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棺木】孫中山棺木之謎:陵寢風水、三遺囑與四副棺材

【孫中山棺木】孫中山棺木之謎:陵寢風水、三遺囑與四副棺材

中山陵:中國近代史的悠久遺跡

佇立在南京紫金山的南麓,中山陵這座宏偉的紀念碑,是中國近代史的見證。它安放著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的遺體,同時也是中國建築藝術的瑰寶。

緣起

孫中山在1925年逝世前指示:「葬於南京,以不忘辛亥革命。」中山陵的建造正是遵從其遺願而建,目的是為了彰顯其豐功偉績,凝聚國民共識,激發愛國情懷。

孫中山棺木 Play

設計

中山陵由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其設計融合了東西建築精髓,在中軸線上採用中國傳統宮殿佈局,以石階、平台將主要建築連接成一體。藍色的琉璃瓦覆頂,花崗石牆面,展現出莊嚴肅穆的氣息。

建築羣

孫中山棺木

陵墓沿中軸線南北對稱分佈。南端高踞在20級台階上的陵門,上有「天下為公」匾額。陵門後依次為碑亭、祭堂和墓室,層層遞進,氣勢雄偉。祭堂是中山陵的最高建築,內有孫中山的大理石坐像,由法國雕塑家保羅·蘭多斯基創作。

建造過程

中山陵的建造工程歷時6年。1926年動工,1931年全部竣工。過程中有不少波折,包括資金不足、戰爭幹擾等。承建工程的商人姚錫舟多次自掏腰包,並表示:「中山陵不該是我謀利的地方。」

保存遺體

由於當時技術限制,中山陵原本計畫採用水晶棺保存孫中山遺體。但由於棺材運送途中受損,且防腐技術不完善,最終改為土葬。

歷史意義

中山陵作為孫中山的陵墓,承載著無數中國人的敬仰與懷念。它是中國近代建築的代表作,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同時,中山陵也是一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激勵著後人弘揚革命精神,建設繁榮富強的中華民族。

孫中山棺木:革命先驅的永眠之地

引言

孫中山先生作為中華民國的國父,其遺體安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他的棺木歷經數十年的歲月變遷,成為中國近代史的見證。本文將探討孫中山棺木的製作、安葬和後世變遷,瞭解其所承載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

製作與安葬

孫中山棺木由名貴楠木製作,長2.4米,寬1.1米,高1.2米。棺蓋上雕刻有十字架圖案,象徵著孫中山的基督教信仰。棺內襯有金絲絨,放置有孫中山的遺體和隨葬品。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同年4月1日,他的棺木被運送至南京紫金山,安葬於中山陵。墓穴位於山頂,居高臨下,俯瞰南京城。

後世變遷

孫中山安葬後,他的棺木多次被遷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保護孫中山遺體,國民政府將棺木遷至重慶大後方。1946年,棺木遷回南京中山陵。

1955年,國民政府將台灣地區故宮博物院所藏孫中山遺像迎回南京,並置於中山陵園內。遺像旁增設了守陵人制度,至今仍由退役軍人擔任。

棺木埋葬方式的特殊性

孫中山棺木的埋葬方式極其特殊,與傳統的中國葬儀習俗不同。孫中山棺木並未直接入土,而是放置在中山陵墓室中央的平台上。平台四周設有玻璃窗,供參觀者瞻仰孫中山遺容。

影響與意義

孫中山棺木不僅是革命先驅的永眠之地,也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它承載著孫中山的革命精神和思想,激勵後世追求民主與統一。

另一方面,孫中山棺木的獨特埋葬方式展現了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交融的趨勢。這種創新的安葬形式既尊重了孫中山的遺願,又滿足了公眾瞻仰的需求,成為中國近代喪葬文化的代表之一。

孫中山棺木隨著時代變遷,經歷了不同的命運,但始終是中國人民緬懷革命先驅和學習孫中山精神的重要場所。它作為歷史的見證,承載著革命的薪火,引領中華民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附錄:孫中山棺木基本資訊

屬性 數值
材質 楠木
尺寸 長2.4米,寬1.1米,高1.2米
製造年份 1925年
安葬時間 1925年4月1日
安葬地點 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埋葬方式 棺木放置於平台上,四周設有玻璃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