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哭鬧,多半有內在需求,例如被忽略了、怕大人沒看到他。」在一次新書發表會後,一位帶著3歲半女孩的媽媽來問問題,結果孩子在旁邊一直歡、一直哭鬧,媽媽説「你就不能等一下嗎!下次不帶你出來了」。我蹲下來跟這孩子説:「媽媽在問老師,怎樣把你身上的哭哭蟲抓走,讓你變開心的小孩,媽媽借我2分鐘就好。」説也奇怪,當我講完後,孩子似乎是聽懂,馬上安靜下來,乖乖牽著媽媽的手。
其實,孩子的哭鬧,多半有內在需求,例如被忽略了、怕大人沒看到他。你每次面對孩子的情緒爆炸時,都知道他心裡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嗎?快看看這篇「跟孩子內在對話,別跟情緒對話」,你就會懂了。小孩只要一進賣場,就會突然很堅持要買某些東西,不讓他買,就會大哭大鬧。媽媽好好講都沒有用,明明事前也跟孩子説好了,」


瞭解孩子的情緒需求
在一次兒童心理學的研討會上,一位媽媽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媽媽正耐心地跟孩子解釋新書發表會的重要性,但孩子卻在一旁又哭又鬧,顯得焦躁不安。我走到他們身邊,嘗試與孩子溝通,告訴他媽媽正在努力理解他的感受,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令人驚訝的是,當我這樣説後,孩子立刻停止了哭鬧,乖巧地牽起了媽媽的手。這件事讓我深刻體會到,孩子的情緒背後往往有不為人知的需求,可能只是因為感到被忽略或是不被理解。作為家長,我們經常面臨孩子情緒失控的局面,但我們是否真正瞭解他們內心的渴望呢?孩子的每一次哭鬧背後,可能都是在尋求某種形式的安慰、關注或理解。在我們的日常管教中,如何準確地捕捉到這些微妙的信號,並給予恰當的反應,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藝術。
孩子的情緒發展與管教
兒童從出生到四歲期間,大腦不斷地進化,這使得他們逐漸學會如何表達和回應他人的情感。這個過程包括了學習如何用語言和行動來傳達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然而,這個階段的兒童也可能會表現出所謂的「盧小小」行為,即固執地追求某種物品或堅持某種行為,不顧父母的反對。這往往是孩子試圖掌握自我決定的表現,但由於他們的能力限制,無法在眾多選擇中找到最想要的東西,因而産生了挫敗感。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時,往往會採取冗長的説教或是反話來試圖糾正他們,但這樣反而會造成孩子的混淆和挫敗感,進而引發更多的情緒問題。因此在管教孩子時,家長需要更加清晰和直接地傳達期望,創造一個讓孩子能夠學習和理解的環境。
創造有效的溝通環境
以色列的心理學家們提出了「仲介學習」的概念,強調了在與孩子對話時要明確目標,並提供一個有利於學習的環境。這意味著家長應該在溝通前設定清晰的目的,並且在孩子的理解範圍內進行對話,以避免無效的溝通。為了創造一個孩子願意聽從的環境,家長首先需要理解孩子情緒和行為的源頭。通常,接近兩歲的孩子開始發展自我意識,渴望更多自主權,但由於能力限制,他們可能無法從眾多選項中做出選擇,這時就需要家長的引導和幫助。總之,孩子的每一次情緒爆發都是家庭教育的挑戰,也是理解他們內心世界的機會。家長們應該學習如何從孩子的行為中解讀他們的真正需求,並以有效的方式溝通和管教,幫助他們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小孩哭鬧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尋找解決方案。或許他們需要吃飯、睡覺或是換尿布。透過觀察和嘗試,我們可以找到滿足他們需要的方法。
此外,我們也可以嘗試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遊戲和玩具可以成為有效的工具,幫助他們轉移注意力,從而減少哭鬧的頻率。
小孩哭鬧的挑戰
然而,理解小孩哭鬧並不總是容易的。每個小孩都是獨特的,他們有自己的偏好和需求。我們需要耐心地瞭解和適應他們,這需要時間和努力。
有時候,小孩會哭鬧是因為他們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陪伴。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嘗試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關注,減少他們的不安情緒。
小孩哭鬧的意義
小孩哭鬧的背後有著無比珍貴的意義。他們正在逐漸發展出面對困難和挑戰的能力。在成長過程中,他們需要我們為他們提供安全、穩定和愛的環境。
透過適當的理解和回應,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情感健康,培養出一個堅強和自信的個性。
小孩哭鬧可能令人困擾,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值得珍惜的時刻。每隻眼淚都是他們成長的痕跡,每次哭鬧都是他們表達需求的方式。
作為家長和關愛者,我們的任務是傾聽、理解和培養他們。這需要我們耐心、愛心和關懷,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支持和愛。
無論小孩哭鬧的原因如何,讓我們記住他們是我們未來的希望,他們值得我們給予最多的關愛和關懷。
延伸閲讀…
7步驟,面對、接受、處理孩子哭鬧,搞定情緒衝突!
黃瑽寧:終結公然哭鬧的對話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