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理論摘要
引論
態度理論旨在説明如何形成和改變個人的態度,它們可以分為學習理論、誘因理論、認知理論等類別。


認知理論
* 認知相符理論:人們尋求信念的一致性,避免認知不協調。
* 平衡理論:人們傾向於維持態度之間和態度與事件之間的平衡。
* 一致性理論:信息源的評價是否與個人態度一致,會影響態度改變。
* 認知失調理論:認知不協調會導致態度改變,以減少心理不適。
社會判斷理論
* 態度結構:可接受範圍和不可接受範圍決定了態度對信息回應的方式。
蘇聯的層次理論
* 定勢理論:需要與環境結合,產生不同層次的定勢。
* 態度層次:從具體的社會定勢到抽象的價值定向系統。
誘因理論
* 預期價值理論:人們採取能帶來最佳結果的態度。
* 認知反應理論:對信息的解釋和認知反應決定著態度是否被接受。
學習理論
* 經典條件反射理論:態度與引起情感反應的刺激建立聯繫。
* 強化理論:報酬和懲罰塑造態度。
* 社會學習理論:通過觀察他人的態度和行為,學習社會態度。
兩階段中介模型
* 兩階段模型:態度改變取決於感受(理解信息)和接受(同意信息)。
態度理論
態度是一種心理建構,指個體對某事物、人或觀唸的評估。態度理論探討影響社會行為的態度本質。
態度三項模型
心理學家 Louis Thurstone 提出 態度三項模型,認為態度是由三個成分組成的:
- 認知成分: 對事物的認知信念
- 情感成分: 對事物的喜好或厭惡
- 行為成分: 基於認知和情感成分的行動意圖
態度量表
為了測量態度,心理學家使用態度量表。這些量表可以是:
- 李克特量表: 受訪者表示他們是否同意或不同意一系列關於態度的陳述。
- 語意差別量表: 受訪者將態度項目置於兩個極端(例如好/壞、同意/不同意)之間。
- 語意量表: 受訪者指定他們對態度項目的評價程度,通常使用數字評分系統。
態度變遷
態度變遷是指態度在時間推移下的變化。影響態度變遷的因素包括:
影響態度變遷的因素 | 描述 |
---|---|
直接經驗: 與態度對象的直接互動 | |
訊息: 通過大眾媒體、人際溝通或説服嘗試接收的信息 | |
社會比較: 與他人比較自己的態度 | |
社會影響: 來自同儕、家庭或社會團體的影響 |
態度與行為
態度與行為的關係 是態度理論的核心問題之一。雖然態度和行為通常相關,但並不總是一致的。影響態度與行為關係的因素包括:
影響態度與行為關係的因素 | 描述 |
---|---|
態度的強度: 態度愈強烈,愈可能影響行為。 | |
態度的具體性: 態度愈具體,愈可能指導特定的行為。 | |
社會規範: 社會壓力或期望可能影響行為,即使與態度相違背。 |
態度理論的應用
態度理論 在許多領域都有應用,例如:
- 市場行銷: 瞭解消費者態度以設計有效廣告活動。
- 健康促進: 影響人們的健康行為,例如吸煙或飲食。
- 政治宣傳: 説服選民支持政治候選人或政策。
結論
態度理論 提供了理解和預測個體行為的重要框架。通過測量態度、瞭解影響態度變遷的因素以及探討態度與行為的關係,態度理論幫助我們洞察人類心理和社會互動。
延伸閲讀…
態度改變理論
態度理論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