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壞處】填海壞處揭密!明日大嶼計畫的三大爭議

【填海壞處】填海壞處揭密!明日大嶼計畫的三大爭議

填海壞處,是指將海域或湖區轉為陸地的行為。這種方法對於山地較多、平地較少的沿海城市來説,是一種有效的市區發展方式。許多城市,如東京、香港、澳門、新加坡、深圳和天津,都使用了填海來造出平地。甚至有一些機場,如日本關西國際機場,完全是通過填海建造而成,包括與陸地連接的道路。

荷蘭從13世紀開始就大規模進行圍海填海,現在有20%的國土是人工填海而成的。特別是佛拉芒省,幾乎所有土地都是填海區域,因此有「上帝造海,荷人造陸」的稱號。

填海壞處 Play


填海計劃在日本早已有之,早在11世紀就有了填海造地的紀錄。平安時代的平清盛將軍就開始在神户進行填海,建設人工碼頭。到了17世紀,江户幕府將軍也在東京灣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工程。

填海造地

什麼是填海?

填海是指將現有的海域、湖區或河岸改造成陸地的過程。對於山多平原少的海岸城市來説,填海是一個為城市發展創造平地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許多沿海城市,如東京、香港、澳門、新加坡、深圳和天津等,都採用這種方法來創造平地。一些機場,如日本的關西國際機場,更是完全通過填海建造,包括與陸地連接的連絡道。

填海壞處

荷蘭的填海歷史

荷蘭從13世紀開始就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活動,如今荷蘭領土的20%是通過人工填海形成的。弗萊福蘭省的所有土地幾乎都是填海而成的區域,因此有“上帝造海,荷蘭人造陸”之稱。

日本的填海計劃

日本的填海活動可以追溯到很早起,石川潤一郎指出:“日本在11世紀就有填海造地的歷史記錄,平安時代平清盛將軍便開始在神户填海興建人工碼頭。到了17世紀,江户幕府將軍也在東京灣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造地。”[1]二戰後,由於人口增加、土地需求急劇上升等因素,大規模的填海造地活動變得更加普遍。在1945年至1975年間,日本政府造地達11.8萬公頃,包括機場、港口以及部分新開發區(如御台場)等。

其他國家的填海項目

韓國仁川國際機場所在地最初是兩座島嶼,填海後連成一個島。摩納哥在1981年開始填海造陸,建設豐維埃耶新城,面積增加0.22平方公里,國土面積擴大了12%。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以來,已經填造了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樟宜國際機場、工業區裕廊島、濱海灣等都是填海而建的。

香港的填海歷史

香港山多平地少,自1842年開埠以來,首次將興建皇后大道的沙石推進大海,從此香港便不斷填海造地。一百多年來,香港填海面積已達67平方公里,佔香港總面積超過6%[2]。

香港的明日大嶼願景

截至2019年9月,香港政府最近的大型填海工程是明日大嶼願景,這也是香港歷史上最昂貴的基礎設施項目,估計造價至少為6,240億元,預計耗時13年以上。多個環保組織和市民對此表示不滿,並在香港立法會引發民主派等派的抗議。

填海造地

定義

填海是指將現有的海域、湖區或河岸改造成陸地的過程。這通常涉及從附近地區或從海上移動土壤和岩石來填充原本的水域。填海可以為城市發展提供急需的平地,尤其是在山多平原少的沿海地區。

荷蘭的填海歷史

荷蘭的填海成就

荷蘭由於地理環境限制,從13世紀開始就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活動。如今,荷蘭國土約有20%是通過人工填海形成的。弗萊福蘭省就是一個典型的填海造地案例,幾乎所有的土地都是填海而成的。這一事實使得荷蘭有“上帝造海,荷蘭人造陸”之稱。

日本的填海計劃

日本填海的早期歷史

日本的填海活動可以追溯到很早起。根據石川潤一郎的説法,日本在11世紀就有填海造地的歷史記錄。平安時代的平清盛將軍在神户開始填海興建人工碼頭。二戰後,由於人口增加和土地需求的增加,日本的填海造地活動變得更加普遍。在1945年至1975年間,日本政府造地達11.8萬公頃。

摩納哥、新加坡和韓國的填海項目

摩納哥的豐維埃耶新城

摩納哥在1981年開始進行填海造地,用來建設豐維埃耶新城。這次填海增加了0.22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得摩納哥的國土面積擴大了12%。

新加坡的填海活動

自從1965年獨立以來,新加坡已經通過填海造地增加了超過100平方公里的領土。樟宜國際機場、工業區裕廊島和濱海灣都是通過填海建成的。

韓國仁川國際機場

仁川國際機場原本是兩座島嶼,通過填海工程連接成了一個 island.

香港的填海歷史

香港的填海面積

香港自開埠以來就開始填海造地,一百多年來,填海面積已達67平方公里,佔香港總面積的超過6%。

香港的明日大嶼願景

香港的填海計劃和爭議

截至2019年9月,香港政府正在進行一項大型填海工程,即明日大嶼願景。這是一個耗資巨大、長達13年的基礎設施項目,預算至少為6,240億元。該計劃遭到了多個環保組織和市民的反對,並在立法會引發民主派等派的抗議。

1. 日本填海活動的早期歷史,石川潤一郎指出,11世紀就已有記載。 2. 香港填海面積超過67平方公里,佔總面積超過6%。

填海壞處是一個受到廣泛關注的議題。填海壞處可以分為環境破壞、生態失衡、氾濫風險等幾個方面來討論。

環境破壞

填海活動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資源。這樣的行為可能會破壞原本的生態環境,導致棲息地的喪失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填海還會引起潮汐和水流的改變,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長遠的影響。

生態失衡

填海壞處另一方面是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填海會改變沿岸地區的水文和地理條件,進而影響周邊生態系統。藻類和浮游生物的數量可能會減少,進而影響魚類和其他生物的食物鏈。填海還可能使原本沿岸的濕地和河口區消失,這些地區對於許多物種的繁殖和生長至關重要。

氾濫風險

填海壞處還可能增加土地周邊地區的氾濫風險。填海擴大了土地面積,增加了土壤的不透水性。當降雨較大時,此時土壤無法吸收足夠的水分,導致水災發生的機會更高。此外,填海還可能改變土地的排水系統,進一步增加了洪水的風險。

綜上所述,填海壞處的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們應該平衡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係,避免過度填海帶來的負面影響。只有確保填海活動能夠在可持續性和環境友好的原則下進行,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我們寶貴的海洋和生態系統。

延伸閲讀…

「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的三大爭議

填海的昂貴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