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進金】從客家婚喪習俗與詞彙看客家母系社會的文化底藴 |客家習俗 |客家人的喪葬禮儀及習俗 |

【客家人進金】從客家婚喪習俗與詞彙看客家母系社會的文化底藴 |客家習俗 |客家人的喪葬禮儀及習俗 |

一個人去世,不論古今中外,認為是人生一件很事,所以喪葬祭祀禮俗,比起其他習俗禮節,要來得。

客家人喪葬禮儀是傳統古禮,是不替。

這些喪祭禮制,是淵於「周禮」,儒教禮儀,後來後傳入道教,在台灣客家人喪葬禮儀形成了一種禮俗。

客家人認為人如果生了重病,經服用藥物或神佛祈禱,一慨無效,危篤到了無藥救活時,病人寢室抬出放在廳堂,這叫做「出廳下」,男女成人,中年以上有配偶子嗣而死,叫做壽寢,而依古禮,男人要搬到「寢」,女人要搬到「內曬塒」,男人搬到正廳右側,女人搬到正廳左側。

客家人認為,正廳是一家地方,這裹斷氣、。

人此深信移,所以病人病入膏肓時搬舖到廳堂。

如果是外面死亡,不論老少,放在門口,不得入室。

現在通行「出廳下」,正廳旁邊地上,搭一塊木板,木板上再舖草蓆和被褥,然後讓病人睡上面,氣家人相聚哭泣,並死者頭下放金紙做枕,並死者腳下,供飯一晼,上置鴨蛋,插雙筷子,俗稱「腳尾飯」。

焚香、點燭、燒銀紙,這些是使死者免在冥途中迷路,及免受飢餓意思,屍體白布覆蓋,家人旁守候。

這時迷信如貓跳過屍體,死者會變成鬼怪,廳堂上神明,祖先香位,要紅布、紅紙或竹篩蓋住,到出殯為止才能取下。

當病人病危時,知己經人世時,召集子孫分配財產,這叫做「分手尾錢」。

所謂「手尾錢」,人臨終時所花剩下錢,遺產意思。

古時是分龍銀,現在大都分鈔票,分得這些手尾錢子孫於不忍心花,往往保留很。

客家人傳統習俗,剛去世人,他牌位要供奉,因此正廳神佛祖先牌位,蒙上一塊紅布,等到出殯後才能除去,逢年過節要提早一天,祭拜,直到「年」喪期屆,「合火」儀式後,才能亡者名字寫歷代祖先牌位中一起供奉。

死者腳後「腳尾飯」,是一碗飯菜插上一雙筷子。

家庭嚴禁孩子們吃飯時筷子插飯上,諱忌這種風俗帶來吉利,要燒「腳尾紙」(燒冥紙)以便死者靈魂去陰間路途中,作為穿山越嶺和搭車渡河費用。

香爐中要燒香,點燃蠟燭,用意是死者靈魂照明去陰間道路。

遺族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俗稱「居喪」,居喪期間禁理髮,戴飾物,不著華服,禁唔賓友,赴宴,過門造訪,參詣廟宇。

客家人進金 Play

死亡後,全家遺族死者身邊號哭慟哀。

死時嚴禁病者前哭泣,以免刺激。

彌留狀態或於死亡後,即請道士誦經「開魂路」(或叫「開明路」),並請道士作一支「魂帛」,為死者靈魂開出一條大路,以便讓死者順利走向陰間。

「魂帛」叫「旛仔」,長約三尺,五寸布或紙作成劍狀,中央寫死者謐號,諱名,旁邊寫死者生卒年月日,懸於有葉竹枝。

魂帛,葬儀時孝子執之,作為魂魄標幟,供到做完「圓七」時燒,這種招魂旙,意思為死者靈魂領路,以便死者能順利走向西方世界。

同時,喪主請親朋戚友協助料理喪事,要講擇日師選擇辦理喪葬有關時辰,叫做「看日子」,並代為擇定墳墓或塔方位,覓埋葬地點,要請人選購棺木(俗稱「老樹」),八音隊吹吹打打運回喪宅。

一面派遣族人奔告死者親戚,俗稱「報喪」,這種噩耗通知親戚朋友稱「報白」,例供死者所用東西,全部都是白色,然後門前放桌或搭壇位供香爐、花圈、水果、燭台,讓弔祭者前燒禮拜,男人要作喪儀準備,女人死者旁號哭守靈,燒紙錢。

接著孝子孝女道士引導下,到河邊去取流水,這叫做「乞水」叫「買水」,因為取這種水是用來洗遺體,所以不能井裹死水,到河邊去提活水(流水),這時要跪告河神,擲「聖笞」,並錢幣投入水中,意思是河神買一點流水,要燒銀紙,取水時,更要口唸吉利話。

河裹「乞水」回來後,請一位父母雙「命人」,這些水死者沐浴,祗竹子夾白布浸到水裡,做出一種屍體洗澡模樣,但其實洗。

如果是母親過世,一切得聽母舅家話,大都要和外婆家人去買棺木,當棺材買來拾到家門前,喪家全體遺族,要跪門前,跪到棺木迎入家中,這種棺材買回來迎入家中儀式,叫做「接棺」。

沐屍後換衣服,如果是婦女,媳婦們她梳頭。

「壽衣」係死者生前壽辰,其兒女贈製。

死者所穿壽衣,古時貴賤,穿以三重、五重、七重,壽衣,男需用褲二條,女需用裙三條,因為是喪事關係,所以壽衣是奇數,不能湊成偶數。

屍體入殮時,要脱下生前所穿衣著,而舉行一項穿壽衣儀式,而壽衣生前做好,大都作六十一歲生日時,出嫁女兒製,給死者穿上壽衣,「命人」來穿。

殮前棺木加以油漆,俗稱「打桶」。

是熟桐油與石灰拌勻,夏布生漆冪棺底,白布條用生漆膠棺內縫隙,油灰加以粉刷後,上面一層油紙舖貼。

出嫁女兒,接到訃音,隨夫婿返孃家奔喪,到達孃家附近下車,一路哭進門,這叫做「哭路頭」,意思一路奔喪。

孃家人聽到女兒哭路頭聲音後,乃她接進家中,哀號悽,家屬哭靈,多半是死者沒有享盡天年,或者感嘆病逝離開人間景象,是婦女們多數哭一邊唸。
客家人進金

母規去世時,兒子去外婆家報喪,去時要手持半塊白布,所以叫「報白」,現在委託親代報喪,外婆家人喪家,所有喪家子女要跪下迎接,稱為「接外祖」,或「接外家」。

關於母親死亡,外祖父家屬有發言權,一切喪葬事宜得聽他們指示。

外發表死者喪訊叫做「發喪」,是印刷訃聞,上面遍列遺族名字,派人分送或郵寄近親、宗族、好友,分送訃聞後,門上貼上一條白紙,表示家有喪事,如父親死時,白紙上寫「嚴制」,如為母親寫「慈制」。

要吊麻布疊三層或五層「麻燈」門口,喪用燈類統稱「麻燈」,門口掛是圓錐形白地藍字孝燈,前面寫「幾代大父(母)」,後面寫姓字,視死者代數,以日紅藍布及麻薴,摺其層數繞。

出殯時,隨行隊伍兩側,「圓七」時焚化。

置屍於正廳後,請擇日師選定時刻,屍體納入棺內,稱為「入殮」。

所謂「入殮」,死者遺體抬進棺材,隨後「封釘」。

入殮分為「殮」和「殮」,選一個時辰,請道士或法師做法事,入殮前,備菜碗供祭死者,稱「辭生」,此為亡者表示告別儀。

殮棺材底舖上紙,舖上一層銀紙,庫錢,這是死者去陰間準備旅費,錢是冥府中所通用假想貨幣,中央刻有很多鋸齒狀波紋,接著加放七星板,板上畫有七顆星,這七星是代表太極,然後屍體抬進棺內,頭墊紅白布縫成,裡面裝滿銀紙枕頭,左手握扇,右手握桃枝,腳穿鞋,口含銀幣一枚,銀幣紅紙包著,俗稱「含口銀」。

接著親所送冥席,俗稱「蓋面」,覆蓋屍體,然後陪葬物品放在屍旁,後利用金銀紙填實棺內,端卧不簸,棺蓋倒蓋於棺上,牲禮舉行家祭。

殮,儀式開始備牲禮祭祀,並請道士或法師殮念經,畢行「封棺」儀式。

男性族內「父兄」,女性由其孃家「父兄」主持,主持人小釘串五色布釘於蓋頂,然後孝子孝孫之代表-普通是孫,用口咬起置於靈位前香籃內,俗稱「子孫釘」,四支釘,釘於四角,俗稱「四支釘」。

入殮封棺開始,到出殯為止,孝子孝孫,夜間要守,只能在地上鋪席而睡,因為要擇吉日吉地安葬,往往停柩日,殮後,請人棺上油刷多次以防濕防漏,俗稱「打桶」。

一般而言,人死後不馬上埋葬,富人要停一個月或半年,人要停上兩三天乃至一、兩週下葬,要「打桶」。

客家人葬禮是選擇下葬吉日,找埋葬吉穴。

有時因擇不出下葬吉日,或找不到吉祥墳地,加上子孫身遠方要時日返鄉,所以大都須「打桶」停柩。

另一個原因,古老習俗,殯殮時間,表示子孫越孝順。

遺族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俗稱「居喪」,居喪期間禁理髮,戴飾物,不著華服,禁唔賓友,赴宴,過門造訪,參詣廟宇。

此類居喪之俗,殮葬以前嚴格,後直到「靈」為止遵守,昭孝道。

殮後,靈柩停廳堂,孝簾外設一靈桌。

在出殯前,親友弔奠,到前上香行禮。

殯殮期以內,每隔一、兩天,要繞著靈柩檢視,看看是否有漏氣地方,若發現有請人麻布,塗油漆。

所謂「孝服」,喪服,此處孝相於喪,因為死人而服喪,孝服遺族關係而有所不同。

喪家喪事一開始就製作孝服,麻布和白布所作孝衫。

這種孝衫固然全體遺族要穿,出嫁女兒要穿,習慣上鄰居婦女幫忙縫製孝服,喪禮(做齋)開始頭一兩天做好備用。

成服奠祭,俗稱「做齋」。

普通大多延請道僧(客家話稱做「和尚」)「做功德」。

這些「和尚」們設壇懸掛佛像,擊鼓敲鑼,請神誦經,稱為「起壇」,同時舉行「成服」祭奠儀式。

麻衣冠服衫杖放在箱裡,捧靈前行三叩首禮,孝子面靈前跪下,拜祭後分發麻衣帽杖他們,各自穿著,隨儈侶誦經,拜神禮懺,這叫做「成服」。

安葬以前,孝男要請地理先生到墓地選定埋葬地點,要燒香備香紙祭土地神,是死者眠處祈求土地公庇護意思,然後擇定座落方向掘土築墓,俗稱「開壙」。

「做齋」誦經由道士名額及時日多寡,而有所謂大小區別,要看喪主家庭環境而定,五名做一日一夜叫做「做小齋」,人所謂「念經救苦」。

七名以上道士做兩天兩夜,三天三夜,叫做「做齋」。

所謂「做功德」,子孫死者名施功德,藉以為死者贖罪業,方法超渡和供養以及做法事。

「做功德」,要請和尚道士唸,儀式十分複雜。

一天一夜做功德,從下午三點到第二天上午十點這段時間,喪家要做佛壇上供,並且開始請鼓樂隊奏樂。

做功德程序甚複雜,不過隨著時代,簡化。
客家人進金

程序有請神、安監齋、召魂、開懺、請祖、打地獄、過橋、請經、七獻、庫、拜血盆(女)、過王、點主、擔經、謝祖、謝神。

喪祭中設木牌,或稱「神主牌」,題死者諡,直書一行於牌面,不過牌面上所題字數,習俗上符合「生、、病、死、」五字中生、老二字,而後一「主」字,書寫時候,要寫成「王」字,留在做功德那一天,請德高望重族人「王」字上加上一點,便成「主字」俗稱「點主」。

「點主」時,孝子或孫用紅布條背起神主牌,跪廳堂,面向門外,神主牌則面向廳內,「神主」(靈牌)上點朱,繼而朱點上點墨。

「點主」,是求子孫吉運。

客家人死後土葬,所以稱「出殯」為「出山」或「山」,出殯以前祭奠,稱為「行祭」。

行祭有家祭和告別式(追悼會)兩種。

會靈柩前設案懸掛輓聯,安置靈壇,喪家及房族備牲醴,其餘親友備果品、花圈、輓聯,行「三獻禮」,僧侶誦經,告別式結束後,起棺用麻繩絞緊,蓋棺罩,抬至墓地,是「出殯」。

客家習俗一、【奉腳尾飯】【由來】當死者生命彌留狀態時,家屬要開始著手準備有關喪禮一切,將病患牀位移到正廳臨時搭設牀鋪上,牀鋪位置男左女右擺設,稱為「舖」或「搬舖」。

直到死者臨,要取下正廳天公爐,以布或米篩遮住神明和祖先牌位,稱作「遮神」,家屬死者身上蓋「水」(白布中央縫上紅綢),銀紙或石頭枕,並死者腳邊供上「腳尾飯」,使死者至於挨餓,一盞蠟燭,做長明燈,照明陰間路。

並以厚紙或白布,寫上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時,作為「魂帛」,替代神主牌位,供於正廳一角,燃燭燒香,稱為「豎魂帛」。

此外,大門上要斜貼白紙條,以及「嚴制」(父死時用)、「慈制」(母死時用)或「喪中」字樣,告知左鄰右舍家中有喪事。

【設置位置】靈桌帛設於正廳一角【供品】辭生時,備十二種菜碗供於死者靈桌;若有請僧尼誦「開魂路」或誦經,靈桌上還要供著三樣水果。

此外,需準備「腳尾飯」:即米飯一碗、飯上置鴨蛋一隻、飯上插一雙筷子。

【金銀紙】燒腳尾錢,如銀紙、生錢;有家屬會燒「腳尾轎」給死者充作陰間交通工具,是藉以天奉告死亡事件。

禁忌於腳尾飯上插有筷子,所以平日禁止小孩將筷子插飯上,避不祥之兆。

「守舖」時,忌諱貓跳到屍體身上,以免屍體會嚇得跳起來抱住旁人,傳説貓屬虎性,若遇此時,可使其抱住扁擔或其他物品,屍體可回復原狀而會禍害於人。

二、【接板(接棺)】【由來】屍體要準備入殮前,得準備棺木,稱為「買壽板」,擇吉日吉時棺木接回家中來,是吹角樂音做為引導,四名以上抬棺者(或土公)小卡車運到喪家,途中若有橋或十字路時,需沿途置留銀紙和紅布一條,稱為「放紙」,棺木運到喪家時,稱為「接板」或「接棺」。

十、【山(路祭)】【由來】當家奠、公奠完畢,請專業道士前來誦經,封棺後,送葬隊伍抬棺發引要正式出發前往安葬墳地或納骨塔,稱為「山」或「出山」。

客家人進金 Play

延伸閱讀…

客家人的喪葬禮儀及習俗– 行到水窮處

從客家婚喪習俗與詞彙看客家母系社會的文化底藴

要放板前,得左鄰右舍門口貼上紅紙條,作為避邪。

【祭品】米一包、竹圈(象徵團結)、掃帚(驅邪)、金鼎(燒金)。

【金銀紙】壽金拜土地公,銀拜死者,子媳接板時門外板邊燒化。

接棺後,家人可行「圍庫錢」儀式,隨身庫錢燒化,為死者生前庫官庫吏借來庫錢,此時歸。

三、【辭生】【由來】死者裝入棺木入殮前,家屬其準備後一次告別餐宴,即為「辭生」,這種告別餐宴是六葷六素十二道菜,家屬請來一位命人,這十二道一一端起來,一碗説一句吉祥話,且作挾菜餵死者吃樣子,但有些地方並沒有這種辭生習俗。

【供品】十二道菜,六葷六素【金銀紙】銀紙【禁忌】傳説屍體入殮時,禁忌遭逢雷鳴,遇雷鳴話,死者腹肚會腫脹,需以銅鑼蓋其身上,才可鎮壓住四、【孝飯】【由來】當死者裝入鋪著庫錢、銀紙及生前用品棺木,封棺殮後,翌日清晨家屬為死者準備「孝飯」,稱「奉飯」,即寺待死者餐飲生活作息彷如生前,於黎明後供盥洗用具、早餐、香、銀紙;黃昏時供其晚餐。

如此直到滿七或百日結束為止,改為初一、十五晨昏各拜一次;直到年才供膳祭拜;到了合爐後,依年節祭祀方式。

【供品】早晚飯如米飯、雞肉、米粉。

【金銀紙】銀紙(約一炷香後燒化銀紙)。

五、【作七】【由來】死者逝世後,每七天為一次祭拜日期,負責祭拜者身分,俗稱「作七」,共有七個日期,是「頭七」,孤哀子負責準備祭品;「二七」媳婦負責;「三七」出嫁女兒負責;「四七」姪女負責;「五七」出嫁孫女們負責;「六七」出嫁侄孫女或曾孫女負責;「七七」或稱「滿七」孤哀子負責;但客家人與上述閩南人習俗略有不同,而「四七」女兒七。

現代工商業社會,有七七四十九天改二十四天,即頭七、七七各七天外,其他各每隔兩天一七計算方式。

【時間】每逢作七凌晨子時開始作七,到中午拜菜。

作頭七、三七、五七、七七時供品會。

【供品】作七拜菜時準備一份三牲拜土地公,如豬肉、公雞、魚、酒。

拜死者時有五味碗或十二道碗,如米飯、米粉、春乾(象徵有餘)、韭菜(天長地久)、豆乾(做大官)、芹菜(勤勞)、魚丸、肉丸(中狀元、議員),肉片、菜頭(彩頭)、豬腸(生男孩)、雞翅前膀(易謀生);以及其他果品、紅圓、發粿(象徵子孫團)、麵頭山(稱子孫山或女兒山)。

【金銀紙】拜土地公,福金。

拜死者,銀紙。
客家人進金

六、【作旬】【由來】原本死者於作七結束後,家屬會繼續「作旬」祭拜,每十天為一旬,共有四旬,來拜祭四位十殿閻王判官。

當五旬時是第九十九日不作,而改於次日舉行「作百日」,各地有「作七」和「作旬」混為一談者,而「作七」「作旬」。

【供品】如作七供五味碗。

【金銀紙】銀紙。

【禁忌】居喪間未出殯之前,可以過日,遇祖先忌日不作。

出殯後有祖先忌日如往日祭拜,但過節(如、端午、中元、冬到、除夕)祭祖時,提前一日中午祭拜亡者,翌日祭祖。

七、【作功德】【由來】喪家死者出殯前一晚或數晚,延請專門道士或和尚為死者舉行超度和供養法事,死者名義施行功德,用意是死者贖去生前罪業,即稱為「作功德」。

因為是專業法事儀式,所以道壇多會家屬準備相關儀式用品。

進行到「庫」時,家屬進行燒庫錢活動。

【時間】出殯前一晚開始,延續到天明,看是施行一朝、二朝或三朝功德法事。

【供品】牲禮、香花、素果。

【金銀紙】庫錢、銀紙、生錢。

八、【家奠】【由來】原本死者末出殯前,曰「奠」曰「祭」,所以在出殯的當天,佈置供眾多親友告致禮堂,四周安置各方親朋好友致贈鮮花、輓聯、果品,這是家屬和親戚,後一次為死者肉體在家裡上香致禮道別式,稱為「家奠」,但多以「家祭」稱。

抬棺出院子轉柩後,親戚上前祭拜前,得家屬供上五醴生祭,稱為「起柴頭」或「起車頭」,「五醴」是出嫁女兒或外孫,婆家送來「牲禮」,擺靈桌上後,家屬外家親戚依序三跪九叩,此時喪主要跪地回禮。

【供品】五牲醴、水果、禮品。

【金銀紙】銀紙【禁忌】喪事時,忌諱淚水滴到屍體上,相傳這位流淚人會發瘋。

九、【公奠】【由來】原本死者未出殯前,曰「奠」曰「祭」,在出殯的當天,佈置供眾多親友告致禮堂,四周安置著各方朋好友致贈鮮花、輓聯、果品,這是死者或家屬友人、機關團體集體上香、鞠躬或捻香,後一次為死者肉體在家裡致禮道別式,稱為「公奠」,但多以「公祭」稱。

十、【山(路祭)】【由來】當家奠、公奠完畢,請專業道士前來誦經,封棺後,送葬隊伍抬棺發引要正式出發前往安葬墳地或納骨塔,稱為「山」或「出山」。

延伸閱讀…

客家習俗

客家禮俗

出發時刻到時,家屬銀紙燒化,大家再出發,沿途走散銀紙,稱為「買路錢」,遇到過橋時,要置放一些銀紙上,用以驅邪祈福。

送葬隊遇到路邊有人為死者擺上香案行時,稱為「排路祭」,喪家要上前跑地回禮,並以白布或毛巾答謝。

【供品】路祭時供有牲禮、水果、酒、鮮花、臘燭。

【金銀紙】銀紙。

十一、【安葬】【由來】當送葬隊伍發引靈柩送達墳地時,置於壙旁,家屬男左女右傳統習俗跪地哭別,男性家屬跪左,女性家屬跪靈右,同時要亡者「魂帛」牌位放在供桌前,道士唸完後,開始「放栓」,即棺木某個部位打洞,插入木槓通氣,以便屍體早日腐化。

後地理師擇定下葬時辰準備放下靈柩、魂帛或銘旌,掩土封壙,喪主鐵鍬剷下第一剷土埋於棺木上,即稱為「安葬」。

【供品】花、酒、牲禮、水果。

【金銀紙】銀紙。

【禁忌】棺木要入壙時,生肖剋者,需迴避以免沖犯十二、【火化】【由來】出殯後,打算骨灰土葬者,靈柩移至火化場,家屬獻牲禮祭拜後,由子孫點火予燒化,稱為「火化」,火化後家屬約定時間領取骨灰,依決定吉曰灰安置於納骨塔,或是如前述土葬安葬方式處理。

【供品】鮮花、酒、牲禮、水果。

【金銀紙】銀紙。

十三、【祀后土、點主】【由來】掩垵葬孝墳後,需墳地后土碑,寫上「后土」二字,並準備供品祭祀后土神,且正式稟告后土神土地公請其守護庇佑亡者墳地亡靈,稱為「祀后土」。

古代原本多請舉人、秀才或有身分人家屬執行此項祀后土儀式,現代多請道士或地理師代執行,硃砂筆寫完後,將筆太陽方向擲去,擲念吉祥字句,而墨筆留在原地。

當「祀后土」後,接著便是執行「點主」儀式,即子孫了求吉祥發達陞,昔日請有身分地位賢達者充任「點主官」,現在多道士或地理師擔任,硃砂筆捧主者背負神主上下左右中點上朱筆,攘著墨筆於硃點上點上墨點,並誦念吉祥字句祈福,此即「點主」。

點主畢,道士撒五穀(五種穀子)於墓園,剩一些分給子孫,並帶一塊墳土回去,有象徵子孫繁衍、五穀豐登意。

【供品】「祀后土」時備蠟燭、鮮花、酒、三牲、水果。

【金銀紙】壽金、刈金、福金。

十四、【返主安靈】【由來】送殯完成,死者神主牌位墳地迎回家鄉供奉,魂橋內載著捧主者,並需拿回裝有墳土和五穀鬥,稱為「返主」。

繼而神主安置一張臨時供奉「靈桌」上,擺上相關供品。

請道士誦經,上香點燭舉行「安靈」,稱為「安靈」或「豎靈」,家屬要燒香祭拜哭嚎,表示追念意。

【供品】備蠟燭、鮮花、酒、五味碗、水果。

【金銀紙】銀紙。

【禁忌】靈桌上多燃著油燈,燃油俗稱「莿油」,忌碰觸,俗傳碰觸話身體會有疼痛感。

十五、【巡山】【由來】喪禮結束後第二、三天或第七天,死者家屬穿著喪服到墳地察看有無異狀,並且準備供品祭拜后土和亡者墳塚,稱為「巡山」或「巡灰」。

【供品】拜后土牲禮、水果、酒;拜祖先牲禮、五味碗、水果、酒。

【金銀紙】拜后土壽、刈金、福金;拜祖先銀紙。

十六、【作百日】【由來】人逝世滿一百天時,習慣要祭祀一番,或延請道士、和尚唸。

舉行盛大供養法會,或僅是家人自行祭祀,稱為「作百曰」。

【供品】牲禮、五味碗、水果、酒。

【金銀紙】銀紙。

 十七、【作年】【由來】當死者逝世一週年時,死者出嫁女兒要返回來供奉牲禮祭拜,有延請道士、和尚誦經作法事,稱為「作年」。

此曰結束後,才算脱去孝服。

【供品】牲禮、五味碗、水果、酒。

【金銀紙】銀紙。

十八、【靈】【由來】喪家於「尾旬」、「作百曰」或「作年」時,臨時「安靈」或「豎靈」時作「魂帛」和香爐完全撤除,並選一個吉祥方向這些東西丟棄,請道士唸、上香、燒銀紙,當日死者出嫁女兒要回來祭拜,稱為「靈」或「推靈」。

翌日,喪家婦女換素服,到寺廟行後,表示去除喪家後, 可回家省親,稱為「行圓」。

【供品】牲禮、五味碗、水果、酒。

【金銀紙】銀紙。

 十九、【合爐】【由來】當死者喪期屆時,將供奉死者新牌位火化,或其香爐灰一部分放進供奉祖先牌位香爐內,並死者姓名列入祖先牌位內,稱為「合爐」。

泉州人合爐時,會視「作年」是前半年或後半年,多會避開過年期間而選在六月或十月、若「作年」是十月或十一月時、會選十二月合爐。

至於漳州人多「作三年」和「靈」時同時進行合爐儀式。

合爐後,一切恢復作息。

【時間】上午【設置地點】祖先牌位前。

【供品】牲禮、水果。

【金銀紙】刈金、銀紙。

您登入,以訪客身份留言。

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告靈稱「請」,神主牌位入座奠禮場後,司儀帶領家眷人於靈位前祭拜,並主持告靈儀式,口唸:「繫維中華民國○○年○○月○○日(農曆歲次○○年○○月○○日)良辰吉時,孝男○○等率陽上孝眷人列跪,引香儀,敬奉花、果、時饈(素餚)之凡儀,先父(母)行喪奠禮,孝思淒然,躬身獻奠;奉香列跪,恭請父(母)靈,魂駕以降,受祭山,跪稟敢告兮,俴伏乞駕登堂,是祈尚饗!有請○○○,正魂登堂」。

在家祭第一拜時,司儀引導家屬進行三次上後,緊接獻花、獻箸、獻饌、獻栥盛、獻觖禮,第一拜後其餘拜法照程序進行。

客家人有出殯前做功德儀式,客家人於功德前開鑼後成服,此舉男歿叔伯主持,女歿母舅主持,男跪廳外,雙手後接取孝服,主持開鑼儀式者並口唸吉祥話,家屬致贈紅包。

客家宗親同姓者擔任司儀,帶領孝男先告靈、告祖、告天,亡者上香、獻花、獻果、奠酒、三叩首後,繞其牲禮桌一圈,此動作要行三次,其間宗親司儀口唸祭文,此儀式稱(三進三出祭拜禮)。

◎ 子孫:是外省人及客家人使用,但客家人限於親才可送,父親或母親往生,入殮時,孝男、孝女每人需準備一條被子,蓋生者身上。

數量單數,親疏者蓋其下,依序蓋親密者,兒子要放於最上層,視同棉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