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地蜈蚣(學名:Torenia concolor)
此植物隸屬母草科蝴蝶草屬,種名「concolor」意指同色。匍匐性多年生草本物種,原生於台灣,廣布於海拔較低的山區,繁衍於潮濕半日照環境,如路旁、荒地、草叢、林緣與步道等。其根系發達,緊貼地面,足以抵抗強勁氣候,難以拔除。[1]
形態
葉片
具短柄單生對葉,形態變化多端,涵蓋橢圓形至三角形,尖端可能鈍形、鋭形或尖鋭,基部呈截形;葉緣具有稀疏鋸齒,長度可達一至五公分,寬約八至二十五毫米,葉面綠色,正反面皆分佈毛茸或近乎無毛,葉脈中脈於表面凹陷,背面凸起,側脈三至五條,葉柄長度介於二至十五毫米。[2]


莖部
纖細匍匐,長度介於三十至一百公分,最長可達五公尺,稜角分明,多分枝,部分上升或直立,具節上生根。
果實
形狀細長,包覆在具有五根稜角宿存花萼中,成熟後裂開,釋出細小粉末狀種子。
花朵
單生,腋生,花萼呈筒狀,具有五根稜角,花冠於先端呈二唇狀,上唇淺裂,下唇三裂,結果時花梗會增厚。花瓣四片,藍紫色或偶有白色,長度介於2.5至4公分,喉部具有淡紫色紋路,雄蕊四枚,包含兩長兩短,其中兩枚為強雄蕊,前方花絲底部具有線形附屬物,長度為二至四毫米,花藥成對著生,雌蕊柱頭兩岔。花期約為十二月份至次年八月。[3]
俗稱與藥用價值
因莖節生長不定芽,能牢牢固定於地面,故稱「釘地蜈蚣」。另外,由於一對對小葉平鋪於纖細枝條上,猶如百足類的蜈蚣,又稱「倒地蜈蚣」。此外,花冠形似四方型,也稱為「四角銅鑼」。[3]
倒地蜈蚣性寒、味甘酸微苦,具有消炎、消腫、鎮痛、解熱之功效。由於沿着地表匍匐生長,枝葉分枝繁多,外觀如蜈蚣,故得其名。
藥用應用
治療適應症
筋骨扭傷、拔牙或手術後傷口的紅腫熱痛,可快速消腫。
禁忌症
體質偏寒者、腎臟疾病、急慢性肝炎或發燒患者不宜服用。
使用方法
新鮮草約30~40公克(乾燥草約10~15公克),加入3~4碗水,熬煮2碗,再加入2碗水熬煮成1碗,混合兩次藥湯,早中晚飯後各服一碗,連續服用兩天。
地蜈蚣:揭開土壤中的秘密守護者
地蜈蚣,又稱為線蟲,是一種無脊椎動物,大量存在於土壤中。儘管體型微小,但這些土壤的隱藏居民卻發揮著至關重要的生態作用。
形態特徵
地蜈蚣屬於線蟲門,身體呈圓柱形,長度從幾毫米到幾釐米不等。它們沒有明顯的身體分節,身體由表皮、肌肉和腸道器官組成。表皮覆蓋著一種透明的角質,稱為表皮層,可以保護它們免受外界的傷害。
棲息環境
地蜈蚣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的土壤中,從熱帶雨林到極地沙漠都有它們的蹤跡。它們可以生活在各種土壤類型中,包括粘土、沙子和壤土。在潮濕、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中,它們的數量通常較高。
營養方式
地蜈蚣是一種異營生物,需要從外部環境中攝取營養。它們通過口腔針進行取食,可以穿刺其他生物的細胞並吸取養分。地蜈蚣的食譜包括:
食源 | 説明 |
---|---|
細菌 | 地蜈蚣會以土壤中的細菌為食,促進有機質的分解。 |
真菌 | 它們也會攻擊真菌的菌絲,有助於調節土壤中的真菌羣落。 |
藻類 | 地蜈蚣可以穿透藻類的細胞壁,吸取其中的養分。 |
其他線蟲 | 某些地蜈蚣會捕食較小的線蟲,形成食物鏈的組成部分。 |
生態作用
地蜈蚣在土壤生態系統中扮演著多種重要的角色:
- 促進有機質分解:地蜈蚣參與土壤中的有機質分解過程,幫助將有機物質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養分。
- 調節微生物羣落:通過以土壤微生物為食,地蜈蚣有助於維持微生物羣落的平衡,促進土壤健康。
- 提升土壤通氣:地蜈蚣在土壤中移動時會創造小孔,這有助於增加土壤的通氣性,促進植物根系生長。
- 抑制病原體:某些地蜈蚣已被證明可以抑制病原體在土壤中的傳播,保護植物免受疾病侵害。
對植物的影響
地蜈蚣與植物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一些地蜈蚣會危害植物根系,導致根腐病和生長受阻。然而,其他地蜈蚣對植物有益,它們可以通過抑制病原體和促進營養吸收來促進植物健康。
研究與應用
地蜈蚣是一類研究非常廣泛的生物,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它們在土壤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在農業和環境管理中的潛力。目前,地蜈蚣的研究側重於以下幾個方面:
延伸閲讀…
地蜈蚣_百度百科
中藥知識_消炎、止痛,倒地蜈蚣妙用多!
- 生物防治:開發使用有益地蜈蚣來控制土壤病害和害蟲。
- 土壤健康指標:監控地蜈蚣羣落的數量和多樣性作為土壤健康的指標。
- 環境生物修復:探索地蜈蚣在受汙染土壤生物修復中的應用。
結論
地蜈蚣,這些土壤中的微小生物,在維持健康的土壤生態系統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促進有機質分解到抑制病原體,它們對土壤健康和植物生長都至關重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應用可以進一步提升我們對地蜈蚣的認識和利用,從而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