央黨部和政府停止廣州辦公,各機關工作人員分批前往武漢。
廣州國民政府停止辦公完成北遷武漢此段期間,「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作為臨時領導機構,徐謙聯席會議主席。
12月10日[7]:379,國民政府廣州遷武漢[6]:13。
但中國國民黨內部中國共產黨份子積極力鼓動反動派,蔣攻擊,稱為「軍閥」,高倡提高黨權,並散發傳單,促汪兆銘出主黨政,蔣南昌發佈告黃埔同學書,闡明革命立場,並發動清黨,力主黨內團結[6]:13,南京另組「南京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分裂』。
1927年1月北伐戰爭勝利,國民政府遷武漢,通稱「武漢國民政府」[5]:2007。
2月21日,武漢國民政府正式辦公。
武漢國民政府採用委員會制設主席,設國民政府委員會;汪衞、譚延闓、孫科、徐謙、宋子文五人常務委員。
經歷寧漢分裂,其運作武漢後併入南京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合流。
南京後,國民政府南京市內建設大量官署建築,並籌畫中國第一個現代化都市計畫——計畫,計畫南京改造成中國進城市。


[11]:311-312
國民黨歷來立場觀,戰略考量,北伐行進間國民政府廣州遷至湖北辦公,此時黨、政、軍情勢,寧漢分裂前,湖北與江西儼然已成對立:1926年8月底,吳佩孚主力國民革命軍擊潰,孫傳芳開始調軍隊援助江西,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決定移師攻入江西,乃於9月9日致電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代理主席張人傑及國民政府代理主席、中央政治會議代理主席譚延闓,請政府常務委員湖北主持軍政大計,此為黨政中樞北遷發端;繼而電請常務委員三人來漢行使職權,並邀顧孟餘及蘇聯顧問鮑羅廷、共產國際駐華代表維經斯基(化名吳廷康)人迅速來漢。
9月1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二十二次會議蔣中正電文邀,決議於武漢組成政治會議分會,蔣中正、徐謙、顧孟餘、王法、李大釗、柏文蔚、鄧演達、陳公博組織, 唐生智負責湖北軍事兼代臨時政務會議主席。
廣州國民政府國民黨中央黨部1926年12月7日宣佈停止辦公,於1927年1月1日廣州遷往武漢;2月8日,國民政府與中央黨部決定遷至湖北辦公,2月21日工作人員全部抵達武漢,3月6日開始辦公。
1926年12月13日7月15日之間,聯席會議是武漢國民政府時期政治決策中心。
當時武漢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是武漢國民政府建制中黨政府行政單位,控有及司法裁決權。
北伐戰爭當中,國民政府實行黨政合一「黨治」,行政、、司法權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指導和監督,而政府委員會統一行使,是指導式民主範疇。
委員中央黨部、國民政府、省黨部、省政府、市黨部商會部門組成委員會,黨政府之間的關係簡單説「黨治國」、「黨領政」。
1926年,國民革命軍攻克兩湖、贛、閩四個省主要城市,於是國民政府聯席會議11月決議國民政府北遷武漢。
然此時國民政府受到蘇聯以及中國共產黨影響,引發中國國民黨內右派於左派親共。
1927年3月,革命軍攻克上海與南京。
同年4月12日蔣中正發動清黨運動,4月18日南京另立國民政府[5]:2007。
成立大會上,發布了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關於奠都南京宣言以及《國民政府宣言》,提出南京國民政府採取委員制,蔣中正、胡漢民、張靜江、吳稚暉、鈕永建十二人政府委員,設主席採常務委員制。
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胡漢民主持國民政府,鈕永建國民政府秘書長,蔣中正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吳稚暉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
國民政府內初設:財政部(古應芬,錢新之代)、外交部(伍朝樞)、司法部(王寵惠)、交通部、軍事委員會、教育行政委員會、財政委員會、中央法制委員會。
政府轄區包括滬、蘇、浙、閩、兩皖一部,開始寧漢分裂。
7月15日汪衞武漢政府宣佈,與南京政府合流[5]:2007。
8月,武漢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執行分共清黨,蔣中正在汪兆銘要求下辭去總司令後,宣佈合作。
同月,南京成立委員會,並改組國民政府。
[6]:1410月,撤銷教育行政委員會,改設大學院(院長蔡元培)。
12月,國民政府發佈討伐廣東令。
[6]:141928年2月增設內政部(薛篤弼)、農礦部、工商部和建設委員會。
1928年4月設立中央研究院。
1928年8月增設禁煙委員會。
1928年9月增設僑務委員會。
1928年11月增設最高法院。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及國民黨左派發動了南昌起義,8月4日,中共部隊敗退,放棄南昌,南下廣東。
途中到達汀州時,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決定沿用國民政府名義外,並以譚平山國民政府委員長,陳友仁、顧順章、王荷波、蘇兆徵國民政府常務委員。
9月24日,中共部隊到達汕頭後,決定正式成立國民政府,並決定譚平山出任國民政府主席。
25日張太雷到達汕頭,提出此前決定,並即於第二天召開南方局會議,決定發表國民政府名單。
此事擱置,隨後形勢惡化而不成事。
1928年2月3日2月7日,中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南京召開,會議通過「改組國民政府」議案。
規定國民政府接受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指導、監督,掌理全國政務,政府委員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選舉,政府部門設有內政、外交、財政、交通、司法、農礦、工商部以及軍事委員會、最高法院、監察院、大學院。
會議推舉譚延闓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軍事委員會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進入北京,國民政府6月15日發表全國統一宣言。
1928年9月,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南京召開,宣稱全國進入訓政時期,國民政府執行訓政職責,並決定五院制組成國民政府。
10月,國民政府公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國民政府總攬中華民國治權,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五院組織成立。
[6]:17國民政府設主席一人,委員十二人。
國民政府主席兼任陸海空軍總司令。
同時,蔣中正獲任命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
,國民政府政權組織形式完備。
五院制國民政府直轄參軍處、參謀本部、訓練總監部、軍事參議院軍事機構和國立中央研究院、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國民政府文官處(掌理國民政府一切法令、文告宣達;政務文件承轉、簽擬;印信、關防、勳章、獎章鑄發及關於國民政府委員會議暨其他機要事項)行政機構,後增設了主計處、稽勛委員會、政務官懲戒委員會、國史館籌備委員會、西京籌備委員會機構。
原屬行政院建設委員會、全國經濟委員會後來劃歸國民政府直轄。
1928年6月,革命軍進入北京,國民政府6月15日發表全國統一宣言,12月29日,中國東北奉系領張學良,父親張作霖日本關東軍謀害國仇家恨,通電南京,公告東北易幟,放棄北洋政府五色旗,改立青天白日紅旗,名義上接受國民政府領導,北伐,中國正式統一。
蔣中正領導北伐後,國民政府正式成為國際承認中國政府。
1930年10月,贏得中原大戰蔣中正來到南昌指揮剿匪(即共產黨之圍剿)事宜,原江西省立圖書館設置「南昌行營」,是江南五省剿匪總部,設置期間成為國民政府軍政中心,時人稱為「第二」。
蔣中正在對中共軍隊發動軍事圍剿和實行文化改革同時,1934年南昌發起了生活運動。
該行營1935年2月移駐武漢後結束。
1931年11月7日,東北九一八事變後,於蘇聯國慶日,中國共產黨江西瑞金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抗。
1931年12月15日,林森接替蔣中正出任國民政府主席,但蔣掌握實權,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成為國民革命軍統帥。
1932年1月28日晚,日軍出動海軍陸戰隊,進攻長江上海,企圖佔上海直逼南京,迫使國民政府召開會議改組政府。
1月29日,國民政府遷都洛陽[6]:24,直到12月1日才遷回南京。
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軍福州爆發閩變,建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1月13日國軍中央軍瓦解。
1937年9月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後一個政府機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延安國民政府改編陝甘寧邊區政府。
成為國民政府行政院一個轄行政區域。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隨著日軍步步逼近南京,國府人力設施向西南遷移,空間換取時間策略,使西南成為後方。
該年11月17日,國民政府遷武漢,11月21日正式遷重慶辦公。
12月1日,國民政府重慶開始辦公。
1939年9月6日,國民政府明令定重慶陪都。
[12]:201940年,原屬國民黨前行政院院長汪衞受日軍扶植,於南京另組一「南京國民政府」(稱「汪衞政權」,下方),並上海發表《和平建國宣言》,然而美國、法國國均拒絕承認該政權;直到汪衞逝世後,代主席陳公博於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佈解散。
1943年8月,林森重慶因車禍逝世。
同年9月,蔣中正推選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大元,並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行政院院長。
中華民國自1949年起為台北[1],在此之前,北京(北平)與南京曾先後作為。
此外,國民政府時代一·二八事變爆發時將洛陽行、日抗戰時期臨時重慶陪都,有西安設立西京計畫。
綜觀中華民國歷史,大多沒有透過法律確立位置,於政府公文中載明所在城市,僅國民政府時代南京定為國、並寫入訓政時期約法;《中華民國憲法》制定期間是否入法有所討論,但後並寫入,故所稱於「中央政府所在地」[2]。
1912年陽曆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於南京宣告成立,當時改大清國江寧府「南京府」,做為屬中央行政區域。
但袁世凱接替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後,北方情勢,北京,臨時參議院堅持原議而遷。
1912年4月,臨時政府各機關北遷至北京;1928年東北易幟前,北京乃延續前清時代成為。
日後,歷史學者稱這段期間北京為、並北洋軍閥掌握權力中華民國政府為「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北京後,將大清國順天府改為「京兆地方」,但轄區天府小。
1925年,國民政府於廣州建立。
1926年,國民政府發動北伐後,於1927年2月21日北遷武漢。
1927年3月,國民革命軍攻克南京,成立南京國民政府,隔月以南京城基礎成立「南京市」。
歷經寧漢分裂事件後,國民政府改遷南京,並於隔年開始南京設立中央各政府部門,建立起政府文官體制。
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取代北洋政府成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而南京正式取代北京地位,北京同時更名為「北平」。
國民政府其後於1931年制定《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5條中明文規定:「中華民國國定於南京。
」[3],將南京確立法定。
南京後,國民政府南京市內建設大量官署建築,並籌畫中國第一個現代化都市計畫——計畫,計畫南京改造成中國進城市。
然而《訓政時期約法》施行後,中國進入抗日戰爭時期。
1932年上海發生一·二八事變時,躲避戰火,國民政府南京遷都洛陽,並立洛陽「行」;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淞滬會戰後,於南京淪陷即,故國民政府於1937年11月21日宣佈所有中央政府機構南京遷都重慶[4],而軍事作戰指揮中心移駐武漢,直至武漢會戰後再移駐重慶。
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正式立重慶「陪都」。
直至抗戰勝利後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發布「令」,宣佈同年5月5日「凱旋南京」。
國民政府南京後,於1946年11月15日召開制憲國民大會,會議中於國設於南京或北平,有討論。
草案為南京,但審查會及第一讀會決定改為北平。
時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曾詢問夏功權北平到外蒙古庫倫距離,並表示,外蒙古蘇聯控制之下,而北平距離邊境[5]。
後國民大會主席團代表蔣中正出面説,主張國都地點,明文定於憲法,第一讀會通過「國定於北平」一條予以刪除[6]。
因此,制憲國民大會於同年12月25日通過《中華民國憲法》中,規定中華民國位於。
自此,「法定」一詞適用。
《中華民國憲法》訂於1947年12月25日開始施行,但施行前,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中華民國國軍戰場處於弱勢,行憲改組中華民國政府因而開始經歷多次搬遷。
1949年1月16日,中華民國政府部分機構開始遷廣州;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五軍攻下南京市所在南京城,4月24日起全數於廣州辦公;同年10月14日,解放軍佔領廣州,中華民國政府於10月13日疏遷重慶,10月15日正式辦公。
解放軍發動西南戰役後,同年11月29日,中華民國政府再西遷至成都,隔日解放軍攻下重慶,逼近成都。
12月7日中華民國政府撤離中國大陸,遷台北。
並西昌設大本營,大陸持續作戰,西南軍政長官公署遷至西昌。
1950年3月12日,解放軍於西昌戰役攻下西昌。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1949年12月7日,行政院(時任代總統李宗仁赴美後由時任行政院院長閻錫山主持國政)宣佈中央政府各機關遷設台北,並於12月10日開始辦公,台北成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
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北後,沿用日治時期原有官署建築,如原台灣總督府改為總統府廳舍、原台北市役所改作行政院辦公廳舍、原台北州廳改作監察院辦公廳舍,這些建築大都座落於台灣戒嚴時期開始劃定博愛特區內。
後來隨著中央政府機關的復員及擴編,興建新辦公設施,如外交部大樓、中央銀行辦公樓羣、中央聯合辦公大樓。
台北市原台灣省所屬省轄市省會,1967年升格直轄市,屬於台灣省轄區。
原於台北市辦公台灣省政府台灣省議會於1956年遷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與台中縣霧峯鄉。
台灣省政府1998年撤銷《省縣自治法》賦予地方自治權利後,成為行政院官派機關。
台灣省政府功能業務組織調整後,行政院於省府機關原址成立中央政府各部會中部辦公室。
目前中華民國法律雖有「」詞,及命令內提到「中央政府所在地」,但無城市指為。
因行憲而已並停止適用《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五五憲草》憲法草案、國民政府時期部分公文如《計畫》雖載明國()為南京;1946年11月召開制憲國民大會中,確主張國地點,於憲法,並第一讀會通過「國定於北平」一條予以刪除[6]。
因此同年12月25日通過《中華民國憲法》中,規定中華民國位於。
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沒有憲法或法律,但是並會妨礙國際和國內認定哪個城市為。
自1949年起,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各機關均位於台北,台北台灣和中華民國。
1970年代以前,中華民國政府政策上放棄收復中國陸(即反攻大陸政策),並且否定中國共產黨大陸建立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施行行政區劃、北京政治作為,因而規定有關大陸地圖、教科書上記載要維持1946年外蒙古獨立前狀態,停格南京市[7]。
於中華民國南京説法並無顛覆性表示,台北是「臨時」或「戰時」立場《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除前未有改變。
1975年1月,台北市議會會議記錄台北市稱為[8]。
不過,隨著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解除台灣省戒嚴令以及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台灣進行串民主改革,同時台灣本土意識和台灣本土化運動蓬勃發展,1990年代起,官方所稱中華民國領土範圍及位於遭異議質疑,到2002年時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遊錫堃於立法院公開宣示「中華民國台北」,及修改教科書、廢除《水陸地圖審查條例》後,台灣人、世界各國政府和國際新聞媒體稱呼台北[9]。
很多人一提到國民政府,映入腦海應該南京國民政府或者重慶國民政府了吧?因為這兩個時期國民政府人留下印象。
殊不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可是搬了幾次家,前前後後一共有8次之多。
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城市做過國民政府都城吧!統一全國,中國國民黨政治委員會決議籌組國民政府,於1925年7月1日廣州正式成立,採取委員制,汪精衞主席,並計劃北伐。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佔領武漢,並於1927年2月21日正式辦公。
武漢國民政府設主席,汪衞、譚延闓、孫科、徐謙、宋子文常務委員。
武漢國民政府運作「寧漢合流」。
1927年,國民革命軍攻克上海和南京,蔣介石3月抵達上海後決定實行「清黨」,並於4月18日成立南京國民政府。
蔣介石領導革命軍北伐後,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獲得國際承認中華民國政府。
1928年10月,中原大戰中收身蔣介石親臨南昌,指揮「剿匪」事宜。
因此,圖書館改為「海陸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是江南五省剿匪總部,時人稱為「第二」。
南昌,蔣發起了改造國民日常生活為目的新生活運動。
1938年,蔣介石國民政府遷重慶。
1930年爆發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聯合反蔣介石南京政府中原大戰,戰爭期間汪精衞北平召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議決北平成立”國民政府”,選閻、馮、李、汪七人委員,閻錫山主席。
1931年,蔣介石南京湯山軟禁胡漢民,同時南京召開國民會議,通過中華民國約法草案,引起國民黨內其他實力派。
黨內胡派、汪派、桂系、孫科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會議”,彷照孫中山護法戰爭時做法,廣州另立政府。
廣州國民政府1931年5月28日成立,汪精衞主席。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國民政府於1938年遷慶,重慶成為戰時「陪都」。
國共內戰期間政府遷移圖抗日戰爭結束後,重慶臨時國民政府於1946年5月5日發布「令」,宣佈5月5日「凱旋南京」。
除此之外,汪偽政權成立國民政府並承認,只在此羅列。
汪偽國民政府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內部汪精衞首派,屈服於日本帝國主義軍事進攻和政治誘降,日軍卵翼下建立傀儡政權。
於1940年3月30日南京正式成立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194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日本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
16日﹐偽國民政府宣告解散。
陳公博首一批漢奸頭目先後處決。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稱作「國府」,是民國時期中央政府機構行政機關,於1925年7月1日始建立,海陸軍大元大本營改組而成,是北伐後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國民革命軍戰場上浴血拼殺時候,南京和武漢建立起國民政府。
2月10日,國民黨武漢召開中央執委全體大會,會後,汪衞、譚延闓、孫科、宋子文、徐謙人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頒出入證章這枚徽章是北伐戰爭時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頒發出入證章,記錄了蔣介石出任總司令後一段經歷。
1926年6月4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正式通過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案。
6月5日,國民政府任命蔣介石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授權蔣組織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
南京政權,淮海地區失守,南京生活北方政權兵鋒之下。
可如果敵人東邊,海上打過來呢,比如佔領了上海,那麼,南京會受到敵人大威脅。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汪精衞代表反蔣勢力聯合發起了一場挑戰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政權軍閥大戰。
蔣介石 胡漢民孫中山、廖仲愷逝世後,胡漢民、汪衞、蔣介石三人黨魁繼承人問題展開十餘年博弈,寧漢分裂是其中一環。
簡而言,胡、汪、蔣三人鬥爭十餘年間存在三足鼎立局面,往往是「二打一」形勢此消彼長。
其中常見蔣汪聯盟、蔣胡聯盟,有汪胡聯盟。
辛亥革命後,汪精衞稱厭政治鬥爭,倡言奉行「作官吏」、「不作議員」「六不主義」,但隨著孫中山先生繼續革命與奮起,汪衞積投入鬥爭,並成為孫中山得力助手之一,創下他一生中值得肯定進步事跡。
蔣介石與桂系李宗仁(左)、白崇禧(右)合影以李宗仁首新桂系軍閥支持下,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取得成功。
4月15日,蔣介石未及法定人數情況下,南京召開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監察委員會聯席會議,宣佈成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和中央軍事委員會。
人印象中,武漢沒有中國,但實際上,1926年12月到1927年8月,武漢是當時國民政府總部所在地。
第一次 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政府於1925年7月1日廣州成立,當時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它採用委員製取代大元帥府一長制,汪衞、胡漢民、廖仲愷、張靜江16人委員。
汪衞、胡漢民、譚延闓、許崇智、林森常務委員。
汪衞任主席。
下設財政、軍事、外交部。
聘鮑羅廷高等顧問。
日本佔上海後,氣焰大張,英必不能忍,美不能忍。


延伸閱讀…
雖然此次大戰地點南京為鄰上海,且規模1932年
一•二八淞滬抗戰、、,但於這是國民政府有計劃地引敵南下戰略實現,所以國民政府並像1932年那樣宣佈遷,而是組織數十萬軍隊上海日軍展開決戰。
後,隨著上海戰事、南京危機加深,國民政府先前預定方略,於11月中旬決定遷慶。
1937年8月13日,日軍侵略上海,淞滬抗戰爆發。
14日,國民政府發表衞抗戰聲明,揭露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帝國主義中國種種侵略,揭示了七七盧溝橋事變及上海八一三事變發生原因及其,表明了國民政府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心路歷程,後鄭重聲明:“中國放棄領土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衞權應。
”
但是,國民黨中央仿效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後決定、宣佈遷先例,而是人心前方士氣,反而當時負責全國國防決策機關——國防會議作出了“外侮雖告,政府應,遷移”決定。
那麼,蔣介石作為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謀劃者決策者,他是怎麼考慮呢?
淞滬會戰爆發後,中日兩國增兵上海,且陸軍、海軍之外,空軍加入了戰鬥。
空軍加入,使戰爭變成了沒有前後方之分立體戰爭,南京開始受到日機轟炸。
1937年8月15日,日機多架,分兩次轟炸南京。
16日,日機分5次轟炸南京。
自此後,日機晝夜,多次轟炸南京,使人民生命財產遭受損失,工作、學習生活秩序受到影響。
此形勢下,國民政府將白天辦公改為夜間辦公,並房屋建築物進行偽裝塗色,以防日機轟炸。
與此同時,前方戰事傳來消息:8月27日,華北張家口、房山日軍佔領﹔上海堅持抗戰中國軍隊,開始喪失先前主動性和優勢,陷於動地位。
28日,作為“淞滬抗戰”戰略要地羅店失守。
9月1日,另一陣地——吳淞日軍攻陷。
面前方戰場處形勢,蔣介石表面雖堅持抵抗,但內心有著認識。
蔣介石秉承國人應日本侵略時所倡導“向內地發展”理念,1935年基本確定四川日抗戰後地條件下,堅持其1935年底即確立對付日本侵略、保全國土所依靠“合理、切實、和諧、政略戰略”——退。
有關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一事,開始蔣介石腦海中盤旋、,並轉化成國民黨中央決定而付諸實施。
筆者掌握史料,蔣介石遷國民政府於重慶想法,萌芽於1937年8月底,上海戰事轉為被動之際。
羅第二天(8月29日),蔣介石日記中寫道:“滬戰須遷,如遷,國府應遷重慶,大本營遷洛陽,行政院遷衡陽如何?”這表明,蔣介石此時雖有遷都打算,但並沒有一個遷都計劃和後決心,而是將功能其作用,一分三。
為支持自己這一設想,蔣介石研究日政略戰略,稱:“敵戰略,其弱點,乃以支戰場主戰場,其戰爭消極,且立於動地位。
故我戰略,應盡其全力,貫注一點,使彼進愈,進退維谷,日,達我抗戰目的。
”
到了9月下旬,隨著前方戰局日益,是上海局勢以及日機南京轟炸,使得南京所受威脅。
部分大學開始作外遷準備,個別外國駐華大使館開始轉移到軍艦上辦公。
人心受此影響,開始惶惶不安。
9月25日,保定、滄州陷落。
,日機94架分5次轟炸南京,使全城整天處於警報之中,工作進行,生活電廠、水廠炸受影響。
這一天,蔣介石日記中寫道:“敵寇以為反復轟炸可以逼我遷或屈服,其實惟有增強我抵抗決心而已。
”
從此可以看出,蔣介石雖明知日機轟炸,有逼國民政府遷或屈服企圖,但他既沒有打算屈服,沒有下定遷都決心。
隨著時間延續,戰事於中國。
到了1937年10月下旬,上海戰事出現失敗徵兆,華北形勢不容。
如果上海失守,距離上海300餘公裡南京,將直接處於日軍威脅之下。
11月11日,長達3個月淞滬會戰,中國軍隊失敗宣告結束,上海守軍奉令撤退。
上海淪陷後,近在咫尺南京,危機四伏。
見此情形,蔣介石於11月10日上午考慮國民政府遷移問題。
12日,蔣介石謁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會商有關國民政府遷都問題。
此過程中,時任國防會議主席汪衞,國防會議會時局有關意見函告蔣介石,其中涉及到遷都問題有:“(一)應否遷?何時遷?請主席定。
(二)遷,武漢或廣州宜﹔四川,適用。
(三)遷,兩周前決定,以免臨時。
”
於汪衞建議,蔣介石並沒有接受。
他林森商量結果,是地遠遷
數千裡之外四川重慶。
到了11月13日,蔣介石得到消息,嘉善地告急,長江各口岸有日軍登陸跡象,於是考慮曰:“抗倭後地區基本線,乃粵漢、平漢兩路以西﹔而抗倭困難,乃後五分鐘,此時應決心遷於重慶,實施抵抗計,且可不受敵軍威脅,打破敵人迫訂城下之盟妄念。
”,“遷都重慶議”乃定,蔣介石開始整理公文,並設法收回其先前存於浙江奉化老家日記。
到了14日,蔣介石開始部署遷都重慶相關事宜,並草擬了待發表遷理由:一是抵抗計﹔二是免受敵威脅而訂城下之盟。
11月15日,此時代行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職權國家決策機關——國防會議舉行第31次常務委員會議。
會議討論通過了《時期中央黨政軍機構調整及人員疏散辦法》,決定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有關調整辦法外,各院部會疏散,作了明文規定:
1、五院院長、或副院長及其秘書長,國民政府合署辦公。
2、五院所屬各部會,其性質,分左列四項辦法:
甲、國民政府有密切關系者,例如內政部、司法行政部、最高法院、銓敍部、審計部,應國民政府所在地。
乙、國民政府及軍事委員會有密切關系者,例如外交部、財政部,應分一部分國民政府所在地,一部分軍事委員會所在地。
丙、軍事委員會有密切關系者,例如軍政部,應軍事委員會所在地。
丁、其他各部會,可國民政府及軍事委員會同一地點辦公者,得疏散後方地點。
會議後決定,國民黨中央黨政軍遷移原則是:
3、所有前第二條第2項丁款各機關,粵漢路長沙以南或川黔各地。
此次會議,不僅國民政府 遷都重慶議蔣介石個人想法變成了國民黨中央集體決議,並開始走上法律程序。
而且,其知曉面,先前蔣介石、林森兩人,擴大到立法院院長孫科、司法院院長居正、考試院院戴傳賢、監察院院長於右任、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外交部部長王寵惠、財政部部長孔祥熙、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宋子文、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葉楚傖(以上國防會議常務委員)以及該會秘書長張羣10餘人。
1937年11月16日,下午8點,國防會議作出“國民政府及中央黨部遷重慶”決議後第二天,範圍、參會人員多國防會議第五次會議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舉行。
會議聽取了有關各方關於抗戰形勢報告後,蔣介石會議主席身份,作了《國府遷渝抗戰前途》講話,他説:
國民政府遷移重慶辦公,今晚敬將意義報告:上海兵退,山西太原佔,我處於失敗形勢。
但此種失敗形勢,是知道,並非,我居主動地位,將來勝利居主動地位。
九一八以至長城戰役,我計慮如何與日本抵抗,使國家轉危安,思之,方案……此番戰爭自上海打起,我不想上海、南京、武漢以南可日本打仗。
我力雖不如日本,但兩年以來,大家準備及同心一德統一,把握前加多,能待一年、兩年、三年,。
敵人不容我待,故力雖不及,抵抗,現抵抗非隨便,無計劃,非冒險。
我有目的。
我已有決心,如作戰,須於後決勝。
軍隊力量,我不如﹔實際形勢言,我無勝利可能。
然而作戰者,既非經濟力量日本不夠,我故戰﹔亦非我經濟力充實而戰。
如四川國民政府辦公所,日本政府來消滅我四川之國民政府,需要三年。
如此,需要許多力量,日本無。
此其一。
我國民政府會消滅,國際形勢有變遷,日本不能支持。
此其二。
阿比西尼亞國聯讓他失敗,以至於亡,我教訓。
但我中國決不會做阿國,日本決不能滅亡我,幾個日本,不能滅亡我。
此其三。
我今革命主義日本抗戰,抵抗有勝利把握,協是要不得。
蓋華北佔領,上海劃定,是日本惟一目的,我和,日本目的不能達到,我處於主動地位,日處於動地位。
抗戰出其不意,日處被動一﹔我和,動二。
我站主動地位,形勢來定計劃,且超過預想而為形勢。
我死傷三十萬人,國際上造成形勢,意德日防共協定九國公約國開會,世界各國形成兩大對立,我。
我抵抗,各國干涉遠東事情,日本處於孤立。
凡事發動,有。
日本佔上海後,氣焰大張,英必不能忍,美不能忍。
延伸閱讀…
如無此三月作戰,決不如是國際形勢。
雖然如此,但我決不期待,我期待者,國府遷渝後,政府同人、黨部同志,大家努力革新,有氣象、觀感,不能認作南宋苟安局面。
,抗戰,轉敗勝,轉危安,國家復興基礎,於是焉立。
林森致詞中稱:“我願離開南京,願有舉動,現既眾意議決國民政府遷移是戰略關系,且隻可遷移一次。
故本人今晚乘軍艦上駛。
”
此次會議討論惟一事項,國民政府移駐重慶辦公事宜。
後決議:“現為抵抗日本侵略起見,中央黨部、國民政府遷移至重慶辦公。
”
國防會議關於遷重慶決定,發到各相關院部會後,各院部會遵照決議,開會決定自己及所屬遷移辦法。
11月16日,國民政府行政院舉行第338次會議,決議稱:
1.應留必需辦公人員,得於到達預定地點後再行指定。
2 . 回籍或各省市工作者,照現支薪額,發給三個月薪俸,十一月份起支 (停薪者發)。
3.各機關文卷,不能搬,是否應酌留人員,或交地方機關,時,得處置。
11月20日,南京西遷重慶林森一行抵達武漢,國民黨中央遵照先前決議,於是日正式、公開地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名義,全國及全世界發表了《國民政府移駐重慶辦公宣言》。
宣言全文如下:
盧溝橋事變發生以來,平津淪陷,戰事漫延,國民政府鑒於暴日無止境侵略,爰決定抗戰衞,全國民眾,敵愾同仇,全體將士,奮發,侵各省,有急劇戰鬥,犧牲。
而淞滬一隅,抗戰亙於三月。
各地將士,聞義赴,朝命夕,其前線,血肉軀,築成壕塹,有進無退。
暴日傾其海陸空軍力,連環攻擊,陣地雖化灰燼,軍心如金石,臨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昭示民族獨立精神,而奠定中華復興基礎,邇者,暴日貪黷,分兵西進,逼我,察其用意,無非挾其暴力,要我城下之盟。
殊不知我國決定抗戰衞日,即深知此為後關頭,國家生命計,為民族人格計,國際信義世界和平計,無屈服之餘地,有血氣,無不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決心。
國民政府茲適應戰況,統籌全局,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
此後規模,事戰鬥,中華人民眾,土地,人人死決心,以其熱血土地凝結一,任何暴力不能使分離,外得國際同情,內有民眾團結,繼續抵抗,達到維護國家民族生存獨立目的。
宣告,惟共勉。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決議,秘密轉為公開,並公之於眾,讓舉國明白,世人知曉。
南京重慶,雖同處長江流域,但隔山隔水,距離。
當時內遷機構、人員、物資眾多,於內遷交通工具十分,加之受戰事紛擾,遷徙過程十分。
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參事陳克文,於1937年11月15日日記中寫道:“交通工具缺乏,待遷移人員及文件多,遷令發出,不知要到何種地步。
以前準備遷湘,茲改為重慶。
蜀道難,如何前往?”基本上反映了當時南京內遷者心態。
當時遷往重慶者,主要通過水、陸、空3條道路前往。
其中,作為內遷運輸主體水路,長江幹流主,乘船逆長江而上,經九江、武漢、沙市、宜昌、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到達重慶﹔陸路南京乘船到武漢,然後乘粵漢鐵路或公路到長沙,桂林、貴陽到重慶﹔空中主要運輸一些且有事情需要處理高級官員,其飛行路線南京、武漢、宜昌、重慶。
1937年11月,南京進入初冬時節,天氣,本使人不寒而慄。
自16日起,天空小雨下個,加之遷決議公佈後,南京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到處是壅塞於途人員物資,讓即成為“”南京,顯得。
此淒風苦雨與人心彷徨中,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率國民政府直屬文官、主計、參軍三處部分人員,於11月16日晚上秘密停泊下關碼頭“永慶艦”夜宿,並於第二天早上起碇西上,數千裡之外長江上游——重慶駛去,從而揭開了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慶這一序幕。
11月17日,林森率領一支隊伍,共有國民政府高級官員及隨員800餘人離開南京。
抵達沙市後,改乘“永綏艦”到宜昌,並計劃到達後,如果水位,乘原艦直駛重慶,否則改乘民生公司“民風輪”和“輪”。
21日到達宜昌後,一方面因時值長江冬季枯水季節,川江水淺,“永綏艦”吃水過不能上行﹔另一方面川江航道本身,安全,林森一行宜昌逗留一天,等待換乘“民風輪”。
22日下午5點,林森率國民政府文官、主計、參軍三處部分高級職員16人,改乘“民風輪”,於23日晨6點半啟程西上。
其餘人員和物資,改乘“輪”隨後進。
兩輪一前一後,晝行夜泊,重慶駛去。
林森一行內遷途中,長江四川各縣,接奉四川省政府要求各地黨政軍官“統率全體官吏軍民,於林主席到達時,整隊恭迎”電令,從而開展了形式歡迎儀式。
23日傍晚,林森一行抵達四川巫山(今重慶市巫山縣)。
巫山縣縣長3人上船恭迎,林森派參軍呂超負責接待,敍談片刻即去。
24日晨,“民風輪”繼續上駛,奉節、雲陽縣黨政負責人及市民、學生,佇立江岸,整隊恭迎。
林森、呂超立於三樓船尾,揮手答禮。
萬縣是長江上游於重慶港口,是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
因此,當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接到四川省政府歡迎林森電令後,不僅黨部聯合發文,通知當地各機關法團,參加歡迎。
而且還飭“全市商店居民,懸掛國旗,張貼標語,楊家街口及萬安橋上,各趕扎彩色柏枝牌坊一座”,從而營造出“全縣歡騰氣象,表現民眾元首崇敬”氛圍。
11月24日正午過,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接到奉節縣政府電話,告知林森一行專輪過奉節,上游駛來。
此時萬縣黨政軍商各界代表碼頭等候,自行參加歡迎學生民眾多達3萬餘人。
全體軍警出動,沿街站崗警戒。
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程懋型、萬縣駐軍司令劉光瑜高級官,則集中萬縣碼頭民生公司囤船上等候。
下午4點45分,搭載國民政府移駐重慶首批人員“民風輪”抵達萬縣楊家街口民生碼頭,受到萬縣數萬人歡迎。
當時報紙記載其盛況稱:
民風抵岸,禮炮二十一響,軍樂齊鳴,歡迎民眾,齊呼口號,程專員復登輪晉謁林主席致敬,請林主席登岸休息。
主席,辭登陸,垂詢政務甚詳,訓勉督率部屬民眾,此民族存亡之際,努力生產建設,積極工作。
主席答謝沿岸民眾歡迎,步出船沿,點首,岸上民眾,全體鞠躬致敬禮,並高呼‘林主席萬歲’。
主席派呂超參軍登岸代表訓詞,對各界民眾慰勉有加,曉以大義,起救亡,盡我神聖天職。
詞意,聽者無不動容。
當晚,林森一行宿“民風輪”。
11月25日早上6點,林森一行乘船離開萬縣,繼續西上。
離開時,程懋型、劉光瑜以及各界代表、學生數千人,齊集楊家街碼頭送行,並專門派有憲兵一排護送。
25日晚6點,“民風輪”抵達離涪陵20裡桷嘴過夜。
26日晨6點,繼續啟碇西行,於8點抵達涪陵。
船靠岸,停留,繼續西上重慶。
雖然如此,但涪陵黨政軍首長及各界民眾3萬餘人,仍到岸歡迎歡送,其情形是“空前”。
1937年11月,重慶進入冬天霧季,但各界沿途進行了精心佈置,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舉表示歡迎。
當時媒體此描寫道:
昨日氣候,霧迷天, 一若象徵當前之國﹔而國旗飄揚,人心激奮,數年來未有。
晨6時起,公共汽車駛進市內,車首懸小國旗,綴彩花,朝天門、什字經都郵街、七星崗、兩路口大溪溝各沖要地帶,扎有鬆柏五彩牌坊及“歡迎國民政府林主席” 紅字、白布標語。
事前載送林森一行“民風輪”時有溝通,重慶方面得知專輪於11月26日午後1 點左右抵達。
故26日上午11點, 即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總務處處長率領該處第一科科長龐秉訓、川江船務管理處處長何北衡,乘“民選輪” 赴離重慶數十裡長江下游唐家沱恭迎,並佈置換“民風輪”領江事宜。
與此同時,負責警戒重慶軍警憲各部隊以及各大中學校軍訓學生隊、童子軍,後集儲奇門碼頭,“河岸起, 延亙三牌坊一帶,行伍, 精神奮發”。
到了12點,重慶市黨政軍學商各機關法團少校以上軍階官員六七百人,齊集江邊,並憲兵第3團團袁家佩指揮下,排隊恭候。
下午2 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代主任賀國光、川康綏靖公署及四川省政府特派代表王陵基、重慶市市長李宏錕、重慶行營總參議夏鬥寅、駐重慶國民革命軍第161師師長許紹宗、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四川省立重慶大學校長胡庶華、四川省立教育學院院長顯鑒以及重慶士紳朱叔痴、傅用後乘車趕到儲奇門碼頭,並登上停泊碼頭、升火待發“民律輪”,然後重慶下游駛去,前往迎接林森一行。
當林森一行乘坐“民風輪”駛入長江江北嘴時,重慶駐軍事前定,鳴禮炮21響致敬。
“民風輪”繼續上行,於太平門羊角灘下行迎接“民律輪”相遇,“民律輪”鳴笛3下,以示敬意,掉頭,引領“民風輪”上駛。
人和碼頭時,兩輪相靠,賀國光登上“民風輪”,謁見林森並表達敬意,同時歡迎林森、呂超一行16人換乘“民律輪” (當時重慶冬季,長江水位過,民風輪不能直接駛抵儲奇門碼頭——作者注) 。
當時情形,隨行重慶《國民公報》記者作了報道:
民律輪懸萬國旗,船身遍扎彩花,張貼恭迎林主席標語。
於船艙中,估設茶座。
林主席登民律輪後,接見各代表,入座後賀國光接談,次即朱叔痴點首禮,復垂詢羅校中全部遷竣否?
下午3點15分,隨著一聲長長汽笛聲,綴彩花“民律輪”,停泊長江北岸靠重慶市區儲奇門碼頭。
軍鑠聲中,全體歡迎人員肅立致敬。
此時,林森走出船艙,隻見他“著青色呢鬥蓬及國禮服,持黃色手杖,美髯斑白, 精神,態度和穆而,目光前視,無語,憂國情, 溢於眉宇間,右手舉至胸前答禮”。
上岸後,林森乘重慶行營專門其特備、貼有“國府”二字專車—— “ 4 1 0 3 ” 號,2輛警車引導下入城,參軍呂超,乘“4147”號隨後。
其餘林森首批抵達重慶10餘人(包括參軍王右瑜、科長林叔、秘書鄧亞瑰、吳國權、李筱亭,書記官段琪湘、科員陳天元),分乘汽車16輛殿後。
車輛儲奇門新豐街、打銅街、樑子、郵街、售珠市,出通遠門一線,沿途戒備,五步一崗,一哨,而立於街道兩旁致敬歡迎市民,則不下10萬人。
以致車行,直到下午5點15分,林森乘汽車抵達離重慶市區5裡之外李子壩,入住原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私邸。
呂超、王右瑜、林叔高級官員,移駐四川飯店。
其他隨行人員,住新川飯店。
1937年11月29日,國民政府文官魏懷、主計長陳其採,率其所屬人員,乘“輪”抵達重慶。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領、作為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首批人員,溯長江西上,順利遷抵重慶,並這個西部內陸城市、中國戰時,開始了工作與生活。
與此同時,南京國民政府各機關及其所屬職員,除其長官留南京主持工作外,其餘於林森撤離南京後,開始離開南京,或轉赴武漢,奔重慶。
12月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通知各省市政府及西康建省委員會、威海衞管理公署,並要求他們轉電屬,稱:“本院中央決議,茲經移渝辦公。
”,國民政府宣佈重慶簡陋新址正式辦公。
12月6日,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聯合致電國民政府及其所屬五院以及各方,宣佈:“本會決議遷移重慶,茲於本月六日渝開始辦公。
特電達查照。
”
國民政府、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移駐重慶並宣佈重慶正式辦公後,國民政府、國民黨中央所屬各機構,西遷重慶,繼擇地辦公。
12月4日,國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長覃振、秘書長謝冠生,司法行政部部長洪陸東、次長謝健,國民黨中央委員鄒魯,率國民政府各院部會高級職員200餘人乘船抵達重慶。
12月5日,司法行政部四川高等法院第一分院該院合署辦公。
12月6日,國民政府考試院及屬銓敍部職員30餘人,以及考選委員會、國民政府監察院審計部職員數十人及其部分眷屬,銓敍部次馬旭樓率領乘船抵達重慶。
12月11日,國民政府考試院院戴季陶、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吳忠信,率所屬秘書、科長以及衞士60餘人,乘大車3輛、小車7輛,貴州抵達重慶。
其中,考試院擇定重慶門外陶園辦公地址,蒙藏委員會借觀音巖慈閣其辦公地址。
12月14日,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委員長朱慶瀾抵達重慶,賑濟委員會職員20餘人先期到達,該會於柑子堡荊園辦公。
12月18日,致電重慶市政府,稱“本院奉命遷渝,經擇定觀音巖義林醫院內辦公處”。
寧漢分裂,係指1927年國民黨黨內因共產黨問題產生歧見,導致成立兩個國民政府國民黨中央軍事對峙局面。
事件起因於1926年中山艦事件,國民黨內部各派對共產黨態度問題,引起了一場軍事政變,後蔣介石軍事領導下,調整國共兩黨關係。
《整理黨務案》中,國民黨「容共」方針轉為「聯共」,嚴禁跨黨份子。
中山艦事件後,國民黨左派於蔣介石軍事可能防範,因此隨著北伐軍事推展,國民黨左派積極限制蔣介石軍事權力,但遭到失敗。
北伐中,國民黨議決遷都武漢,蔣介石本表贊成,部分國民政府委員通過江西時,加以軟禁,於是武漢政府與南昌方面產生爭執。
國民革命軍攻克南京時,雙方爭議擴大,於是蔣介石於1927年3月24日 於南京另外成立國民政府,於是國民政府分裂二(武漢南京)。
南京國民政府力行清黨,管轄區內共產黨份子或可疑份子加以捕殺,而武漢國民政府繼續堅持聯共政策。
兩個國民政府一開始表明自身正統性,因此雙方可以説是彼此競爭北伐。
武漢政府北伐河南其用意取得北方友軍(馮玉祥)支援,此舉軍事上雖然獲得,但馮玉祥因面臨張作霖軍事壓力,而亟欲武漢南京並力北伐,因此武漢南京保持中立。
武漢政府得不到外援,且長江出海口遭到南京方面控制局面下,經濟上受到打擊。
同時,共產黨湖南農村中過火行為,不但動搖了武漢國民政府統治基礎,影響了武漢方面軍人的士氣,於是湖南軍隊何鍵部公開共產黨人開火,引發了「馬日事變」,此後武漢國共聯合戰線趨於瓦解。
武漢政府遭到接受南京政府各軍包圍,加上經濟失控、軍隊聽調度,於是宣佈分,禮送共產黨員離開,此即「武漢」。
並開始南京國民政府和談,議決武漢國民政府遷至南京,蔣介石復職(寧漢分裂期間,外部壓力而下野)於是兩個國民政府合而為一。
寧粵分裂,1931年蔣介石政見不合,扣壓黨國大老胡漢民於湯山温泉,史稱「湯山事變」。
廣東籍黨國政要此南下廣州,聯合廣東軍人陳濟棠,廣州成立國民政府與會議,中國分裂為南京國民政府廣州國民政府兩個政府,史稱寧粵分裂。
1932年,寧粵雙方議和,恢復統一,但兩廣地區成立國民黨西南執行部、西南政務委員會,持續保持半獨立狀態,並以抗日訴求,與南京國民政府抗,直到1936年,陳濟棠軍事集團蔣介石收買、分化而瓦解,陳濟棠下野出走,廣東回歸中央,方告終止。
後,蔣介石本解決廣西(李宗仁),但日抗戰爆發,雙方協議抗日,蔣桂之間戰爭消失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