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六月,清攝政王多爾袞向江南清軍統帥多鐸下達指令,「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儻有不從,以軍法從事」。此時清軍部署於南京、杭州及大運河沿岸地區,蘇州以東的崑山、嘉定三屠、太倉、松江並無清軍進駐,明軍不時反撲。[3][4][5]
多鐸派降將李成棟攻取吳淞江守禦千户所(位於嘉定以東臨海處),李成棟率軍2000餘人,乘船百餘艘,經蘇州等地向吳淞進發。吳淞總兵吳志葵則率軍前往松江,準備反攻蘇州。閏六月初七日,李成棟軍先頭部隊抵達嘉定以東的新涇鎮,隨即大肆擄掠。次日,李成棟軍將船隻留置於嘉定東關,主力經陸路抵達吳淞,吳淞千户所明朝守軍大多投降,唯獨坐營遊擊吳之藩投奔崇明明軍。閏六月十二日」


1. 改寫文章內容
清軍在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六月,由攝政王多爾袞向江南各地部隊下達剃髮令,違者將受到軍法制裁。當時清軍主要駐紮在南京、杭州及大運河沿岸,而在蘇州以東的崑山、嘉定、太倉、松江等地並無清軍駐守,明軍時有抵抗行動。
降將李成棟奉命攻取位於嘉定以東的吳淞江守禦千户所,率領約2000名士兵和百餘艘船隻,經由蘇州等地向目的地進發。明軍總兵吳志葵則率軍前往松江,準備反攻蘇州。李成棟軍的先頭部隊在閏六月初七日抵達嘉定以東的新涇鎮,隨即進行大規模擄掠。次日,李成棟軍將船隻留駐嘉定東關,主力則經由陸路抵達吳淞,明朝守軍大部分選擇投降,只有少數人如吳之藩等投奔了崇明的明軍。閏六月十二日,剃髮令從蘇州傳至嘉定,引起當地民眾極大不滿和反抗。
嘉定附近的鄉兵開始集結,並焚毀了李成棟軍的船隻。面對鄉兵的反擊,李成棟不敢輕易進攻,於是於閏六月二十四日派其弟率領數十名騎兵求援,但途中遭受鄉兵的伏擊,求援行動失敗,李成棟的弟弟也在混戰中被殺。
在缺乏武器和經驗的情況下,嘉定士民在黃淳耀、黃淵耀、侯峒曾、侯演、侯潔、張錫眉、朱長、馬元調、龔用圓等人的領導下,組織鄉兵和百姓分區巡守。吳志葵也派遊擊蔡喬率領不足300人的部隊支援嘉定,但蔡喬部隊在城中扎營時遭到了李成棟軍的襲擊,幾乎全軍覆滅。閏六月二十九日,嘉定鄉兵與李成棟軍在婁塘鎮交戰,鄉兵最終戰敗。李成棟軍隨後控制了嘉定城外的周圍地區。
七月初三日,張天福率領清軍從太倉前來支援李成棟,清軍隨即大規模進攻嘉定城。清軍使用火炮攻擊城墻,未果,李成棟又下令在縣城東北角挖地洞,儘管造成大量傷亡,仍無法突破守軍的防禦。
七月初四日,守城的士民因缺乏武器,逐漸力不能支,加之大雨滂沱,清軍最終得以登城,並大肆殺掠。據記載,清軍士兵在街巷間逐户搜尋,即使是偏僻的蘆葦叢,也不放過。每遇到一個人,就逼問其是否有金銀財寶,被索取財物後,還會被再次搜索,若所獻財物不滿意,即斫殺。因此,許多屍體遍體傷痕,這些都是經過多次斫殺的痕跡。在初期,被斫殺的人還會呼喊求饒,但隨著傷口的增加,呼喊聲逐漸微弱,直至最後完全沒有了聲音。刀劍斫殺的聲音傳遍遠近,而被害者的呻吟和哭喊聲則響徹街頭。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是中國歷史上兩個重要的事件。這兩個事件發生在不同的時期、地點,但它們都帶給人們深深的痛苦和反思。
揚州十日
揚州十日,發生在明朝時期,是指明朝末年徐達率領的起義軍攻佔揚州後進行的屠殺事件。莆田人徐達在當時號稱「東北王」,他領導的農民軍攻入揚州後,進行了十日的殺戮,將城市變成了一片血海。
這場屠殺對揚州人民來説是一個巨大的災難,無辜的人們在這十天內失去了生命和家園。揚州的經濟、文化和人口都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發生在元朝時期,是指蒙古軍攻佔嘉定(今上海嘉定)後的三次大屠殺。當時,蒙古軍對嘉定城實行了三次屠殺,將城市徹底摧毀,人民家破人亡。
這場慘烈的殺戮讓嘉定成為一片死城,繁華的嘉定城市一夜之間變成了一片廢墟。這場屠殺不僅讓人們對戰爭的殘酷有所認識,同時也對蒙古統治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兩個事件的反思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發生都是人類歷史上的悲劇,它們讓人們深刻地體會到戰爭和暴力的可怕。這兩個事件所造成的傷痛是無法彌補的,它們也給後世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這兩個事件告訴我們,和平與和諧是多麼重要,我們應該珍惜和平的生活,追求共同的利益,避免戰爭和屠殺的發生。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慘痛教訓將永遠銘記於心,提醒後世人們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都要維護和平、擁抱友愛,以避免再次經歷這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