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台灣影視圈掀起一陣討論熱潮的「方可人」,這個名字你可能覺得陌生,但提到她參與製作的幾部作品,像是《我可能不會愛你》這種看似平淡卻紅遍兩岸的劇集,就會發現她對台灣戲劇的獨到眼光。方可人不是那種會站在鎂光燈下的製作人,但她總能在劇本裡挖出最打動人心的細節,讓觀眾看完後心裡暖暖的,這種「清水式劇情」的魔力,正是她最擅長的。
說到方可人的工作方式,跟一般製作人很不一樣。她不會追求大場面或狗血劇情,反而特別注重角色之間的日常互動。就像她常說的:「真實的生活本來就沒有那麼多戲劇性,但正因為這樣,那些細微的情感才更珍貴。」這種理念讓她的作品總能引起共鳴,連對岸觀眾都買單。以下是方可人近年參與的幾部代表性作品:
作品名稱 | 播出年份 | 特色 | 觀眾反應 |
---|---|---|---|
《我可能不會愛你》 | 2011 | 職場女性成長故事 | 兩岸爆紅 |
《酸甜之味》 | 2017 | 家庭親情小品 | 金鐘獎多項提名 |
《未來媽媽》 | 2020 | 探討現代女性生育議題 | 社會討論度超高 |
除了戲劇製作,方可人這幾年也低調經營著「方可人企業社」,主要從事影視內容開發和新人培育。雖然規模不大,但她堅持只做有溫度的內容,這種態度在現在追求流量至上的環境裡顯得特別難得。據說她最近正在籌備一部關於台灣傳統戲曲的新劇,要用現代視角重新詮釋這些快被遺忘的藝術,讓人特別期待會擦出什麼火花。
在台灣影視產業面臨各種挑戰的今天,像方可人這樣堅持自己理念的創作者其實很珍貴。她不隨波逐流,總是用自己的步調說故事,反而讓作品更有辨識度。或許就像她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與其討好所有人,不如好好打動那些懂你的人。」這種創作態度,或許就是她的作品能歷久彌新的關鍵吧。
最近設計圈都在問「方可人是誰?這位台灣新鋭設計師的崛起故事」,這位不到30歲的台南囡仔,靠著把台灣傳統元素玩出新花樣,短短三年就從工作室小助理紅到國際舞台。她的設計總能讓人一眼就認出「啊,這很台灣!」但又不是那種老掉牙的廟宇紅或藍白拖,而是把茄芷袋的紋路變成時髦西裝內裡,或是用辦桌紅塑膠椅的弧度做家具,這種「台得很高級」的風格連日本雜誌都搶著報導。
重要里程碑 | 時間 | 代表作 |
---|---|---|
成立個人工作室 | 2022年3月 | 「菜市場」系列托特包 |
東京設計週展出 | 2023年11月 | 霓虹燈靈感LED立燈 |
獲金點設計獎 | 2024年9月 | 改良式旗袍拼接牛仔布 |
LV聯名合作 | 2025年5月 | 台灣茶葉罐造型手拿包 |
說起方可人的爆紅,要從她在IG上po的「菜市場改造計畫」開始。她把阿嬤時代的紅白條紋尼龍袋重新車縫,加上自己手繪的台灣小吃插畫,沒想到被香港買手店相中下訂200個。她笑著說那時候連裁縫機都是跟房東借的,交貨前三天還熬夜到手指被針扎到腫起來。現在工作室雖然有十幾個員工,她還是堅持每季都要去夜市蹲點找靈感,上個月才被粉絲拍到在士林夜市跟賣糖葫蘆的阿伯討教怎麼綁竹籤才漂亮。
比起其他設計師愛用高級進口布料,方可人最愛跑永樂市場挖寶,有次為了找 perfect 的「藍白拖藍」,居然把整條迪化街的染料行都問遍。她設計的「辦桌椅凳」系列更是直接把台灣人共同的記憶變成家具,那些鮮豔的塑膠椅經過她調整比例、加上防滑腳墊,現在連文青咖啡廳都搶著要。有客人跟她說坐在上面喝咖啡會想起阿公家的庭院,她聽到這種回饋比得獎還開心。
何時開始注意到方可人?她的設計生涯關鍵時間點其實要從2015年說起。那時候她在台北松菸文創園區的一個小型展覽中,以一系列融合台灣傳統花布與現代極簡風格的杯墊設計嶄露頭角。當時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被她的作品驚豔到,那種把阿嬤時代的復古元素玩得這麼時尚的手法,真的讓人印象深刻。
說到方可人的重要里程碑,這張表格整理了她設計路上幾個不能錯過的時刻:
年份 | 關鍵事件 | 代表作 |
---|---|---|
2015 | 松菸文創首展 | 花布極簡杯墊系列 |
2017 | 獲台灣文創設計新人獎 | 「廟口夜市」餐具組 |
2019 | 與日本無印良品跨界合作 | 台日混血收納盒 |
2021 | 創立個人品牌「可人物件」 | 模組化組合家具 |
2023 | 作品入選米蘭設計週台灣館 | 竹編科技燈具 |
2017年對她來說特別重要,那年她以「廟口夜市」為靈感的餐具組拿下台灣文創設計新人獎,把台灣路邊攤的熱鬧感變成可以帶回家的生活美學。這組作品後來在誠品賣到缺貨,很多香港和新加坡的設計迷都特地來台灣買。
到了2021年,她終於成立自己的品牌「可人物件」,這時候的設計風格更成熟了,特別是那組可以隨意組合的模組化家具,根本是租屋族和小宅的救星。去年在米蘭設計週展出的竹編科技燈具更是把台灣傳統工藝玩出新高度,連外國媒體都大篇幅報導。
最近設計圈最夯的話題絕對是「方可人最新作品解析:2025年讓人驚豔的設計理念」,這位台灣新銳設計師在米蘭設計週展出的系列作品,完美融合東方哲學與未來科技感,讓國際設計媒體都驚呼連連。她的作品特別擅長運用台灣在地元素,像是把廟宇剪黏工藝轉化成3D列印紋理,或是將傳統窗花圖案重新解構成數位藝術,這種「新台式美學」真的讓人眼睛一亮。
這次展出的幾個重點作品,可以從材質、色彩、功能三個面向來分析:
作品名稱 | 材質特色 | 色彩運用 | 創新功能 |
---|---|---|---|
雲霧系列燈具 | 回收玻璃+奈米塗層 | 漸層青瓷白到霧灰 | 聲控調光+濕度感應 |
竹韻收納系統 | 孟宗竹+碳纖維複合 | 原竹色搭配電鍍金 | 模組化自動收納 |
海浪沙發 | 環保矽膠記憶泡棉 | 深海藍拼接浪花白 | 體溫調節坐墊 |
特別要提的是那個「海浪沙發」,坐下去真的有種被海水包覆的感覺,但完全不會悶熱。方可人說靈感來自小時候在墾丁海邊的記憶,她把台灣人共同的海洋經驗轉化成傢具設計,連扶手弧度都模擬浪花曲線。材質選用更是講究,那種特殊矽膠是跟工研院合作研發的,夏天坐起來涼爽,冬天又會隨體溫微微發熱。
另外很酷的是「竹韻收納系統」,看起來像藝術品但其實超實用。方可人把阿嬤時代的竹編技藝數位化,用參數化設計算出最堅固的結構,每個格子都能用手機APP控制升降。最厲害的是她保留竹材天然的紋路,讓每個產品都有獨一無二的「竹指紋」,這種把傳統工藝帶進智能家居的巧思,完全展現台灣設計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