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東亞傳統計量單位
起源與演變
尺,東亞傳統計量單位,約為十寸,起源於中國殷代。周朝制定為天下正尺,後經歷代承襲,唯制度變更,一尺之長度逐漸增加。


尺寸換算與基本單位
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九寸為黃鐘之長。黃鐘之笛管長九寸,尺八長度等於兩倍黃鐘。
不同標準
自南北朝起,尺制分為天文尺與常用尺。明代沿用漢制,規定黍廣為分,十等分之為寸,十寸為尺。
宋以降的變化
宋代太府寺為度量衡製作與管理機構,頒布「太府寺布帛尺」,因與三司管轄徵收布帛之事有關,故又稱「三司布帛尺」。明代營造尺為32釐米,量地尺為32.6釐米,裁衣尺為34釐米。
尺度的用途
尺的用途廣泛,用於丈量身高等,常以小尺為基準,如律尺。建築營造使用曲尺,或稱矩尺,適用於建築設計。
身體比例與尺量
古時以周尺八尺為一尋,約等於成年人身長。由此衍生出「身長八尺」、「六尺之孤」等身量形容詞。而武大郎等傳奇人物的身高,並非以現今尺制計算,故不可按此推算。
近代尺制
19世紀,中國各地尺長差異甚大,約在30至37釐米之間。廣州外貿尺與本地尺長度亦有別。
自我校準方法
可使用信用卡或標準尺寸之悠遊卡作為比對物,拖曳或按鈕調整尺子長度,直到等於卡片長度,即可校準尺規。
尺:古今中外度量の衡
引言
尺,作為長度測量單位,在古今中外各個文明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古代的青銅尺到現代的國際標準尺,尺的演化見證了人類對度量衡的不斷追求與完善。本文將探討尺的歷史淵源、各地尺制的異同以及在科學和生活中的應用。
尺的歷史淵源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使用骨頭、木棍等材料來測量長度。隨著文明的發展,出現了專門的長度測量工具,如青銅尺和木尺。在中國,《周禮》中記載了六種不同長度的尺制,表明當時尺制已經相當完備。
各地尺制的異同
世界各國的尺制差異很大。以下表格列舉了部分地區的尺制單位及其換算關係:
地區 | 尺制單位 | 換算關係 |
---|---|---|
中國 | 市尺 | 1 市尺 ≈ 33.33 釐米 |
日本 | 尺 | 1 尺 ≈ 30.30 釐米 |
英國 | 英尺 | 1 英尺 ≈ 30.48 釐米 |
美國 | 英尺 | 1 英尺 ≈ 30.48 釐米 |
法國 | 米 | 1 米 ≈ 39.37 英寸 |
尺在科學和生活中的應用
尺在科學和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
- 科學研究:尺用於測量物體的長度、距離、體積和質量等物理量。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領域都有著重要的應用。
- 日常生活:尺用於測量布匹、木材、建材等物品的長度。在傢俱製作、裁縫、裝修等行業中也得到了普遍使用。
- 度量衡標準:尺是制定度量衡標準的重要基礎。國際標準尺是國際度量衡局認可的長度標準,用於校準世界各地的長度測量儀器。
尺的演變與標準化
隨著社會的進步,尺的精度和統一性也不斷提高。在20世紀,國際單位制(SI)被建立,米成為長度測量的基本單位。國際標準尺也經過多次改進,以確保其精確度和穩定性。
延伸閲讀…
尺_百度百科
尺子, 捲尺(Ruler) – Google Play 應用程式
結論
尺作為長度測量單位,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從古代的青銅尺到現代的國際標準尺,尺的精度和統一性不斷提高,成為科學研究、日常生活和度量衡標準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尺的演化不僅見證了人類對測量技術的追求,也推動了各個領域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