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龜 台語」是台灣新墳安葬後祭拜的傳統習俗,其中一個有趣的活動就是叫做「猜墓粿 iok-mon7-kue2」。這個習俗是在祭拜完後鳴炮,吸引窮人家的小孩來參與,將祭拜過的食物分給他們。我們回憶起以前的時光,還記得有三哥會給每個小孩五毛錢作為酬勞。這真是一個讓人歡喜的活動。現在社會越來越富裕,糖果餅乾早已不再稀罕,年輕一代對於「猜墓粿」可能無太大興趣,不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文作者如何詳細描述這個傳統習俗吧!清明培墓是台灣人長久以來的風俗習慣,不同於其他風俗,讓我們來一窺究竟。」
猜墓粿:台灣新墳祭拜風俗
台灣清明節祭祖分粿習俗
【作者提供】


台灣人清明節祭祖的習俗中,有一項是在新墳安葬後或隔年上墳祭拜時,會鳴炮通知窮人家的孩子前來「猜墓粿」。祭拜完畢後,會將祭品分發給這些孩子。回憶起小時候,三哥還會額外發給每個孩子五毛錢,當時的一元還是紙幣。隨著社會的富裕,糖果餅乾早已不再稀有,年輕一輩的人可能不太需要參與「猜墓粿」活動,但這個風俗的細節仍然值得探索。
清明節祭祖是台灣人長久的傳統,然而,有關祭祖的具體風俗並非一成不變。我還小的時候,正月初五要去崁頭仔祭拜祖父祖母的墓,正月初九則去埔心祭拜祖父母和曾祖母的墓。到了清明節,由於沒有特定的墓需要祭拜,許多孩子會聚集到墓地尋找可能被遺忘的祭品,這種活動被稱為「猜墓粿」。
當時,墓地早有人開始祭拜,程序是先割除墓邊的雜草,整理墓塋,然後擺放牲畜和酒水祭拜先人。等待先人「享用」完畢,家人便會放鞭炮表示結束祭拜,並準備回家。這個時候,一羣孩子就會在墓旁等待,希望能分到一些祭品和零錢,這就是所謂的「猜墓粿」。大門墓的會分到兩角錢,小門墓則是一角錢,這一天下來,有時候還能分到更多的錢,成為一年中少有的「好日」。
後來我上了初中,清明節仍然放假,我仍然會到墓地看看風景,但奇怪的是,已經沒有孩子來「猜墓粿」了。多年以後,當我參與台語推廣活動,對文化和文字有了更深的瞭解後,我才明白這個活動的正確名稱是「挹墓粿」,而不是「猜謎」或「分粿」。
安葬後的祭拜風俗
- 新墳安葬後或隔年上墳祭拜時,會鳴炮通知窮人家的孩子前來「猜墓粿」。
- 祭拜完畢後,會將祭品分發給這些孩子。
- 記憶中,三哥還會額外發給每個孩子五毛錢。
這個風俗反映了台灣社會對窮苦孩子的關懷,即使是在物質匱乏的時代,人們仍不忘分享祭品和祝福。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活動可能已不再廣泛實行,但它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值得我們記憶和傳承。
墓龜 台語
墓龜,亦稱刺豚,是台灣地區傳統的養殖寵物之一。墓龜因為其長壽和堅強的生命力而受到很多人喜愛。在台語中,墓龜被稱為「墓津」或者「哥肯」。
墓龜受到人們的喜愛,主要是因為它們能夠陪伴人們度過很長的時間。一般來説,墓龜的壽命可以超過一百歲,甚至更長。因此,飼養墓龜的人們需要有耐心和責任心,因為它們需要長期的照顧和關愛。
墓龜在台灣的傳統文化中也有一定的意義。在一些重要的儀式或者節日中,人們會把墓龜視為一種祥瑞的象徵。墓龜的長壽和結實的身體被認為能夠帶來好運和吉祥。
墓龜作為寵物需要一個合適的飼養環境。它們需要適當的營養和足夠的空間來活動。飼養墓龜的人們需要為它們提供適量的食物,保持飼養環境的乾淨衞生,並適時與它們進行互動。
墓龜的飼養方法有很多種。一般來説,可以使用飼養箱、水池或者魚缸等容器。墓龜需要有足夠的水域和陸地空間,以便它們能夠在水中游泳和在陸地上爬行。此外,墓龜還需要一個適當的温度和營養均衡的食物。
墓龜對於飼主來説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它們能夠陪伴你度過很長時間。飼養墓龜需要一些耐心和專注力,但是當你看到它們健康成長,你會感到無比的喜悦和滿足。
延伸閲讀…
墓龜- 教育百科
足英台三聲道磅米芳- 清明培墓相關ê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