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會(拉丁語:Ecclesia Catholica,希臘語:Καθολική Εκκλησία,意為「大公教會」),稱天主教、公教會、公教,是基督宗教人數宗派或教會,羅馬主教、即教宗領袖[5][6][7][8],故稱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天主教、羅馬公教會、羅馬大公教會、羅馬公教。
其東正教、新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
中文「天主教」一詞翻譯希臘文「大公教會」(希臘語:καθολικὴ ἐκκλησία,羅馬化:katholike ekklesia),這個詞出現於公元2世紀初[9]。
該術語可譯「公教會」,這是因為「καθολικην」一詞含義是全體、普世[10]。
「公」和「一」、「聖」、「宗徒」一起視為正統基督教會需具備特徵(宗徒信經中即有一條是「我信聖而公之教會」)。
明朝萬曆年間耶穌會基督信仰傳入中國,當朝禮部尚書徐光啟利瑪竇耶穌會士討論,取儒家古話「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稱其信仰獨一神靈「天主」,「天主教」名由此而來。
天主教會相信耶穌基督宗徒伯多祿(彼得)接受基督託付,建立教會,成為教會基石[16],是羅馬教會第一位主教,並這個職位上領導各地教會。
此後沿襲下來羅馬主教因此享有各地教會領袖地位。
因此天主教會是伯多祿開始一脈相承,是羅馬主教領袖普世教會。
新教否認其一脈相承觀點,認為耶穌基督沒有委託伯多祿(彼得)稱為教會基石,伯多祿(彼得)沒有建立羅馬教會,羅馬教會及其主教地位是後來歷史發展中建立起來。
[17][18][19][20]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東、西兩部份後,羅馬主教地位西羅馬帝國繼續得到鞏固,但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主教地位上升,羅馬主教分庭抗禮。
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後,東方教會君士坦丁堡主教(普世牧首)首,使用正統教會名稱,西方教會羅馬教宗首,繼續使用大公教會名稱。
16世紀出現宗教改革運動,新教蓬勃發展,新教人士使用「教」、「羅馬教會」名稱來稱呼此天主教會,「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由此而來。
天主教人士使用這樣稱呼。
大公教會傳教士進入中國時候,將「大公教會」翻譯「天主教會」,這是大公教會中文正式名稱,是中文特有情況。
天主教會組織團體分為聖統制建置教會科層機構(俗稱「教會局」)、以及自治團體兩類型。
聖統制內各機構關係,類似國家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只不過是運用全世界各個有教會地方。
聖公宗使用主教制宗派有類組織架構。
天主教會自治團體,主要分為修道士或修女組成各種男女修會、以及信徒組成各種善會。
教會法上,教會自治團體需要獲得教會當局批准方能建立[21][22]。
於公元三世紀[23],埃及出現了奉行與世俗隔離,禁食、祈禱信仰團體[24]。
現今馬龍派信徒全球有400萬人,其中黎巴嫩有100萬人,佔該國人口1/4。


參加這種,男稱修士,女稱修女。
有些修會修士是司鐸,修士可以晉鐸,選為教宗、主教,他們宣發、服和貞潔三個聖願。
為神恩和傳統而設立修道團體,稱為修會,這是應時代及社會需要而成立修道團體。
天主教中修會篤會(祈禱及學術)、方濟會(面向人)、道明會(面向城市居民)、奧斯定會、耶穌會(事學術)、巴黎外方傳教會(注重向外傳教)和慈幼會(面向青少年)。
19世紀末開始,有許多中國籍修會出現,如首任宗座駐華代表剛恆毅樞機主教創立主徒會、永年教區韓鼎祥主教創立中華聖體侍衞德肋撒女修會、新鄉教區張維柱主教創立貧窮獻託苦修會、原籍比利時後加入中國籍雷鳴遠神父安國教區創立耀漢小兄弟會、德來小姊妹會。
中國大陸,很多人誤修會説成教會,這是一種誤解。
修會有屬於國際性團體,有隸屬教區團體會(教區修會,如一些修女會)。
世界各國有形式修會團體,但是屬於天主教會體系之內。
天主教聖職人員因角色可分為3類,主教、神父(即司鐸)及執事。
主教教宗任命,負責管理一教區所有事務。
天主教會認為,主教為十二宗徒繼承人,合法繼承人授予神權,有權祝聖新司鐸。
天主教會認為,主教是天主制定繼承宗徒位者,藉賜於他們聖神被立教會中牧人,使成為教義導師、神聖敬禮司祭和治理服務者[25]。
神父(司鐸)為主教聖職協助者,可舉行撒聖祭,施行聖事(祝聖司鐸和施放外),協助主教牧養天主子民(即管理堂區事務教導教友)。
信徒可以通過領受聖秩聖事而成為司鐸。
天主教會認為,司鐸擁有獻祭和赦罪權力,基督信徒中設置了某些人司祭,作為宗徒繼承人主教,相應地將職務分擔司鐸[26]。
執事主教世俗事務協助者,主要服務主[27],承擔宣讀聖言,協助分送聖體工作。
有些司鐸候選人升為神父前任命執事,但有可允許已婚者擔任終身執事,此職位於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恢復。
聖職人員中,還存在教宗和樞機兩個職位。
天主教會認為,教宗是宗徒聖伯多祿繼承人,是羅馬主教,普世教會首牧,為世界主教團首領、基督代表、普世教會現世牧人;因此於此職務,他普世教會內享有、完全、直接職權,且得行使。
[28]
天主教會認為,教宗於其職位,不僅享有普世教會權力,而且對所有個別教會及其信眾擁有職權首位,羅馬教宗盡其普世教會牧人職務時,其他主教們,而且普世教會共融聯合一起;但他有權教會需要,規定執行職務方式,即其個人或主教們集體執行。
[29]教宗可召開,親身或派人主持,遷移、終止或解散大公會議,可以批准該會議法令。
[30]現時教會法,教宗合資格(即80歲以下)樞機們當中選出,尤如早期教會中聖伯多祿宗徒十二宗徒首。
修士及修女並非聖職人員,而是修道者,即願意以其方式(如神恩服務或祈禱方式)渡奉獻生活信徒。
截至2021年年末,天主教徒1,375,852,000人,佔世界人口17.67%。
[3]天主教徒佔所有基督徒一半左右。
[34]
截至2021年年末,天主教徒佔各大洲人口比例為,非洲19.38%,美洲64.08%,亞洲3.32%,歐洲39.58%,大洋洲25.94%。
[3]
截至2021年年末,天主教全球有5340位主教、407,872位神父和49,176位執事。
有49,774位修士和608,958位修女。
全球俗團體成員中,有593位男性和19,688位女性。
全球平信徒傳教士計有410,494位,傳教員有2,877,652位。
全球教區和修會大修生人數總計109,895人,小修生則有95,714人。
[3]。
天主教歷史頭一千年裡,種類禮儀派別歐洲西方和東方基督宗教地區發展起來。
雖然有傳統,但它們教宗共融而視為天主教一員。
和是拉丁教會,這是唯一西方傳統教會,全世界有超過10億信徒。
與拉丁教會相比,23個自治東方天主教會信徒,截至2010年,其信徒總數1,730萬。
[35][36][37][38]此外有其他與教宗共融教會。
拉丁教會教宗和他直接任命教區主教統治。
教宗拉丁教會中直接行使宗主教權力,拉丁教會認為是西方基督教起源,影響了歐洲和西北非信仰和習俗,影響了許多新教教派。
[39]
東儀天主教會,稱東方禮天主教會,指完全承認羅馬教廷地位一派天主教分支,流行於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前東歐共產主義國家,蘇聯時代併入正教會。
他們保存了羅馬教廷相聯繫東方天主教會禮儀,神學基礎祭獻傳統,但正教會、東方正統教會及東方亞述教會存有分歧。
馬龍派天主教會,是天主教中屬於東方禮天主教會一個分支,5世紀早期敍利亞教士聖馬龍創立。
7世紀時正式形成教會,首任宗主教是若望·馬龍。
現今馬龍派信徒全球有400萬人,其中黎巴嫩有100萬人,佔該國人口1/4。
馬龍派教會語言是敍利亞語,實際生活中信徒多使用阿拉伯語。
今日馬龍派教會領袖安提約基雅馬龍派宗主教,全世界馬龍派主教選出,居住於黎巴嫩貝魯特北部Bkirki。
新任宗主教當選時需要報告教宗,並獲得可,體現馬龍派天主教教會歸附。
安提約基亞馬龍派宗主教參加天主教教會活動時,他地位於一位樞機主教。
東方禮天主教會遵循東方基督宗教傳統和靈性,並且是天主教會完全交流教會,或者東西方分裂和早期分裂後幾個世紀中選擇進入完全共融教會。
這些教會儀式反映了歷史和文化影響,而不是教義差異。
主教轄區是羅馬教廷為有意改宗天主教聖公宗信徒成立教長制教會團體,基於教宗本篤十六世2009年11月4日公佈宗座憲章《聖公會結合》(拉丁語:Anglicanorum coetibus)而建立體制。
這些轄區屬於教廷,並教宗任命一位主教或神父擔任教長管理。
首個主教轄區沃爾辛厄姆聖母主教轄區,教廷與天主教英格蘭及威爾士主教團協商後2011年成立,。
此外有澳洲南十字聖母主教轄區和美國及加拿大聖伯多祿寶座主教轄區兩個主教轄區。
天主教會相信天主存在,並承認其唯一性[42]。
天主教會相信三位教義。
聖經內沒有文字上記錄表明三位信理。
但基於一些聖經經文以及教會聖傳,於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後,駁斥亞略,《尼西亞信經》中成為基本信條。
早期教父特土良是第一位使用「三一」(拉丁語:Trinitas)神學家。
[43]
天主教會相信天主是全能[44],創造[45]並繼續眷顧[46]天地萬物。
創造物中,包括了天使和人類。
天主教會相信天使存在,認為天使是沒有肉身精神體受造物[47],有位格且死不滅[48],天使保護著人類並人類代禱[49]。
天主教會相信人是天主肖像創造[50],具有靈魂和身體[51]。
天主教會相信天主一切所為,是,但於天使、人類墮落而產生了罪惡。
天主教認為魔鬼是墮落天使[52]。
天主教會認為,天使墮落具有無可挽回性[53]。
第一個人亞受到魔鬼誘惑而犯下了第一個罪,即原罪[54]。
這一原罪具有傳遞性,使全人類陷入墮落[55]。
天主教會相信,挽救墮落人類,天主聖言成為血肉[56],童貞女瑪麗亞誕生[57],是聖子,即耶穌。
天主教奉耶穌全人類救世主、「默西亞」(彌賽亞)、「基督」,救贖萬民,免其受苦。
基督一詞來希伯來語「默西亞」(希伯來語:מָשִׁיחַ,羅馬化:Mašíaḥ)希臘文翻譯,解作「受膏者」。
天主教會相信,耶穌是天主以色列預許默西亞,既是天主是人類[58]。
天主教會認為,耶穌接受了伯多祿承認他為默西亞信德宣認,並預告其受。
天主教會相信,耶穌釘十字架而處死,死後安葬,並第三天復活,昇天,從而宣告了救恩到來[59]。
天主教會宗徒時代開始首任教宗——聖伯多祿宗徒領導,並伯多祿繼承人帶領教會,經歷一千多年,直到現在。
是故天主教會認為自身符合《尼西亞信經》中「唯一、聖、公、從宗徒傳下來教會」特性。
聖傳指教會傳統,聖言一道構成天主教信德寶庫。
天主教會相信上主啟示是透過聖經和聖傳這兩種方式傳遞信徒,而聖傳是整個教會生活。
聖言和聖傳,是作為天主子民教會中產生出來,沒有天主子民教會沒有《新約》:猶如沒有猶太民族沒有《》一樣。
教會負責保管、研究、體驗促進《聖經》及聖傳進一步瞭解,使成為活生生天主聖言。
這教會訓導。
教會訓導通過教宗及主教們宣講、大公會議教導、天主教法典規定傳遞聖言和聖傳,保證其會錯誤。
聖傳是天主教信仰源泉和,這是天主教區別於其他基督教派別基本特點之一。
天主教教義,《聖經》教會當局教導(即聖傳)具同等地位,是信仰法則。
[60]例如,出自聖經十誡教會訓導「教會五規」天主教徒具有約束力。
「十誡」(Decalogue)一詞,其字面意義是「十句話」(出34:28;申4:13;申10:4)。
聖山上,天主給自己子民啟示了這「十句話」。
感恩祭是天主教教會生活中心,它聖餐方式,「重演」基督藉十字架上犧牲告祭獻完成救贖工程,使信徒領洗後繼續聆聽上主聖言,藉主聖餐參與基督出死入生逾越奧蹟,領受基督聖化恩寵,並基督內,聖神共融中天父呈上曼祟高讚頌、祟敬、祈求和感恩。


延伸閱讀…
「十句話」天主話裏,佔着卓越位置;「十句話」載在出谷紀和申命紀中,流傳。
時代,聖經引用,但是,直到耶穌基督新盟,「十句話」意義顯示出來。
聖奧思定開始,天主教會給候洗者和信徒教理講授中,「十誡」佔着地位。
十五世紀,人們習慣十誡規條寫成有節奏詞句,以便背誦並採用積極形式。
這種方式直到今日沿用。
十誡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其中每一句「話」或每一條「誡命」涉及整體。
觸犯了一條誡命違犯全部法律。
教會五規是:1) 主日及當守法定慶節應參與彌撒,停止有礙聖化這些日子工作和業務;2) 應每年一次領受和聖事,告明己罪;3) 逾越慶節時領受感恩(聖體)聖事;4) 應遵守法定齋和小齋;5) 各盡自己能力,支持教會物質需要。
[61]
天主教徒相信人生到後要面臨四件事:一、死亡。
二、審判。
三、天堂。
四、地獄。
此為萬民四末。
信徒多默想四末,會警惕自己、改善信仰生活。
天主教會相信,每個人死亡後會接受私審判,從而決定煉獄、天堂或是地獄去向[62]。
,基督會來,進行後審判,並帶來天新地希望[63]。
天主教會認為,「天堂」是一個境界。
那些天主思寵中過世,而煉人進入這一境界,與基督生活一起。
這些人組成天上教會,可天主直面,並可為世人轉禱。
[64]
天主教會認為,地獄是人因抉擇,罪中過世時遭到永罰。
早期天主教神學家認為地獄存在兩種痛苦,即失苦(拉丁語:Poena damni)覺苦(拉丁語:Poena sensus)[65]。
前者意味失去痛苦,即天主分離[66];後者意味感覺上痛苦,即火燒之苦[註 2]。
天主教會認為,天主預定任何人去下地獄,墜入地獄是人甘願犯大罪離開天主、不肯悔改後果[67]。
一些宗派與此持觀點,如雙預定論。
天主教會認為,人死後靈魂上沒有罪,只有罪或暫罰補償,既不該受罰下地獄,不能升天堂,可煉獄中受苦作補贖,直至償還罪債完畢為止[68]。
天主教稱此補償後煉淨[69]。
天主教會基於諸聖相通教義,認為現世信友,可以通過祈禱、奉獻感恩祭、行施捨、得大赦和做補贖幫助處煉獄中靈魂[70]。
天主教信仰生活核心是七件聖事,即聖洗聖事、聖事、修和聖事、聖體聖事、婚配聖事、聖秩聖事、病人傅油[71](包括路德宗內大多數基督新教保留洗禮和聖餐禮作為正式聖禮)。
[72]這其中,彌撒(聖體聖事其主題)是。
[73]
天主教相信聖事是基督耶穌建立,透過有形標記分施無形恩寵。
七件聖事涵蓋基督徒生命中所有階段,及一切時刻。
七件聖事可分成三類,入門聖事,治療聖事,共融和服務聖事。
其中聖洗聖事、聖事和聖體聖事乃入門聖事,這些聖事人準備入教奠定基礎。
信徒透過聖洗而重生;藉著而堅強,並聖體聖事中領受永生糧。
如此,藉著入門聖事,他們能地接受天主生命,並且邁向愛德成全。
[74] 除非領受聖洗聖事,不能領受其他聖事。
聖體聖事,稱感恩祭或彌撒(拉丁語:Missa),是「派遣」意義。
羅馬人來説,一次會議完結後,打發人回家。
聖本篤會會規內,彌撒就是指「遣」。
這種意義傳到其他各地,到了第四世紀末,義有二:指慕道者聽完道理後遣散,他們進入教會奧秘之中;另一是信友,禮儀結束時説:「撒禮成」意指彌撒結束了,你們去吧!傳教或宣道工作,是彌撒賦予使命。
彌撒聖體聖事實是一個統一整體,聖體只能在感恩祭中祝聖。
聖經中耶穌吩咐,餅和酒祝聖耶穌身體和血分信徒,使祂十字架上所在救世犧牲和祭獻,藉聖餐方式永存人間,讓信徒藉領受主聖餐而得到其,能基督合成一體,祂內生活。
天主教會相信彌撒中救主基督親臨於:祂名而聚會團體中;施行聖事者身上;祂聖言內;地持續地臨於祝聖了餅酒形內。
感恩祭是天主教教會生活中心,它聖餐方式,「重演」基督藉十字架上犧牲告祭獻完成救贖工程,使信徒領洗後繼續聆聽上主聖言,藉主聖餐參與基督出死入生逾越奧蹟,領受基督聖化恩寵,並基督內,聖神共融中天父呈上曼祟高讚頌、祟敬、祈求和感恩。
延伸閱讀…
入門聖事基督徒只是個開始,人生旅途上,有一些,或有些犯罪之處。
受到痛苦、疾病和死亡,和犯罪後,教會信友提供兩件聖事治療心靈肉身上疾病或創傷–修和聖事病人傅油。
聖秩聖事和婚姻聖事—是其他人得救而設立,通過其他人服務而達成。
這兩件聖事賦予領受人,教會內一項特殊使命,並用來建立天主子民。
透過這兩件聖事那些領了聖洗和聖事人,將接受祝聖。
那些接受聖秩聖事者蒙受祝聖而成為牧者,基督名,『天主聖言和恩寵牧養教會』。
另一方面,婚姻聖事使基督徒夫婦蒙受祝聖,善盡他們夫妻為人父母職責。
[74]
有些聖事是可以重覆領受, 如:修和聖事、聖體聖事和病人傅油。
有些聖事一生人只能領一次,如:聖洗聖事、聖事、聖秩聖事(神品),因為這些聖事人身上留下磨滅神印。
天主教會強調聖母只是一個人類,是受造物之一,並非神,會有天主有同等地位。
《教會憲章》第66條敬禮聖母有以下解釋:「瑪利亞,因為是天主母親,參與了基督奧蹟,於天主舉拔,她只在聖子以下,高出一切天神世人之上,所以理當受到教會崇敬。
很古老時代,榮福童貞尊為『天主母』榮銜。
信友們一切危難急需中,呼求投奔她護佑。
厄弗會議以來,天主子民瑪利亞敬禮,敬愛、呼求及效法方面,有了發展,恰如她預言:『今後萬世萬代要稱我有福』(路1:48)。
這項教會內存在敬禮,雖具有有特徵,但降生聖言,聖父及聖神欽崇禮,有本質上區別,而且能促進這項欽崇禮。
教會而正統教義範圍內,時代和地區情況,信友們習尚,批准了天主之母若干敬禮形式,其目的是教人敬禮聖母之際,認識、愛慕、光榮基督,並遵行其誡命,因為一切都是祂而存在(參閲哥1:15-16)。
」 [75]
天主教會有四個關於聖母信理,:天主母、終身童貞、無染原罪(無玷始胎)和聖母活體昇天。
天主教會認為,既然耶穌基督作為一個真人、天主,那麼祂母親瑪利亞應稱「天主母」,因為耶穌基督人性和天主性是不可分開。
歷史中, 出現過許多承認這一信理團體。
431年厄弗大公會議中,教會宣佈了聖母「天主母」,成為教會當信道理,來表達及維護耶穌「兩性一位」。
當中強調是耶穌基督是天主是真人,瑪利亞聖神而降生成人,救贖人類。
因此,教會宣告「天主母」時候,其實維護耶穌「兩性一位」道理--天主性和人性同時結合在耶穌這一「位格」上。
[76][77]
天主教會相信,瑪麗亞生下耶穌後,仍保持著和童貞[78]。
我們相信唯一天主
· 祂是唯一真神,是、善、美、愛根源。
· 祂愛世人,願意人分享祂美善,使人度一個人生。
人若接受祂愛,獲得一份內心喜樂。
我們相信天主有三位:聖父、聖子、聖神
聖父 – 是宇宙和萬物主宰。
祂愛創造世界,讓世界分享祂美善,而人照祂肖像而受造,具有於萬物人性尊。
聖子 – 是聖父所生耶穌基督,他天父彰顯給世人,使眾人認識聖父。
– 他降生成人,以言以行,人性美善顯示出來,並願意團結眾人,教人度一個生命。
聖神 – 是聖父派遣真理神,他人心中推動,使人有能力追求、善、美,回應天主人內心呼喚。
教會本質
天主教會是耶穌基督降生歷史延續,藉著教會臨在,天主持續地世人賦予救恩和祝福,是天主救恩計劃實現和標記。
教會是唯一、聖、公、從宗徒傳下來
一 – 天主救恩計劃中,整個人類是共融,和諧合一。
教會便是這一標記。
聖 – 人類團體雖然罪惡所束縛,但因著天主忠信和恩寵,人類能克勝罪惡。
教會便是這個聖者組成團體預像。
公 – 天主願意所有人得救,人類團體種族、文化、和地位,聖神而分沾同一救恩。
天主教會(Catholic Church)便是這普世救恩縮影。
從宗徒傳下來 – 教會宣講和作證喜訊源於宗徒,他們是耶穌復活見證人,即天主救恩計劃實現見證人。
教宗 – 是全球教會首牧,是教會融合一標記。
主教 – 是地方教會領袖,負責宣講、聖化和管理工作。
神父 – 是主教合作者,分擔主教宣講、聖化和管理職務。
修會會士 – 透過、貞潔和服承諾,在生活中祈禱、愛德服務履行傳揚福音使命,彰顯天國。
執事 – 是主教及神父合作者,專注宣講及愛德服務。
教友 – 在生活中愛德行動天主作見證。
教會臨在,耶穌歷史延續。
藉此七件聖事舉行,教會猶如歷史耶穌,人生時刻,人同行,賦予恩澤。
聖洗聖事:藉此聖事,信徒開始成為天主子女,生命得以開展。
聖事:藉此聖事,年青信徒得到聖神助佑,生命日趨。
聖體聖事:藉此聖事,信徒生命得到滋養。
修和聖事:藉此聖事,迷路或跌倒信徒獲得恕,生命放姿采。
病人傅油:藉此聖事,病弱信徒得到關懷和鼓勵,迎向生命限制。
婚配聖事:藉此聖事,夫婦信徒得到祝福,使婚姻生活成為生命傳遞和教育。
聖秩聖事:藉此聖事,信徒獲授予公開職務,讓自己生命去他人生命。
成人入教禮典中,入門三件聖事包括:聖洗、、聖體 。
十誡是天主世人頒佈生活綱領,教人度一個符合道德和正義生活;它是基督徒生活指標及愛實踐。
十誡內容
(一) 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
(二) 毋呼天主聖名發虛誓
(三) 守瞻禮主日
(四) 孝敬父母
(五) 毋殺人
(六) 毋行
(七) 毋偷盜
(八) 毋妄證
(九) 願他人妻 / 夫
(十) 貪他人財物
耶穌十誡總結為兩大點,:「愛天主於萬有之上」及「愛人如己」。
天主教信仰是聖經,聖傳作基礎– 天主教是「啟示」宗教,是天主自己展示給世人,並邀請人接近祂,而聖經便是這「啟示記載」。
– 聖經73卷書,分為兩部分。
耶穌基督降生以前寫成聖經稱「」,後稱之為「新約」。
聖傳可説是「啟示行動」。
通過行動,例如聖事、祈禱生活、聖人善表,教會天主啟示活生生方式保留和傳遞下去。
訓導權;訓導當局指教會訓導權或教會訓導當局,源自伯鐸首宗徒訓導權(瑪廿八 19 )。
它們彼此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各自己方式,唯一聖神推動下,地促進人類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