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現在,我鼻囊存記著 可以分清四季海味道, 身上黏著海我魅惑, 讓我想脱光全身跳到海裡, 那裡海風,聽到、看到、感覺到, 我記憶裡拔除, 那個畫面, 褪色過;,是那麼! 這時,我耳朵裡開始傳來「ㄉㄧㄚ ㄉㄧㄚ」聲響,飛魚用力地振翅,ㄉㄧㄚ ㄉㄧㄚ發響,海平面靜到只有飛魚振翅聲音,那個夜晚那個聲音是他專屬,我知道外公之前聽那個聲音,飛魚飛出海面振翅聲音。
外公説飛魚會飛出海面,是因為後面有大魚追他,他了要脱離危險,飛出海面飛行是他們躲避危險和繼續生存能力。
外公聽到飛魚振翅聲音,知道有魚後面追他。
外公手電筒照飛魚,飛魚有向光性,他會朝著有光地方飛來,會魚引過來,我看著飛魚,而外公想是魚,我們兩個,等著彼此看到,我看著飛魚時驚嘆神情;外公看著大魚上釣時神情……我們是專注,但各取所需︰大魚不是我想,飛魚不是外公要釣……。
1998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山豬.飛鼠.撒可努》。
2000年以《山豬.飛鼠.撒可努》一書,獲第21屆「巫永福文學獎」首獎。
2000年9月〈走風人〉一文獲第一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散文首獎。
2002年《山豬.飛鼠.撒可努》一書,其中多篇文章收錄於國中國文教科書中。
2002年《山豬.飛鼠.撒可努》哈佛大學應用中文系指定必讀。
2002年12月出版第二本著作《走風人》。
説中主角出身,當時制度要依附一個主人,癩子生存鬥爭中更換主人,養成過人街頭智慧,見證了整個時代。


2005年 11月《山豬.飛鼠.撒可努》一書改編成電影「山豬.飛鼠.撒可努」上映。
2005年電影「山豬.飛鼠.撒可努」一片受邀參加美國影展。
2007年《山豬.飛鼠.撒可努》、《走風人》哥倫比亞大學中文系指定必讀。
2007年受邀前往日本參加世界山豬會議論壇。
2008年獲中央通訊社「2008台灣十大潛力人物」族羣和諧類獎。
2009年《山豬.飛鼠.撒可努》一書內文,收錄於高中課文中。
。
2010年於台灣屏東舉辦第3屆中日山豬會議論壇。
2010年《山豬.飛鼠.撒可努》一書內文,收錄於國小教科書中。
2011年《山豬.飛鼠.撒可努》一書改編成動畫「山豬.飛鼠.撒可努」上映。
2011年《走風人》一書內文,收錄於大學國文選中。
2011年主持原民台部落行腳節目。
一位鍾愛口語傳統同事讀了《外公海》後,自得對我説:「你看,我説錯吧,他們原住民朋友,只要自己生活經驗原原本本説出來,是一部精采作品了。
」我聽了點點頭,然後搖搖頭。
是,原住民自有他人沒有歷練體驗,因此讀他們作品,確實帶有一種新奇享受。
重點於「原原本本」四個字,每個人能夠敍説自己過去,但要能做到讓讀者一口氣「欲知其詳」,具備過人的敍述技巧,同時語氣,才能讓讀者有如親臨其境,之同悲喜。
撒可努確實發揮了這樣才情,不著痕跡展現他口語文學本色,讓閲讀過程充。
《外公海》讓我想到一部西方文學作品,《癩子》(Lazarrillo de Tormes)。
這本篇幅不長,形式説,口語方式記載了後中世紀一個乞丐童年史,因此開啟了流浪漢説(novella picaresque)文學傳統。
説中主角出身,當時制度要依附一個主人,癩子生存鬥爭中更換主人,養成過人街頭智慧,見證了整個時代。
撒可努故事魅力來於他能擁有口語文學傳統,所以,《外公海》和《癩子》一樣,我們感覺是聽故事,甚於讀故事。
原住民生活處境是,撒可努他街頭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
於《癩子》口吻摻雜了鋭控訴,《外公海》之外帶著達觀,所有哭笑洗沖盡了。
淚水可能多了一點,情感少了一些含蓄,但這撒可努式「原原本本」。
認識撒可努人,肯定能心領神會他特有語法,口氣神態是不折不扣屬於作者本人。
作家能讓讀者分辨出面貌,我相信任何不識作者人能閲讀中勾畫出作者模樣。
近些年來,是要標榜多元文化吧,作家被劃分到各個族裔,像是女性、原住民、客家、同志……好像如此無以彰顯其作品特色一樣。
我此以為然。
作品固然須建立作者生活體驗,因此不脱其族裔痕跡。
但一流文學能超越這個藩籬,擺脱族羣疆界,豐富集體生命。
我不想學院分類,《外公海》歸為兒童文學、寫實文學、生態文學、山海文學或是少數民族文學。
事實上,撒可努故事跨越了種種類型,是有血有肉生活文學。
服膺杜威學説讀者,讀了〈外公海〉、〈石頭説話人〉和〈山裡小獵人〉這系列自傳説時,會覺得如獲寶,為「教育及生活,生活及教育」這句琅琅上口箴言找到絕佳範例。
學校教育蒼白,《外公海》可以得到充分印證。
學校會教孩子怎麼抓蝸牛,會讓孩子去捕魚撈溪蝦,會讓孩子上山打獵。
游泳不是上課學來,生活是老師。
我想到泰戈爾説,「是教育」。
我們希望教育讓孩子陷入窮苦之境,但過度安逸確實讓孩童無以成長。
撒可努畢,他能像許多教育説(Bildungsroman)中主人翁那樣,山海錘鍊,生活挑戰中。
Sakinu著作,大多回顧童年時期,部落與懷抱中,從父母、祖父母身上,透過生活歷練得到生活智慧。


延伸閱讀…
撒可努目前職業是警察,身分是作家兼研究生,同時是孩子爸爸,他生活顯然進入了「後」(post)《外公海》年代。
英文post帶有既延續而逆反意涵,生活本來週遭環境辯證旅程,他天地添增了多少可以我們敍説題材呢?這本書撒可努童年經驗畫上了句點,而「作為讀者我們」(仿撒可努語法),應該可以合理期待他下一個故事,下下一個故事……。
第十五年,我第三本書《外公海》,它,很多人。
寫了什麼?我知道要從何説起,但這本書確讓我寫了十五年,這十五年,有很多時間花像穿越叮噹任意門,或是坐時光機器回到我記憶裡去找我童年,我知道這本書會會是大家所期待,但我來説這是我寫,有撒可努風格。
我四十歲、三九.八歲時這本書作為我生命經歷一個里程碑。
距離我第一本書到現在,很多人問:「什麼時候出書?什麼這麼?要十五年?」 我來説我知道什麼作家了!這是我想過,記得我第一次我手稿拿不是我現在出版社,是另一家出版界很出版社時;編輯到闆各寫了三封信我,寫內容,了我很多寫作上建議和想法,但我接受和理會。
那個感受,讓我想到了時候我老師看不懂我寫作文一樣。
形容水果很多,我沒有辦法像同學那樣寫出「滿山滿谷」或「堆積如山」及「像繁星一樣多」文字,我只能在我作文簿上這樣寫著:我眼睛裝啦!或是太陽下山形容,我寫不出「太陽公公滾著火輪子回去」或「太陽西下伴我歸」形容,而只能是這樣形容:太陽山的稜線吃掉了。
當時,看不懂我文章老師我作文簿上批示:「文藻詞彙」、「跳耀式邏輯實際」,但我自認為寫得啊!老師怎麼會看不懂?所以有次老師我作文本上批示「朽木不可雕」時,我旁邊寫道﹕可是可以種香菇。
有多次外演講,我這説:「我會寫文章,不是學校老師教,而是我阿公、阿嬤我。
」這是我後瞭解,;我身上有著那麼多阿公、阿嬤思維方式和很早以前植入我身上元素,我寫法、文法只有我有。
我有聽出版社建議,文章改變或朝著他們想法和建議去寫,我想沒有想過!這樣個性我,我知道那是不是叫堅持是。
有一天,經朋友夫婦介紹,認識了現在出版社闆嘉慧姐,改變了我後十五年生活。
我開始演講,多了另一個演講領域,去到美國和日本;美國認識了老爹和老媽,這是我生命中另一個轉折。
老爹説:我沒有一次一本書,我坐飛機「台灣到美國」時間,一次看完。
美國見到很多新奇,他們兩個老人家來説,他們可能知道那一次美國行我視野和想法影響。
這是我想沒有想過,得獎,有一天當自己文章收錄國小、國中、高中、大學或國外學校成為學校教材或讀本時,那種!我怎麼可能李白、杜甫他們並列出現在課本裡面﹖以前讀書我是讀別人文章,現在是別人要讀我文章,那種感覺很奇特!當自己作品拍成電影,到美國去參加影展時,我能九一一事件後帶著我帶、三把刀子進出美國,穿傳統服飾走萊塢街上,我只能説;!台灣有一位原住民作家,他作品得到許多文學獎肯定,美國哈佛大學應用中文系指定課堂必讀,但他時候,作文學校老師評為「文藻詞彙」。
他排灣族Sakinu(亞榮隆‧撒可努)。
Sakinu出生在台東太麻里,出生1970年代他,正值都市經濟發展,族人外出工作、部落文化失落時期。
Sakinu著作,大多回顧童年時期,部落與懷抱中,從父母、祖父母身上,透過生活歷練得到生活智慧。
延伸閱讀…
「外公海」這部作品,是散文集合,分成三大篇,寫著他和外公外婆、朋友、及他和父母故事。
作者筆下,外公海是一蹴可幾海,外公愛一如海浪撫沙灘那般、撫慰人心。
「你愛跟像水蛭一樣,拔掉了會想要再回來。
」Sakinu外公説。
時候,Sakinu因為父親酗酒緣故,帶到外公外婆家生活。
外公是漁夫,因為這樣他童年和大海有著接觸。
外公愛像大海一樣包容,劃著膠筏,帶Sakinu到海裡捕魚。
第一次看到飛魚Sakinu,問外公「海裡怎麼會有鳥?外公他們吃什麼?」面總是愛問一堆問題Sakinu,這次外公回答「吃空氣啊!……白天吃空氣,晚上吃空氣……。
」Sakinu信以為,部落其他小孩爭辯飛魚是吃空氣!動人筆觸來自生活經驗內化,Sakinu描述飛魚夜裡躍出海面,翅膀閃閃發光,滑行、潛入、起飛畫面,十分動人。
「多跌倒幾次,跌倒會認識你!下次你雙腳有力,習慣了阿嬤走路,會跌倒給跌倒了。
」這句有興趣話來自Sakinu外婆。
Sakinu時候,外婆大屁股是安全、躲避風港。
圓圓胖胖的外婆,總能地山徑裡移動,那是外婆Sakinu心目中不可思議超能力。
外婆會幫著外公出海Sakinu,聯合外公上演清晨出海前「你我跑」諜對諜鬥智戲碼。
「有了三個女兒後,我確定我帶孩子方法是外公。
」外公外婆收容,他們、樂觀隨和傳遞Sakinu,不但他一個遮風避雨、離打罵陰影家,Sakinu奠定了而童年基底。
讀到這些Sakinu外公外婆篇章,讓人想起另一部描述原住民生活美國作品《少年小樹歌》,但是Sakinu筆觸,將原住民生活智慧,透過每一個生活事件,鬆地傳遞讀者。
Sakinu父親,面時代衝擊和生活壓力,之下養成酗酒習慣。
《外公海》一書中,關於父親篇章,我讀來,帶著一絲孺慕期盼、夾雜些許害怕複雜情感。
〈爸爸去遠洋〉這篇文章中, Sakinu提到小學二年級時候,父親和部落裡許多年男人一樣,去洋跑船。
而跑船這件事,於家裡成員,承載著各自情感投射。
時候Sakinu、部落裡大多孩子們來説,「父親去遠洋孩子樂死了,因為他可以幾年不用父親打或是暴力相向,不用看見父母親上演武俠片。
」Sakinu母親、乃至部落裡女人們來説,暴力走了,換來是思念和等待。
「我半夜爬起來看母親流淚,著錄音機説話、唱歌,想念遠洋跑船父親。
」本書主要描述卡那卡那富語音韻、構詞和語法結構,卡那卡那富語流通使用,是證明這個羣族存在藉,靠著代代口傳方式,此語言存在了數千年,惟近數十年來受到內外環境影響,會説此語言族人..我們期盼台灣各族羣語言及文化,是原住民族語言、文化振奮人心歌舞,以及傳統故事,國內公平取得機會資源,能夠電視影像展現出來。
讓全台人民認識共享台灣語文美,確實瞭解台灣..「走過」,讓我們反省過去。
一個卑南族老人,他一生,我們留下值得感恩一部説。
──孫大川專文推薦 歷史灰燼掩埋了一甲子後,終於冒出地表如草芥不息生命! 這是一九四五年國軍誘以..即使是後女王,我要見祖宗前光耀氏族 一八七四年,雄霸東台灣番社「彪馬社」天花瘟疫肆虐,加上清代官府,因而力量鼎盛走向衰敗。
母親西露姑接收番社治理權女王達達,面臨了讓番社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