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龍湯
【組成】
* 麻黃去節六兩(12克)
* 桂枝去皮二兩(6克)
* 甘草炙二兩(6克)
*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克)
* 生薑切三兩(9克)
* 大棗擘二十枚(10枚)
* 石膏如雞子大,碎(30克)
【用法】
1. 先煮麻黃減二升(200毫升),去上沫
2. 加入諸藥煮取三升(300毫升)
3. 去滓,温服一升(100毫升)


【功效】
發汗解表,清熱除煩
【主治】
外感風寒,兼有裡熱,惡寒發熱,身疼痛,無汗煩躁,脈浮緊。
亦治溢飲,見上述症狀而兼喘咳面浮者。
【方義】
此方為麻黃湯加石膏、生薑、大棗,治太陽傷寒兼裡熱證。麻黃湯辛温發汗,散表實之邪;石膏辛寒,清裡熱;甘草和中,資汗源;杏仁、生薑、大棗佐之,增強發汗和清熱除煩之效。
【辨證要點】
1. 發熱惡寒
2. 不汗出而煩躁
3. 舌苔白薄
4. 脈浮緊
【加減】
* 頭痛身疼:加川芎、白芷
* 口渴甚:加天花
* 咽痛:加竹葉、蘆根、穿心蓮、射干、桔梗
* 咳嗽甚:加桑葉、桔梗、款冬花
【注意禁忌】
服後大汗出,則不宜再服。
【現代應用】
1. 發汗退熱
2. 抗菌消炎
3. 增強肺的換氣功能
適用於感冒、流感、肺炎、支氣管炎、麻疹、風疹、蕁麻疹、急性腎炎、結膜炎、關節炎、丹毒、皮膚癢、腦膜炎等。
大青龍湯:清熱解表、藥證並治的經典方劑
大青龍湯,方名取自組成之大青葉,為《傷寒論》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之代表性方劑。其方組成如下:
藥物 | 劑量 |
---|---|
麻黃根 | 6g |
桂枝 | 6g |
杏仁 | 6g |
甘草 | 6g |
生薑 | 9g |
大棗 | 9g |
大青葉 | 15g |
石膏 | 30g |
方解
- 麻黃根、桂枝:發散風寒,宣肺平喘。
- 杏仁:潤肺下氣,平喘化痰。
- 甘草:調和諸藥,緩解麻黃、桂枝之燥性。
- 生薑、大棗:補益脾胃氣血,增強抗病力。
- 大青葉:本方君藥,清肺熱化痰,利水消腫。
- 石膏:清熱涼血,退熱生津。
主治
- 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氣急。
- 適用於體格壯實、表實證明顯者。
藥證並治
大青龍湯的藥證並治特色在於:
- 病勢:表實證,惡寒發熱重。
- 脈症:浮數有力,或兼見洪大。
- 舌苔:白膩或稍黃,或兼見水滑。
臨牀應用
- 現代醫學:應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症見發熱、惡寒、咳嗽、痰多、鼻塞等。
- 非典型應用:清肺止咳化痰,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以及某些過敏性鼻炎。
禁忌與注意事項
- 禁忌:陰虛或氣虛證、孕婦禁用。
- 注意事項:
- 服用本方後應多喝温水,促進發汗。
- 長期或過量服用可能導致脱水或電解質紊亂。
- 與其他發散藥一起服用時,劑量應減半。
文獻出處
《傷寒論》卷七:大青龍湯:麻黃六兩,桂枝六兩,杏仁六兩,甘草六兩,乾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半斤,大青葉一把,切,以酒一大升漬之,明日酘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結論
延伸閲讀…
大青龍湯
大青龍湯
大青龍湯是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的經典方劑,具有清熱解表、宣肺平喘、化痰利水的功效。其兼具藥證並治的特色,在臨牀應上有廣泛的應用,但須注意其禁忌與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