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説台語年代,小心説溜嘴,學生得掛牌、罰錢,字正腔圓國語是受推崇標準語言。
但幾何時,台式國語當道,許多流行字詞來閩交混,例如奧步、撇步但是本世紀初「台灣製造」,影響華語圈!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蕭素英副研究員,透過古漢語、現代國語、現代閩南語語料分析,帶領「研之有物」讀者看看台式國語前世今生。
行、步、走,熟悉陌生詞「行」、「走」、「步」,身為中文使用者,你説得出有什麼嗎?中研院蕭素英副研究員長年研究閩南語語言學,碩士論文全程閩南語口試。
她整理上古漢語研究,並透過《廈英辭典》、明清閩南戲曲以及 1885 年創刊《台灣教會公報》,國語、閩南語留下語意痕跡,梳理出行、步、走語意地圖。
現代國語,這三個動詞有「行動、移動」本義。
不過閩南語「走」復!保留了「疾行、奔跑」金文,例如「膽走」(Hó-tánn mài tsáu)。


演變,奔跑意保留閩南語「走」(tsáu),但轉變成了現代國語「跑」。
繞得頭暈了嗎?一下,讓我們一一來拆解吧。
來看看「行」,上古漢語這個字有「行走」、「道路」意象,出現「德行」、「排行」抽象意義。
到了現代國語,行走意思「走」這個字取代了,只有少數用詞(例如行人)仍保留。
但是,國語移動這個意涵擴充多用詞:運行、流行,多了「可以」意思(你行嗎)。
「行」「行走」意義國語裡消失不見,卻保留於閩南語,而且延伸出「接觸、交往」意。
這種抽象用法生動,想像一下兩人行走,走著走著距離拉近,所以我們説兩個人「行鬥陣」(kiânn tàu-tīn),字面上乍看像「走一起」,其實意思是:他們正在交往,戀愛 ing!「走」,金文中是一個奔跑人形,本義「疾行、奔跑」,例如走馬看花、敗走樊城。
但是到了國語,走馬看花、奔走保有原義,大部分「跑」這個字取代。
「走」,基本上只是步行、走路。
不過閩南語「走」復!保留了「疾行、奔跑」金文,例如「膽走」(Hó-tánn mài tsáu)。
後,是「步」這個字。
《説文解字》有云:「步,行」,步行兩者意義相近,但上古漢語分工,步多作「腳步」(名詞);行則是「行走」(動詞)。
現代國語保留名詞用法,還衍生「境地、狀況」抽象意義,如:地步。
閩南語則擴充出「方法、手段」意思,例如「漚步」(àu-pōo)指是卑劣手段。
!讀到這裡,你腦袋是不是卡了一下?「àu-pōo」多數人,但習慣寫成「奧步」這兩字。
蕭素英解釋:「這閩南語影響、滲入國語例子,在台灣語言脈絡下,才出現奧步、撇步這類詞彙。
」奧步、撇步,「台式國語」征服華語圈「奧步」,閩南語正字寫作「漚步」。
從先前語意地圖,步國語中沒有招數、手段意思,奧沒有意;相反地,「形容詞或動作+步」是閩南語構詞方式,用來形容手段與方法。
奧步、撇步出現晚近,可以説是在台灣土生土長冒出。
這些線索可知,奧步、撇步應是閩南語「音譯」而來,借用相似音,書寫表達母語意涵。
不只如此,Made in Taiwan 台式國語影響了海外華語圈!蕭素英透過追蹤發現,奧步、撇步「台灣製造」詞彙,閩南語進入國語,傳播到華語圈,包括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


延伸閱讀…
1981 年,《聯合報》第一次出現奧步兩字。
報導如下:【台南訊】台南市長候選人王奕棋,昨天灣裡萬年殿前廣場政見會中請問。
王奕棋説,有人用別人名義買票,「奧步」(閩南話,意即勁辦法)。
當時,奧步不但加上引號,後面得補充註解做説!同樣,撇步首度出現《聯合報》時,用括號加註説(偏方)。
由此看出,這些字詞並不是國語原本固有詞彙。
是,2007-2008 年奧步曝光量爆增!原因想像,首要因素是當時正值總統大選,伴隨造勢活動枱面上下暗潮洶湧,大量政治新聞讓「奧步」搶登媒體版面,成為熱門新潮用字。
而長期,1990 年代 2000 年後隨著母語文化推動,鄉土語言開始進入學校課程,改變了語言使用習慣。
蕭素英強調,國家語言政策隻影響教育現場,會鬆動語言「標準化」,打開方言進入主流文化空間。
「我花轟了、「你粉阿劣」、「啥米碗糕」……用法逆襲!從原本主播式「字正腔圓」才是正統,融合方言、口音「台式國語」台灣主流社會排斥,語言文化展露多彈性。
不只如此,Made in Taiwan 台式國語影響了海外華語圈!蕭素英透過追蹤發現,奧步、撇步「台灣製造」詞彙,閩南語進入國語,傳播到華語圈,包括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
延伸閱讀…
於奧步並非新、馬閩南語的説法,因此並不是當地語言內部借詞。
踹、落漆、毋通,那要不要「接地氣」?蕭素英分析,奧步、撇步是新造詞傳達母語意義;跑路、落漆是擴充原本字義,轉成母語用法。
這些屬於「借詞」。
借詞,是語言接觸後現象,但大多是優勢語言借用。
來説,奧步、撇步是本土語言回過頭影響國語例子。
借詞各種語言間普遍可見。
閩南語為例,有文讀、白讀發音,例如阿里山(san)、爬山(suann),山會發成音。
讀是原本閩南一帶方言;文讀是各朝代讀書人,學習官話後融入到方言中。
因此閩南語文讀,即是方言受標準官方語言影響後借詞現象。
我們現在慣用歐巴桑,來自日文借詞;摩托車(motorcycle)、(humor),音譯自英文。
事物、觀念或新用詞傳入後,原有語言系統若沒有相應、用詞,會借用外來語。
面「外來語」爭議,蕭素英使用者視角來理解:「每一個時代、每一種語言,會有人提出語言性主張,但是如果使用者覺得詞彙生動、,會流傳,。
」即使國家強力介入,達到完全排他。
土耳其例,凱末爾革命後,土耳其政府將所有非傳統固有詞彙,通通改回本土語,「當時看似,但現在有多少外來詞納入?」語言間彼此流通、影響是完全負面,許多當代詞彙是斷刺激、活化下誕生,碰撞釀造出新意義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