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章》[1],全文共1394字,無一重複字[2],學童識字書。
“石敢”文字記載見於《急就章》:“師猛虎,石敢,侵,龍未央。
[7]南北朝時期有《千字文》知名識字課文。


[4]這些原始詞典促進了漢語小學發展,並打下了編寫詞典理論基礎。
[5]:25漢代文獻經歷了詞表到詞典轉變。
《急就章》將抽象歸納漢字實踐擴展到其他領域,啓發了“漢語詞典宏觀文體格式產生”。
[6]:144
漢朝到南北朝,出名識字課文《急就章》。
[7]南北朝時期有《千字文》知名識字課文。
[6]:57到唐朝,《急就章》地位《千字文》和《百家姓》取代了,它們構思十分,文中用字出現一次。
接下來一千年間,一代代學生它們識字。
元朝和清朝,知名識字文章是《三字經》。
[7]現代漢語學界抬高《急就章》主要是因為它高度現實內容後世《三字經》禮儀性內容形成鮮明比。
一些晚版本加了2章,每章64字,共計2144字。


延伸閱讀…
其中一個原因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303–361)寫下《急就章》後世用來練字。
[8]:195元代書法家趙孟頫(1254–1322)臨習過《急就章》。
另一個原因是,後世學者們作注比完善,如唐代顏師古注(620)、南宋王應麟注(1280)《姓氏急就篇》。
[8]:195
《急就章》原文有32章,每章63字,共計2016字。
一些晚版本加了2章,每章64字,共計2144字。
延伸閱讀…
文本使學生多識字、多學詞彙,儘量篇幅裏用到了儘量多字。
[9][10]
《急就章》詞語定序帶有部首字放在一起並劃章。
每章內,主要三言、四言、七言。
[6]:57
中國第一部“詞書”是滿足文學教育需求而寫。
[11]史游《急就章》於基礎漢字學習,抄書吏來説是攜參考。
[8]:195漢代《急就章》原文是隸書寫成,後來產生了楷書和草書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