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肝膽疾病者或平素情緒易激動,出現肝木克脾土的嘔吐、反酸、呃逆等不適時,可以試着按摩一下膽經的日月穴。
日月穴位橫斷面位於脇肋部,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凹陷處,距腹正中線4寸。


日月穴名稱由來自於其「日為陽,指膽;月為陰,指肝」,象徵著陰陽交融,神光明亮的特質。
膽經日月穴的按摩與應用
對於患有肝膽疾病且情緒容易激動的人來説,出現肝木克脾土引起的嘔吐、反酸、呃逆等不適症狀時,可以嘗試按摩膽經的日月穴來緩解這些症狀。
穴位名稱的解釋
日月穴的命名來源於膽中正之官的特點,膽負責決斷,需要像日月之光一樣清晰明亮。因此,命名為日月。
穴位的定位
日月穴位於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的位置。
募穴與交會穴
日月穴與膽腑相通,是膽經的募穴,同時也是足太陽、少陽經的交會之處。
解剖結構
日月穴周圍的肌肉包括肋間內外肌,肋下緣處則是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神經分佈為第七或第八肋間神經,血管為肋間動靜脈。
操作方法
一般採用斜刺,針刺深度在0.3至0.5寸之間。艾灸則可以使用艾炷灸3至5壯,或者使用艾條温灸10至15分鐘。
功效與應用
日月穴具有降逆和利膽的功效。在古典中,它被用於治療嘔吐宿汁、吞酸、氣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善悲、少腹有熱、多唾、言語不正和四肢不收等症狀。在現代應用中,則用於治療黃疸、膽囊炎、膽石症、肝炎、肋間神經痛和呃逆等疾病。
配穴
對於少腹熱、欲走和太息的症狀,可以搭配大橫穴進行治療。對於膽虛、氣上溢而口苦的症狀,則可以搭配膽俞穴。
結語
總之,按摩膽經的日月穴對於改善肝膽相關的不適症狀具有一定的幫助。但在進行針灸或按摩前,建議諮詢專業的醫師或經過充分的健康檢查,以確保安全和有效性。
日月穴
在古代中國醫學中,「日月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它位於人體的背部,正確位置是在脊柱兩側,也就是脊椎骨的兩側。這個穴位被稱為「日月穴」,是因為它的位置像是太陽和月亮的位置一樣。
根據傳統中醫的理論,日月穴是人體的能量聚集點,它可以調節和平衡人體的陰陽能量。當這個穴位被按摩或刺激時,可以改善人體的健康狀態,促進血液循環和能量流動。
日月穴在中國歷史上被廣泛應用於醫學中。許多古代醫生相信,通過按摩和刺激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包括頭痛,失眠,消化不良,以及其他內外科疾病。
現代科學也對日月穴進行了一些研究,並確認了這一穴位的重要性。根據研究結果,按摩日月穴可以釋放壓力,減輕焦慮和壓力,並且對體內的免疫系統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此外,它還可以改善睡眠質量,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
日月穴的按摩方法
按摩日月穴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健康習慣。以下是一個簡單的按摩方法,可以在家中自行實踐:
- 首先,找到個舒適的位置,可以坐或躺下。
- 用手指輕輕按壓脊柱兩側的穴位,每次按摩約5-10分鐘。
- 按摩時,請注意呼吸,放鬆身體和心情。
- 每天按摩日月穴,可以獲得最佳效果。
快來嘗試按摩日月穴,體驗它給您帶來的健康益處吧!
延伸閲讀…
日月_百度百科
經穴庫» 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