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誰寫的】揭密「易經」:究竟作者是誰?與「周易」有何關係?

【易經誰寫的】揭密「易經」:究竟作者是誰?與「周易」有何關係?

易經:古往今來的文明之光

易經,源自古老的占卜之術,演化成為博大精深的哲學寶典,歷經千年滄桑,輝耀不衰。其追根溯源,可清晰勾勒其發展脈絡,造就其豐厚內涵。

易經:周朝的集大成者

相傳上古伏羲氏觀天象而創八卦,後由夏商兩朝逐漸演化為六十四卦,名為連山易和歸藏易。直至周文王,集前人之智,編撰《周易》,重訂八卦方位,形成適用於人事的後天八卦,並與其子周公旦共同補撰卦辭、爻辭,奠定了《周易》之基。

孔子:易經的詮釋者

春秋時期,聖賢孔子研讀易經,深感其深奧莫測,卻暗合大道,遂詳加解析,撰寫《易傳》,又稱十翼,旨在闡釋易經的卦辭、爻辭,挖掘其內藴的哲理和訓誡。孔子對易經的貢獻,將其從單純的卜筮之術,昇華為修身齊家、治理天下的智慧寶典。

《易傳》:義理與象數的交融

《易傳》博大精深,其中包括十篇獨立著作,共稱十翼,分為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注重探究卦名、卦辭、爻辭藴含的哲理;象數派則專註解讀八卦所象徵的物象。

易經誰寫的 Play

《易經》:智慧的源泉

《易經》涵蓋了古代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從哲學、宗教、政治、經濟,到醫學、天文、算術、文學、藝術、軍事,莫不浸透其陰陽變化的思想。自十七世紀始,經由天主教會傳播至歐美國家,對西方文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八卦到六十四卦:演進的歷程

《易》的源頭有三種:連山、歸藏和周易,合稱三易。其中,連山和歸藏已失傳,唯獨周易流傳至今。相傳《周易》承襲周文王的著述而來,成書於西周時期。湖北江陵荊州鎮(現荊州市郢城鎮)出土的王家台易類秦簡,與馬國翰《歸藏》輯本相似,部分學者推測其為《歸藏》的古文再現。

但亦有學者懷疑《歸藏》、《連山》從未存在,出土的乃古易書《易繇陰陽卦》。無論如何,唯獨《周易》得以流傳,故《易經》通常指《周易》。

《漢書·藝文志》與易經

《漢書·藝文志》將「蓍龜」列為「術數」中的第四種,即占卜之法,其中蓍草用於筮法,龜甲用於卜法。《易經》的本質是筮書,用蓍草佔得某一卦某一爻後,查《易經》,看其卦象,以卜定兇吉。

易經誰寫的

*易經*:從卜筮到道德教訓

儘管《易經》最初用於占卜,但其內容卻博大精深,早已超越了占卜的範疇。即使不卜卦,後人亦會引用卜辭和爻辭,加以演繹發揮,作為自己論述的依據。例如,《左傳》中知莊子引述師卦爻辭,意指出兵必須遵守紀律,否則後果嚴重。而《繫辭傳》中所載「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表明易經不僅是一本占卜書,更是君子道德修養的指南。

*易經*:被引用的經典

孔子和荀子都熱衷於引用*易經*中的卦和爻辭,並將其引申發揮。例如,《論語》中孔子借用恆卦爻辭「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教導我們為人處世要堅守道德,不可朝秦暮楚。荀子也有多篇論著引用易經,可見易經在先秦時代思想界的影響力。

從卦辭到易傳:孔子的心血

易經或稱《周易》,在《論語》、《莊子》等早期文獻中常簡稱為《易》。「周易」之名始見於《周禮》,成書於戰國時代。

易經的成書時間歷來頗有爭議。傳説遠古伏羲創八卦,夏禹將其擴展為六十四卦,而六十四卦記載在《連山》中,以「艮」為第一卦。商朝時期,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收入《歸藏》一書,並以「坤」為第一卦。

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周文王因被囚禁於羑里,遂參悟易經,並由八卦演繹出六十四卦。後人便以此推測《周易》形成於商末周初,由周文王奠定了以「乾」為第一卦的格局,並為每個卦撰寫瞭解釋卦象的「卦辭」。周文王之子周公旦則被認為是爻辭的創立者。這些卦辭和爻辭不僅影響了周朝的歷史,也對《詩經》的文學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周易》起源極早,傳説「文王拘而演周易」,因此坊間認為其成書於西周初年,早於春秋時代的老子、孔子等思想巨匠。

廣義的《易》:易經與易傳

廣義上的《易》包含《周易》和《易傳》。隨著時代演變,《周易》文字的含義愈發難懂,故孔子撰寫了《易傳》,又稱《十翼》,來解讀《周易》。

現今學者普遍認為,《易傳》七卷書中最早的《彖傳》、《象傳》、《繫辭傳》等,形成於戰國時代。《史記》記載,孔子對《周易》有深入的研究,參與了這些篇章的編訂。共有十篇,稱為「十翼」。

漢武帝時期:十翼被納入易經

到了漢武帝時期,「十翼」被稱為《易傳》,並被納入《易經》的範圍。儘管《易傳》相傳為孔子所作,但也有學者認為是集體創作。宋代學者歐陽修提出《易傳》不是同一人所著。清初學者惠棟認為,漢朝距古未遠,故傳注較為可信,唯獨《周易》漢學版本與古意相悖。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易傳》中的部分篇章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但其他部分則形成於西漢。

近代易經研究的新發現

近五十年來,隨著商周時期甲骨文、鐘鼎文等資料的出土,易經的研究迎來了新的篇章。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紀左右的《易經》、《道德經》等書籍,是現存《易經》年代最早的版本,並包含了《繫辭傳》上、下兩篇,但並不包括《易傳》的其他部分。

占筮之術的民間化與野史演義

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鑑於《周易》具有醫卜的作用,遂將其列為免遭焚毀的書籍之一。後世各朝代都有學者專研《易經》,其中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

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圖、後天八卦圖、太極圖等,均為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而增添的內容,並非《易經》原著所含。

歷代研究《周易》的學者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重視探究八卦和六十四卦卦名的涵義,從而闡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象數派則側重於從八卦所象徵的物象來解讀卦爻象和卦辭、爻辭。

相傳伏羲創八卦,本為占筮所用,民間也有將其用於占卜疾病、吉凶之事。此一現象既説明瞭易學在民間流傳甚廣,也可反映它對於個人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易經誰寫的?諸説紛紜

説法 作者 依據
伏羲説 伏羲 傳説伏羲在大約六千年前畫八卦,奠定了易學的基礎
文王周公説 周文王、周公 傳説周文王被囚於羑裡,演繹了易經六十四卦,周公在周文王所演繹的卦爻圖的基礎上,推演出了三百八十四爻辭
孔子説 孔子 傳説孔子晚年研究易經,作《十翼》,使易經由卜筮之書轉而成為陰陽、儒家思想的著作
商朝説 商代巫師 學者侯外廬認為易經是由商代巫師創作的,並作為占卜工具
夏禹説 夏禹 《尚書·禹貢》記載禹治水時曾「象數」山川土壤,可能是易經的源頭

伏羲説

伏羲説是最為流傳和普及的説法。據説,伏羲氏在黃河中游的中原一帶創造了八卦,創立了易學。考古發現也證實了八卦的存在,但在伏羲氏之前是否存在八卦,目前尚無定論。

文王周公説

文王周公説是另一種流行的説法。傳説周文王被囚禁時,為了占卜吉凶,就用蓍草占卜,形成了六十四卦。周公後來對這些卦辭進行了整理和解説,形成了三百八十四爻辭。這種説法得到了《史記》等史書的記載。

孔子説

孔子説是近現代學者提出的觀點。學者們認為,孔子晚年鑽研易經,寫作了《十翼》,將易經從一本卜筮之書提升為一部哲學著作。孔子對易經的影響很大,使得易經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經典之一。

商朝説

商朝説是學者侯外廬提出的觀點。他認為,易經是由商代的巫師創造的,用於占卜和祈福。商代甲骨文中的卜辭顯示,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占卜體系,易經可能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夏禹説是學者們提出的另一種説法。他們認為,《尚書·禹貢》中記錄的禹治水時「象數」山川土壤,可能是易經的源頭。夏禹生活的時間在商代之前,如果這種説法成立,那麼易經的歷史可能比傳統觀念中更加悠久。

以上這些説法各有依據,但都缺乏確鑿的證據。關於易經誰寫的,還是一個謎團,等待著未來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