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科舉及第、奪冠的象徵]
科舉及第,金榜題名,自古以來都是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至高榮耀,被譽為「折桂」。這段輝煌的歷史淵源流長,其典故源自於晉朝賢士郤詵。


郤詵才華橫溢,氣宇軒昂,曾於晉武帝面前以「桂林之枝」來比喻自己的卓爾不羣之才,引得皇帝龍顏大悦,稱讚他為天下奇才。自此,「折桂」便成了科舉高中、蟾宮折桂的雅稱。
時光荏苒,科舉制度雖然早已廢除,但「折桂」仍流傳至今,被用來比喻在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獲得至高無上的榮譽。無論是奪得體育賽事的冠軍,還是學術競賽的桂冠,都能以「折桂」形容其成就非凡,榮耀之至。
折桂的典故與延伸意義
典故 | 含義 |
---|---|
晉代郤詵「桂林之一枝」 | 比喻傑出才華,天下第一 |
唐代温庭筠「猶喜故人先折桂」 | 祝賀朋友科舉及第 |
英語「to win the laurels」 | 獲得榮譽,勝利凱旋 |
由此可見,「折桂」不僅是科舉及第的象徵,更是對才華、成就和榮耀的高度褒獎。而這份榮耀不僅屬於個人,更屬於集體和國家,是值得世代傳唱的佳話。
折 桂 意 思 – 登科 及第 的 象 徵
折桂意思:折桂,比喻考取功名、科舉及第。
起源與典故
折桂一詞最早出自《晉書.天文志》。傳説天上有桂樹,每逢秋分,桂樹上就會開出潔白如玉的花朵。如果有人能夠折到桂花,就能獲得功名利祿。後來,折桂逐漸被用來比喻科舉及第。
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自隋朝始,歷經唐、宋、元、明、清五代,歷時一千三百餘年。科舉制度分為「童試」、「鄉試」和「會試」三個級別。考試內容主要包括儒家經典、詩賦、策論等。通過會試的考生,即可獲得「進士」的稱號,成為有資格出任官職的人才。
折桂的象徵意義
折桂在科舉制度中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它代表著考生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終於考取功名,實現了自己的仕途夢想。折桂的成功,不僅是對考生個人能力的認可,也是對其家族聲望的提升。
相關成語
與折桂相關的成語眾多,常見的有:
成語 | 意思 |
---|---|
金榜題名 | 登科及第 |
蟾宮折桂 | 科舉考中 |
桂冠及第 | 獲得功名 |
折桂連枝 | 兄弟同時及第 |
蟾桂雙輝 | 科舉及第和文才出眾 |
後世影響
科舉制度雖已廢除,但折桂的象徵意義仍延續至今。在現代社會,「折桂」一詞常常用來比喻取得成功、實現目標。例如,在學術界,獲得博士學位被視為「折桂」;在體育界,獲得世界冠軍也被視為「折桂」。
總結
折桂,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重要且富含象徵意義的一個概念。它代表著考生經過艱苦的考試,取得功名,實現仕途夢想。折桂的象徵意義早已超越科舉本身,成為一種對成功和成就的隱喻。
延伸閲讀…
蟾宮折桂
蟾宮折桂[修訂本參考資料] – 成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