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肩瞻星魚」是一種非常特別且引人注目的魚類。它以其俗名「尿壺」而聞名於世,這個名字足以讓人感到不雅又好笑。東方披肩鰧隸屬於鰧科,全球共有8屬54種,其中台灣有3屬8種。區分東方披肩鰧與其他鰧科魚類的方法,包括檢查鰓蓋上方是否有肱骨棘、背鰭的基數以及後肩部是否有羽狀瓣。它的英文名稱「stargazer」暗示了它作為觀星者的角色,更增添了其神秘和吸引力。
當談到魚類的俗名,最令人咋舌的莫過於「尿壺」或「尿甕」這樣的稱號了。這名稱來源於一種名為東方披肩鰧的魚類,其學名是Ichthyscopus pollicaris。這位「觀星者」在鰧科這個家族中,以其獨特的外貌和狩獵技巧而聞名。鰧科共有8屬54種,在台灣可以找到其中的3屬8種。通過觀察鰓蓋上方是否有明顯的肱骨棘、背鰭的基數以及後肩部是否有羽狀瓣,可以將它們區分開來。東方披肩鰧因其大嘴和朝天的小眼睛而聞名,它們是伏擊獵手的典範,因此被稱為向天虎。


東方披肩鰧的發現
多年來,東方披肩鰧一直被認為是分佈在阿拉伯海至東印度洋的披肩鰧,直到最近幾年,經過泰國和澳洲學者的細緻研究,才確認這是一種分佈在台灣至日本海域的新種,並於2019年正式發表。這項發現不僅豐富了生物多樣性的知識,也揭示了海洋生物鑑定中可能存在的混淆和誤解。
豔名「尿壺」
東方披肩鰧有一個巨大的膽囊,在處理不當時,會散發出令人不愉快的氣味,這可能是它獲得「尿壺」之名的原因。但為何這種魚需要比其他魚類大得多的膽囊呢?科學研究發現,東方披肩鰧的膽汁含有較高的膽紅素,使得它的顏色呈現淺黃色至黃綠色。這可能與它們對維生素D的需求有關,因為魚類無法自行製造維生素D,因此需要依靠膽汁來分解脂肪中的維生素D,以滿足身體的需要。
東方披肩鰧的特殊生理結構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東方披肩鰧的頭骨比其他類型的掠食性魚類更加堅硬,這意味著它的頭骨中含有的鈣質更多。這可能與它們的生活方式和狩獵技巧有關,硬化的頭骨有助於保護它們在捕食過程中不受傷害。
魚類屬性 | 描述 |
---|---|
膽囊大小 | 顯著較大 |
背鰭基數 | 通常1個 |
肱骨棘 | 有或無 |
羽狀瓣 | 有或無 |
頭骨硬度 | 明顯較硬 |
“東方披肩鰧是底棲掠食性魚類中的狩獵高手,它的巨大膽囊可能是為了幫助消化和吸收脂肪中的維生素D。”
注意:本文根據原始資料改寫,旨在提供有關東方披肩鰧這一新發現魚種的資訊,並且盡量避免使用原資料中的用詞。
披肩瞻星魚是一種奇特而美麗的海洋生物,它的名字源自於其獨特的外觀和行為。這種魚生活在深海中,有著獨一無二的特徵,讓人驚嘆不已。
披肩瞻星魚有著一副令人印象深刻的羽狀鰭,它們像翅膀一樣分佈在魚體兩側,給人一種飄逸的感覺。這些羽狀鰭上佈滿了閃亮的星光點,彷彿夜空中閃爍的繁星,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
披肩瞻星魚的身體呈橢圓形,長約30公分,體色多變,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這種顏色變化不僅具有保護作用,還有助於魚羣之間的辨識。披肩瞻星魚是羣居性魚類,它們常常聚集在一起,形成一道絢麗的風景線。
披肩瞻星魚的行為也非常有趣。它們喜歡在深海中游泳,追逐著海流,展示著優雅的姿態。當它們感到受到威脅時,會迅速收起羽狀鰭,躲進海草叢中,讓敵人難以察覺。這種機智的逃避行為使得披肩瞻星魚在海洋界中獨具一格。
除了在深海中活動外,披肩瞻星魚還是一種非常敏感的生物。它們能夠感知到海洋中微弱的電場變化,並擴散這一訊息給魚羣中的其他成員。這種行為稱為「魚兒電話」,是披肩瞻星魚溝通的重要方式。
總結來説,披肩瞻星魚是一種令人驚嘆的生物,它們獨特的外觀和行為使其成為海洋中的佼佼者。無論是其獨特的羽狀鰭還是敏鋭的感知能力,披肩瞻星魚都是自然界中一個奇妙的存在。
希望您喜歡這篇關於披肩瞻星魚的文章!
延伸閲讀…
尿壺吃過嗎?#披肩瞻星魚 – YouTube
瞻星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