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五行
– 定義
– 五行相剋
– 五行相生
– 五行與時序、數字
2. 地支
– 定義
– 地支與五行、十二生肖、時間的對應
五行與地支簡表
| 五行 | 地支 | 十二生肖 | 五季 | 五臟 |
|---|---|---|---|---|
| 木 | 寅卯 | 虎兔 | 春夏 | 肝膽 |
| 火 | 巳午 | 蛇馬 | 長夏 | 心小腸 |
| 土 | 辰戌醜未 | 龍狗牛羊 | 長秋 | 脾胃 |
| 金 | 申酉 | 猴雞 | 長冬 | 肺大腸 |
| 水 | 子亥 | 鼠豬 | 長冬 | 腎膀胱 |
內容
五行的概念認為大自然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組成的,這些元素相互作用,影響著萬物的循環和變化。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包含金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此外,五行也對應著相對應的時序、數字。
地支,又稱十二支,指的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符號。地支不僅與五行相應,也與十二生肖和十二時辰對應。例如,地支中的「寅」五行屬木,對應生肖「虎」,時辰為「凌晨3點到5點」。
五行與地支的關係密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廣泛應用於命理學、風水學等領域。通過研究五行的生剋關係和地支的屬性,人們可以分析個人命運、擇吉趨兇,以及調和環境中不同的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中醫理論中,季節劃分為五季,分別是春、夏、長夏、長秋、長冬,其中「長夏」已不再適用於現代季節劃分,僅在中醫脈絡中使用。
天干地支對應五行
天干地支對應五行是中國古代用來記時和占卜的系統。天干共有10個,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12個,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天干都對應一個五行屬性(木、火、土、金、水),每個地支也對應一個五行屬性。
天干 | 五行 | 地支 | 五行 |
---|---|---|---|
甲 | 木 | 子 | 水 |
乙 | 木 | 醜 | 土 |
丙 | 火 | 寅 | 木 |
丁 | 火 | 卯 | 木 |
戊 | 土 | 辰 | 土 |
己 | 土 | 巳 | 火 |
庚 | 金 | 午 | 火 |
辛 | 金 | 未 | 土 |
壬 | 水 | 申 | 金 |
癸 | 水 | 酉 | 金 |
天干地支的五行對應關係可以用來推算時間和命運。例如,甲子年是天干「甲」和地支「子」相配,五行屬性為水木。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這一年適合從事與水和木相關的行業,如航運、漁業、園藝等。
此外,天干地支五行對應關係在中醫中也有應用。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都對應著特定的五行屬性。通過推算天干地支的五行屬性,可以瞭解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疾病的成因,從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